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秦王朝五千年
-
2 # 教育志士
所謂“過剩”是指供大於求。而大學生“過剩”不是產品過剩了,是指經過擴招後的大學生就業難,找不到工作,形成了“過剩”。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我認為現在這個“過剩”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決:
1、提升大學“產品”質量,改變只教知識的辦學方向。大學生不僅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做到真才實學,還要培養各方面的能力。如:接人待物的能力,能吃苦辦事的能力,獨立性,團隊意識,創新意識,責任心等等。只有“產品”的質量上去了,用人單位才會滿意。
2、大學生產的“產品”要針對市場需求進行結構調整。現在許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大都是因為專業不對口或專業不接軌造成的。所以大學的“產品”生產要與市場接軌,調整好專業結構,做好供需平衡。
3、用人單位或企業進行崗前培訓。中國一些企業短視,巴不得一招進來就上崗。要用人才,又不想培養人才,造成許多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
4、大學生自己要擺正心態,不能眼高手低。大學生可以先從基層工作做起,積累經驗、人脈和閱歷。
總之,現在不是大學生“過剩”了,而是要解決教育與市場需求脫節的問題。
-
3 # xcb1822
大學生過剩?不會。
1.國家要發展,中國夢要實現,首先需求是人才,即高校畢業生。
2.重要領域、高精尖產品行業科研人員仍是短板,需要我們的“雙一流"高校培養大量適用人才。
3.隨著“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過渡,需要大量有知識科研人員、技術工程師和高素質勞動者。
4.隨著國家對青年人“創新創業"工作的扶持自主創業環境逐漸向好,大學生在不同領域大有用武之地。
5.隨著國家對“三農"工作政策的傾斜,需要大量愛農村懂農業人員投身其中,為農業、農村和農民做出應有貢獻。
6.從提升全民綜合素質來看,上大學繼續提高學歷增長閱歷積累工作經驗,還是青年人的首選;活到老學到老,促使個別中老年人也投身高考大軍之中。
所以,大學生不會“過剩"。
-
4 # 自由地瘋
會啊,任何產品在供求不平衡的條件下,都會出現不足或過剩。這裡面的過剩指的是大學生願意從事所謂“勞心者”的工作,而不願意從事“勞力者”的工作。大學生擴招過多會導致的結果是生產技術型別人相對短缺,管理型別人相對過剩。大學生該應當摒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老觀點,本著人盡其才的觀點,找好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的光熱。
-
5 # 一號農民王永堯
這個話題沒有“三農”問題好回答,可能說不好。雖然我52歲了只是一箇中專生,但我還是有我的看法。
實際上,這是個中國教育現狀的問題。考官這樣問,也正好問到我想說的一句話:數量可觀,質量擔憂!
有“大學”文憑的人(含專科),這幾年一年都是700多萬,佔了當年同齡人的近70%,多不?肯定說:多!少不?又肯定說:少!正要用的時候,還是顯得找不到合適的人。
這種狀況是怎麼產生的?
一、教育計劃與實際需要脫節。社會到底需要什麼學科、哪個領域的人才沒有預測和計劃。盲目招生,浪費教育資源和年輕人歲月的現象嚴重。導致學不能致用,就業難,“用”和“被用”兩者之間沒交集。
二、專業和專業該設計的學科內容不合理,該學的沒學精,不該學的強調十分嚴。比如:本科畢業要個學位證叫“學士學位”,為什麼不強調專業而要強調外語分數?所以文憑氾濫但可用甚少!
三、重分數不重操作(動手)能力。這個好理解:就是導致成為學歷不被認可的原因,實際叫乾點事就不行了。2014年,我被一個單位聘為編外文字人員,有事找我整理彙編下文字材料。有一個已在單位工作了兩年的女本科大學生,具有學士學位。她拿來一個她的文章叫我看一下、指點指點。我在QQ上一看,全文600餘字,但是有13個錯別字!先不講謀篇佈局、構思立意,就這一點…… 唉!2015年我去了一個“XX萬畝現代有機農業示範園“,老闆是一個知名農業大學畢業生、學士,也是一個級別不低的“政協委員”。我問了一個簡單的問題:“有機”具備哪些條件?而他的回答令我傷心!看上去,他還很拼命的。這說明什麼?學校教育就脫離了實際!
