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49109436302
-
2 # 幸福Sunny與微笑
登 高
杜 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堵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唐朝民間有云“唐朝詩聖是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悲天憐人、憂時傷亂的情懷註定了他是活得最痛苦、最不幸的一位詩人。在杜甫所有的詩作中,《登高》可以說是艱難苦恨、離亂悲愁的集大成者,詩歌寫於詩人晚年寄寓夔州時期,透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抒發身世命運之悲和時局離亂之慨,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絃。《登高》遠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悲湧心頭,詩中呈現四種痛苦。
首聯寫景,自成對比,渲染氣氛,烘托心情。此聯描繪了兩幅畫面,一是高江峽口,秋風獵獵,高猿長嘯,空谷傳響,哀轉久絕;二是江水洲渚,水清沙白,群鳥翩躚,輕舞飛揚。後者的清麗精美、歡快明朗(樂景)反襯出前者的悽清勁厲、揪人心懷(悲情),於此勁風悲鳴、高猿哀嘯當中不難覺察詩人悽愴哀怨之心。“哀”字關涉全聯,籠罩全篇,讀來刺目痛心,毛骨悚然。李白“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全是歡歌笑語,不見半點傷心,是因為李白的好運與老杜的潦倒天差地別之故。
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集中表現了深秋時節的典型特徵。落木茫無邊際、蕭蕭而下,是詩人仰視所望;江水奔騰不息、滾滾而去,是詩人俯視所見,這裡有“蕭蕭”之聲,也有“滾滾”之勢,讓人感到整個畫面氣象萬千,蒼涼悲壯,氣勢雄渾壯觀,境界宏闊深遠。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從這裡彷彿感受到了詩人面對逝者如斯的江水所發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嘆,面對一枯一榮的落木所抒發的壯志難酬、無可奈何的苦痛!沉鬱悲涼的對句,將詩人“艱難苦恨”的人生境遇書寫得淋漓盡致,用語精當,氣勢宏偉,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實在不足為過。
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將以上兩聯所蘊含的感情進一步明朗化,從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把詩人的憂國傷時的惆悵表現得富有層次性和立體感:一悲漂泊憔悴,離鄉萬里;二悲深秋蕭瑟,蒼涼恢廓;三悲人生苦短,喜怒無常;四悲羈旅他鄉,作客異地;五悲暮年登高,力不從心;六悲體弱多病,處境艱難;七悲孤苦伶仃,愁苦難遣……工整嚴謹的對句,不僅飽含了詩人像落葉一樣排遣不盡的羈旅愁,也飽含了詩人像江水一樣驅趕不盡的孤獨恨,豐富的內蘊,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杜甫那沉重地跳動著的感情的脈搏和時代的強音!
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已經使詩人白髮日多,苦不堪言,本欲借酒遣愁,但由於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以排遣,這又無端地給詩人增添了一層深深的惆悵和無奈的慨嘆。這裡詩人將潦倒不堪歸結於時世艱難,其憂國傷時的情操表現得淋漓盡致。
整首詩歌“悲”字是核心,是貫穿全詩的主線。詩人由內心傷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觸景生悲,由觸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詩起於“悲”而終於“悲”,悲景著筆,悲情落句,大有高屋建瓴之形,坂上走丸之氣勢,這“悲”字是詩人感時傷懷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詩人憂國憂民感情的充分體現,這種質樸而博大的胸懷,讓人品讀咀嚼,至再至三,掩卷深思,嘆惋無窮!
回覆列表
淪落他鄉,長期漂泊,舉目無親,窮困潦倒,仕途坎坷,年老多病之苦。隨便選四個。
頸聯上句寫羈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詩人多年漂泊不定的處境;“萬里”,說明夔州距離家鄉非常遙遠,是從距離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從時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兩聯寫足秋意後,順勢帶出,並應合著“ 登高 ”的節候。下句寫孤病之態。“百年”,猶言一生;“百年多病”,遲暮之年百病纏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獨”字,寫出舉目無親的孤獨感 ;“登臺”二字是明點題面,情才因景而生。這兩句詞意精煉,含意極為豐富,敘述自己遠離故鄉,長期漂泊,而暮年多病,舉目無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