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羅廖夫
-
2 # 大志遠思想空間
其實反艦導彈都是巡航導彈,希望導彈都是能夠變軌的,所謂的末端蛇形機動只是變軌的一種形式。蛇形機動一般是接近目標時左右變軌。當然也能上下變軌,有人說這樣變軌不會暴露目標嗎?都到了近距離了,還有不暴露的可能?
所以現在的反艦導彈很多都是兩種速度突襲的,開始是亞音速飛行,接近目標時就是超音速飛行了,有的甚至是兩倍音速甚至4倍音速。如果真到了4倍音速以上,艦船是很難攔截這種導彈的。不過這種導彈現在裝備的並不多,可能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擁有這種導彈,中國應該有比如鷹擊18,俄羅斯可能也有。
當然我們剛發展的東風21D和東風26是彈道導彈也是變軌的彈道導彈。一般的彈道導彈都是不能變軌的,就仰仗的是高速度達到攻擊效果。而東風21D和東風26雖然也是彈道導彈,但到達目標區域就變成了高速的巡航導彈。這種導彈的速度基本能達到七馬赫以上,甚至達到十馬赫,這種速度是很難攔截的,反正現在的反導導彈是無法做到的。
東風東風21D和東風26克服了一項特別難的問題,那就是起高速導彈的資訊能力問題。這個問題其實就是火箭的黑障問題,因為不論是火箭還是導彈,假如速度特別快,就會在導彈或者火箭的機體發生等離子問題,形成了導彈和導彈之外的資訊無法溝通,在這方面中國解決了,也可以說是世界首創。
隨著中國解決了火箭的等離子問題,中國正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的概念有些模糊了。巡航導彈講究攻擊精度高,但由於速度慢,也比較容易攔截。而彈道導彈講究的是速度,速度也導致了彈道導彈容易被發現並提前準備好攔截。現在中國把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的缺點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的特點,既高速又機動,既可以用在距離比較近的導彈上面,也能用在遠端導彈上面。中國真的很厲害。
-
3 # 雪中鶴鳴
是的!
反艦導彈一般都是掠海飛行,也就是貼近海面飛行,這樣可以利用曲面效應有效地規避敵方軍艦上的雷達探測。但是目前的反艦導彈戰鬥部較小,如果掠海飛行直接撞上敵方軍艦可能無法造成有效擊沉,因為軍艦的側面裝甲防護很厚。同時目前軍艦在末端防空上有近程防空導彈和“密集陣”“近防炮”等多種末端防禦武器,想要造成有效擊毀和規避防禦最好的方式就是機動。
所謂“蛇形機動”,一方面是為了規避軍艦上的末端防禦武器,例如像“密集陣”這種速射炮,另一方面還可以調整攻擊位置,能夠保證有效擊傷或者擊毀。例如俄羅斯和印度聯合研製的“布拉莫斯”反艦導彈就是在接近敵人後衝高然後俯衝攻擊敵艦,這樣一方面可以規避敵方防空武器,也可以造成更大範圍的殺傷力。
回覆列表
1月16日,國內媒體釋出了一則影片,在影片中顯示在岸基佈設的某型反艦導彈,在發射3秒鐘以後,竟然直接拐了一個90度的大彎,然後就直奔海上的目標,擊沉了水中的一艘靶船,顯示出此型反艦導彈有著非常出色的機動效能,以及強悍的對艦打擊能力。很多媒體稱讚“導彈完美弧度!一起來看直角漂移的導彈”,以及“會拐彎的導彈在海上狂奔”等等溢美之詞。
其實,這並不是導彈在玩漂移。根據發射箱的外形特徵識別,這次發射的是一枚鷹擊-83反艦導彈,其實是導彈助推器發射以後脫落的情景。以大過載直角拐彎飛出去的,是鷹擊-83反艦導彈的助推器。