我和我的一位當過多年的縣地稅局局長的高中同學在一起喝茶時他也感慨這種現象:大學生不如我們那年代的中專、高中生!除了已有的多年經驗外,的確動手能力太差。
我覺得:
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完了後,上普通高中的只能是佔50%!其餘50%的孩子不是不優秀,是應該用其他方式了。他們該去縣級行政區開設的各類職業技術學校,由企業、行業承攬半工半讀和費用問題。到最後,對社會的貢獻、創造發明方面決不會低於上普高的那部分娃!他們五年後得到中專水平,但決不影響他們以後在社會上的職務晉升或擔任領導。他們和他們的家庭也會很幸福的,原因是他們不僅繼續享受應有的教育經費外,還有企業和行業保證他們的部分勞動收入。
上普高的50%三年又讓20%的人上普通高校,30%的人進入“職業技術學院”。
這樣來一是合理了教育經費的使用。二是緊密結合了生產勞動。三是實實在在增加了娃娃的幸福感、職業歸宿感、創造力、想象力,以及減輕了他們家庭的壓力。四是水平需求、各就其位的教育的層次也出來了,別讓孩子們瞎折騰了就是幸福!
這樣行嗎?可我說了不算……
晚安!
-
6 # 大漠孤煙ftms
大學生怎麼會過剩呢?
社會整體素質水平的提高,得益於整體人群的受教育水平。肯定有人說了,人的素質和受教育程度無關。剛剛看了一個新聞,一位流浪漢撿到一個錢包,裡面有2000元現金,流浪漢立即交到了派出所,關鍵是這位好心人已經兩天沒吃飯了。說實在話,這種情況下,我也做不到這樣,我也為他點贊。但這真的只是特例,要不然怎麼回是新聞呢?
大學生有剩下的嗎?只要你留意新聞,這種事情還真不少。有的畢業後無所事事,也不找工作,就啃老。這種都屬於眼高於頂,心態不好的型別。現在我們的教育和社會有點脫節,從幼兒園到大學,真正的社會實踐很少,甚至沒有。一個沒有社會實踐經驗的畢業生怎麼可以快速融入社會呢?在社會上到處碰壁,心態不好的就直接退縮了。其實教育的目的也是為將來更好的生存服務的,可我們學校只教了理論知識。其實從幼兒園開始就可以進行社會實踐教育了,再往上說,大一點的學生,鼓勵勤工儉學也是一種方法。
還是要樹立正確的三觀,擺正心態,沒有人一畢業就成為人生贏家的,畢竟我們都是普通人。
-
7 # 老水視角
大學生永遠不會“過剩”。
就中國而言,雖然大學擴招,但每年都會有三分之一的考生被大學拒之門外,還有部分沒有接受高中教育,直接進入社會或進入職專的。從大學生數量來看,尤其是農村,仍然很少。從表面來看,每年都有大批的大學生畢業生走向社會,有的很快就業了,有的卻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給人們造成了大學生“過剩"的誤解。在這個知識經濟、資訊經濟、文化經濟、能力經濟的全新時代,具有一定的學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沒有文化是非常可怕的。即使大學生一時就不了業,也算是高知識人才,是社會的人才儲備。
那麼,為什麼有人認為大學生“過剩"了呢?
一是有些大學生缺乏真才實學。大學生只是個標籤,拿到了大學文憑,只是說明接受了某一階段或某一領域的教育,但個人素質和能力上並沒有得到提升,為就業設定了障礙。
二是有些大學生訴求過高。985、211的大學生畢業生就業還是不成問題,主要是一般大學的畢業生,特別是在學校表現一般的學生。這些學生認不清自己的現狀,頭頂大學生頭銜,好高騖遠,不體面的工作、掙錢少的工作、吃苦受累的工作、沒有發展前途的工作等都不願意幹,自身因素導致就不了業。
三是有些大學生不願意繼續學習。學歷教育只是證明一個文化層次,學校只是個平臺,所學所聞,真正融入社會後有多少契合度,與社會的需求還有多少差距,需要社會實踐來檢驗。有的大學生一味追求對口的工作,不是自己所學的、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一律加以拒絕。遇到了機會也不知道把握。人的一生都是在幹中學,在學中幹。只有不斷地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地適應社會和崗位需要,才能感受到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四是大學生“過剩"只是個表面現象,是一些文化層次偏低的人,對大學生的狹隘定義。也是一些家長,對孩子教育目光短淺,缺乏培養目標所找的一種理由和藉口。
所以說,大學生永遠不會“過剩”。請堅信,大學生的未來!
