回覆列表
  • 1 # 才思敏捷五龍女

    90年代初我們村還是土路,一下雨,穿上雨鞋都難行走。91年~94年我還在學校教書,那時每月的代課費是180塊錢。村裡的人基本還是按部就班,大都是以種田為主。那時候井裡的水已經很少,澆兩畝麥田,大概需要24個小時,因為井裡的水已經很少,澆十分鐘就得休息十分鐘,等井裡的水上來了,再澆十分鐘,然後再休息十分鐘。澆地時就得拉上一平車的管子,地有多長,管子就得多長,因為水井裡面的水少,要順著管子才能澆到地頭,不然的話,都滲到地裡了,水根本澆不到地頭,那時候澆地,就要當做一件大事來辦,冬天的時候,大家就用玉米杆搭一個窩棚,晚上穿上大棉襖,帶著棉被在窩旁裡面能休息一會兒,少受一點寒冷。

    90年代的後期就不一樣了,因為大多數年輕人都到城裡打工了,村子裡只剩下父母在種田。因為那時候父母還比較年輕,田地荒蕪的也少。每年收莊稼的時候,年輕人都會回家幫助老人收穫,所以,農村還是一派熱鬧的情景。

    90年代,農民已經用上了收割機,收麥子的時候,都用收割機;而且種麥子的時候也有播種機,差不多家家都用上了播種機。

    90年代的農村主要還是靠種莊稼吃飯,好容易有了土地的農民們,是捨不得把土地扔下不管的。

    到了90年代末就不一樣啦,年輕人覺得在外面打工收入高,沒有老人種地的家戶,土地就荒蕪啦。

    90年代,也是經濟轉型的關鍵的一個年代;年輕人不種地了,都到城裡打工掙錢了。城市的建設也開始了,所以農民工在廠裡不愁沒活幹。

    以上都是我所在農村的現實情況,不知道別的地方的農村的現狀是什麼樣的?我們村到現在都還沒有一眼深井,澆地還是很困難的。提起澆地,大家都是很皺眉頭的,所以把地給別人種也不要錢,因為種地的人成本也很高,澆地也很困難,也掙不了多少錢,如果要錢的話,他們就不會種地。不種地的人也想,讓土地荒蕪著長滿雜草,不如讓別人給打磨的好一點,別人種地,掙多少是多少,所以也就不需要任何的回報。

    90年代末是這樣的,到現在,我們村基本上還是這樣的。不過機械化是全面實現了,種地的農民卻越來越少了。

  • 2 # 玩易派

    九十年代鄉村啥樣,只有之前那些個年代出生的人才經歷過。九十年代初期在我們這裡農村剛剛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到戶土地開始由大塊地變成寬窄不一的麵條田,而且是三十年不變(即不調整土地),到現在為止從那時起娶來的婦及所生的孩子,一直沒有土地。而且亡故的人照樣擁有土地而沒有扣除,死人跟活人爭地,很多年輕人為何選擇出外打工,在家,無地可種,一個三口之家和老人分戶後只有男方一人有地,媳婦的地在孃家不能人嫁地走,連生的孩子一直無地可種,某些不知鄉情的人總是在炒作年輕人都不顧種地了,耕者無其田呆在家裡和老人孩子綁在一塊窮期無限哪!!

    那個年代已成為人生經歷的過去式,經歷是曲折的,道路是坎坷韻。從吃穿住行說起,吃:吃的是半細半粗的糧食即一半小麥一半雜糧,因為還要上交三提五統規定的交糧和交稅任務,小麥產量又低,只有粗細糧搭配吃。穿:農村穿著仍以籃綠兩色為主搭顏色,夏天男人大褲衩子,女人無人穿裙裝,老北京布鞋綠色解放鞋比較流行。住:農村住房開始進入第三代,就是磚混結構的一層平頂房,二代瓦房進了入改建更新期。行:腳踏車已進入百分之五十以上家庭,無轎車和電動車之說,機車開始進入有錢人家庭,主要代步工具以腳踏車機車為主。再說道路交通:村內和田間道路全是土路,晴天揚塵雨天泥濘。各鄉村之間更無通公交之說。文化教育:各村小學校教室為磚木結構的瓦房,泥孩子坐的是土桌子泥板凳,夏無空調冬季進風,教學樓連校長都在做夢。廣播電視:各村有廣播室大喇叭早上中午晚上定時播放,黑白電視機開始進入富足家庭但無彩色電視機,更無有線電視和網路寬頻,唯一的娛樂方式是一至兩個月一次的電影巡演。村村通:各村未實現飲水道路廣播電視寬頻村村通,更何談今天的戶戶通。公益事業:各村無幼兒園,鄉鎮無敬老院。無文化廣場和鄉村大舞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排汙許可證分類管理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