由於導彈和助推器分離的時候,助推器裡面的固體燃料還沒有全部燃燒完畢,而且助推器自身也帶有尾翼,尚有推力,所以能夠以一種怪異的角度繼續飛行一段,一兩秒鐘燃料燃盡以後,助推器就會掉落。
而鷹擊-83導彈本身是一直向前直線飛行的。只是由於鷹擊-83導彈採用液體燃料的渦輪噴氣發動機,當助推器脫落,渦噴發動機啟動以後,特徵並不明顯,沒有後噴尾焰,所以在影片上無法分辨。
這是鷹擊-83導彈發射以後的完整影片,攝影師的鏡頭只是去跟蹤脫落上飛的助推器去了,而真正的導彈早已在鏡頭外飛行。
從岸上發射導彈的發射箱外觀可以判定,這是一枚鷹擊-83反艦導彈。
中國的鷹擊-83反艦導彈的技術基礎來自於上世紀80年代的鷹擊-8反艦導彈。鷹擊-8導彈使用小型固體火箭發動機,可進行高亞音速飛行,射程40公里左右。採用了高精度雷達高度表控制的超低空掠海飛行,使用單脈衝抗干擾末制導雷達,安裝半穿甲戰鬥部,技術水平與上世紀70年代末面世的的法國MM-38飛魚導彈很相似。
1993年,中國海軍為了解決鷹擊-8導彈射程比較短,海鷹-1甲導彈的速度比較慢,海鷹-3導彈的個頭太大的缺點,開始研製新一代的鷹擊-83反艦導彈,於1998年定型。鷹擊-83使用自鍛破片大威力戰鬥部,單枚可使一艘3000噸級護衛艦喪失戰鬥力,5000噸級驅逐艦遭到重創。採用頻率捷變單脈衝主動雷達,作用距離超過35公里。這款導彈曾在1999年的“世紀大閱兵”上作為“中中國產超音速反艦導彈”(實際是高亞音速,末端剛好能突破音速)驚豔亮相,至今仍然是中國海軍最為倚重的一款反艦導彈,裝備規模非常可觀。
鷹擊-83導彈全長5.1米,彈重600公斤,是高亞音速輕型反艦導彈,使用推力300公斤級的FP-2A小型彈用渦噴發動機,巡航段飛行速度大約0.9馬赫,摺合1100公里/小時,末端自導段會超過音速。鷹擊-83的巡航高度為20米,在4至6級海況條件下,末端可降高至10米,最終二次降高至5米。
從結構上看,鷹擊-83導彈是一種2級動力的反艦導彈,是固體火箭助推發動機和渦輪噴氣發動機的組合體。彈體有3組彈翼,一大一小一中,前面最大的一組彈翼是鷹擊-83導彈的主翼,中間的一組小彈翼是鷹擊-83的飛行控制彈翼,最後面的一組中型彈翼,是安裝在助推器上的起飛尾翼,只在彈體起飛階段起到氣動穩定作用。
從軍艦和岸上發射的反艦導彈,都需要在彈尾配備一個助推器,發射以後,大比衝的固體燃料的助推器迅速燃燒,在三秒鐘左右先將導彈快速推進到合適的巡航速度,然後助推器脫離彈體,導彈啟動主發動機,進入正常巡航狀態。
導彈助推器的特寫,紅圈裡的是用於彈體和助推器分離的爆炸螺栓。
鷹擊-83導彈也是這樣,導彈點火起飛,脫離發射箱,動力依靠的是助推器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固體火箭發動機燃燒速度極快,只有3~4秒,最多不超過5秒鐘,但燃燒推力極大,因此可以在發射初期的幾秒內把整個彈體助推到100米左右的高度,並且把導彈速度推進到高亞音速。讓彈體中部的渦輪噴氣發動機的進氣口達到足夠的進氣壓力。然後導彈拋掉助推器,啟動渦噴發動機,再次俯衝到距離海面20米左右,進行巡航段自導飛行。渦輪噴氣發動機的推力適中,相對油耗較小,可以持續工作20分鐘以上,能夠讓導彈的最大巡航射程接近300公里。