-
8 # 葉志良8
大學生永遠不會過剩,中國需要更多的大學生,但是要能吃苦的大學生,而不是享受的大學生!
-
9 # 建築人小淘
如果滿大街都是大學生,只有你是高中生請問那時,你還在問大學生過剩嗎,如果大學生過剩那高中生呢,豈不是……
所以不要想太多,好好學習,知識改變命運,絕對是真理,人們平常只看到了學習不好的或者混的不好的大學生,為什麼不比較一下,能力出色,職業生涯輝煌的大學生呢?我感覺那是給自己找了個不學習,不上大學的藉口吧。
還記得幾年前北大畢業生去賣豬肉的嗎,沒錯是真實的例子,他叫陸步軒有50歲了,現在呢他可是40億身價的,當時賣豬肉有多少人說,上學無用,現在看來真是淺顯。
所以勸大家,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知識改變命運!
-
10 # 虛度109504486
現在的大學生就像70年代的小學生,可又不想從事小學生的工作。
-
11 # 日日悅讀
中國每年畢業的各類高校畢業生有幾百萬。考公務員通常是畢業生的首選。但能考上的畢業生只佔5%以下,絕大部分畢業生都必須在畢業後到社會上自謀職業。而中國的官辦和非官方企業絕大多數都是低技術,低效益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這些企業並不需要多少高階人才。所以,絕大部分大學畢業生不可能找到學以致用的高技術高收入的工作崗位。大學畢業生想在中國創業創新獲得成功的可能性極小。所以現在中國的大學畢業生實際處於嚴重過剩的狀態。換句話說,大部分大學畢業生都無法實現自己原來的人生理想。並且大部分家庭對孩子上大學的投資都不可能得到相應的回報。一般家庭的孩子上大學還不如上能保證就業的職業中專與技校合算。
我估計以後中國的大學報考人數會越來越少,如果今後辦大學自負盈虧,將來能生存下來的大學不會超過現在大學的二分之一。
那麼,中國的大學應當怎麼辦才合適呢?我認為,官辦的大學應當只限於師範學校和政法、行政管理、軍警士官培訓、軍工、航天、通訊技術等。其他的大學一律讓企業和社會來辦。只有這樣才能減少老百姓家庭上大學的盲目性和投資浪費。
-
12 # 啟蒙的智慧
現在上大學的人確實多了起來,雖然說數量多了起來,但是質量並沒有特別的明顯提高
原因就是高等學校的資源相對豐富。能夠接收的人越來越多,這就出現了一些學習能力並不是很強的人,也有條件進入大學學習了,直接的影響就是很多畢業生水平並不怎麼樣高,特別是跟以前的大學生相比,質量有所欠缺
如所謂的過剩,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大家必須認識到的一點就是,很多沒有資格讀大學的人,因為條件好了而進入了大學,這就不能拿以前的觀點來評價這些人了
-
13 # 曹存寧
中國大學質量好的畢業生就業容易,三本生好的崗位難找,好的單位難進。現在大學發展規模快,社會行業發展更快,適應性差距大,很多學而改行,資源浪費。通用性複合性人才培養是主體,專業拔尖培養基本要定向。學術要靜要專,不能趕場子露臉蛋務正業。
回覆列表
現在的物質相較過去太豐富了,吃的、穿的、日用品等都不愁買不到了,市場上的商品琳琅滿目,堆積如山,已“過剩了”。特別是農貿市場上各種菜品,如肉類、魚類、海產類、乾貨類、蔬菜類等等已有盡有,令人眼花。可多半是大棚類蔬菜,食加工飼料及生長素之圈養的雞、鴨、鵝、豬等,而自然放養,食百草,經較長生長週期的畜禽類,不但品質好,味道鮮美,營養也是綠色的,這類農產品才是人們的期盼,可偏偏不夠豐富,而是嚴重不足。垃圾食品已不適宜新時代了,現在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矛盾了。
有良好品德、健全人格、創新精神以及掌握技術技能,能滿足新時代發展之要求的大學生永遠不會“過剩”。“書呆子”型,“紙上談兵”型,“溫室大棚”型之大學生早就“過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