鷹擊83導彈剛剛發射的前幾秒,彈尾噴出濃烈火焰和煙霧,同時伴隨有巨大噪音。這其實是一開始工作5秒左右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如果眼睛只盯著導彈起飛時的火焰,就會發現彈體在飛到100米高度時,突然會有一個90度角的瞬間快速爬高,爬高以後還有另外一次大過載的機動。這兩次劇烈機動的力度之高,加速度之大,似乎只有空對地導彈才能有類似動作。有人說一個反艦導彈能像地空導彈一樣劇烈機動,其實這是一種視覺錯誤,是對鷹擊-83導彈發射早期飛行彈道的誤解。
這個突然爬高並且像“鑽天猴”一樣的詭異軌跡,其實是脫離了主彈體,並且仍然有一定殘餘燃燒和推力的助推器。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的助推器的推力可以高達數噸,突然脫離主彈體以後,自重只剩下一百多公斤,因此會飛出極高的過載和詭異軌跡(上躥下跳,一般是上竄,因為此時導彈在爬高)。等助推器的火箭燃料消耗殆盡了,就會向海面掉落。而真正的主彈體已經正常分離,啟動渦噴發動機,向前俯衝飛行,只不過渦噴發動機的後噴尾焰不明顯,因此很多人才誤以為導彈突然成了“鑽天猴”的錯覺。
這兩個動圖就明顯能看出導彈和助推器的分離狀態。這是伊朗的努爾反艦導彈,該彈以中國C-802反艦導彈為基礎仿製,而C-802導彈又與中國的鷹擊-83導彈很相似。
還有人問,為什麼反艦導彈不可能做這種劇烈的大過載的90度角漂移動作呢?
因為,反艦導彈的彈體結構設計,既要滿足節省燃料的大射程,也要有掠海飛行的穩定性要求,所以不可能像空空導彈那樣進行幾十個G的大過載機動,即使是末端突防機動,也是很平滑的彈道。
本文一開始的動圖裡展示的大過載劇烈機動,普通的空空導彈都做不出來,除非有燃氣舵+向量控制系統。所以這種大過載的急轉彎不可能是導彈本身,只能是助推器的亂飛。如果反艦導彈有影片裡助推器“鑽天猴”那麼大的瞬間機動,彈體一定折斷了。
也有人查閱材料,發現反艦導彈在發射以後是可以做大角度機動的。例如法國飛魚MM38和MM39反艦彈道在發射後會做45度的機動轉彎,尤其是飛魚MM40 Block 3導彈則會以90度轉彎機動。然後網上也有很多影片能看到這個型號的導彈在發射後進行轉彎。
沒錯,反艦導彈在發射以後都會進行轉彎機動。通常的轉彎機動有兩種,一種是垂直維度的轉彎,垂直髮射的反艦導彈在頭部安裝小型火箭發動機,啟動以後強制導彈轉入平飛,例如俄羅斯的P-800寶石導彈或印度的布拉姆斯反艦導彈。
布拉莫斯導彈在垂直髮射時,採用安裝於導彈頭部的側推火箭,在幾十米的空中實現轉向,以減小轉彎半徑。
另一種是水平維度的轉彎,叫發射扇面機動,這種轉彎很平緩,半徑都有幾公里,不是本貼裡那種90度直角劇烈急轉彎。正常機動轉彎根本不需要大過載,這樣能夠節省燃料,彈體容易控制,導彈強度可以放寬。反艦導彈根本沒必要做20g以上的劇烈過載的轉彎。
早期的反艦導彈,彈道都十分呆板,不能做大幅度機動轉彎。發射以後的轉彎角度很小,例如冥河和上游反艦導彈的射界扇面只有30°。在發射導彈之前,這艘軍艦必須高速行駛,佔領發射陣地,將艦身調整到對準目標的方向,才能允許發射反艦導彈。
目前先進反艦導彈都具備大發射扇面和彈道規劃能力。例如飛魚MM40導彈的90度轉彎,而中國的鷹擊-83甚至能做180度的轉彎,可打擊軍艦後面的目標。先進反艦導彈還能夠同時發射數枚反艦導彈,然後進行數次或十幾次複雜的轉彎,最後同時達到敵人軍艦,再從不同方位攻擊敵艦。中國的鷹擊-83和美國的魚叉反艦導彈也具備這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