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546101485833795
-
2 # 使用者5261043008379
板塊運動的特點:海洋板塊撞擊大陸板塊會下切到地幔,熔化成岩漿,大陸板塊會隆起成山脈。如:印度洋板塊使喜馬拉雅山脈隆起,馬里亞納板塊使馬里亞納群島隆起等。
板塊運動的特點
1特點
1、海洋板塊向大陸板塊靠近。
2、海洋板塊位置低,較堅硬;大陸板塊位置高,較柔軟。
3、海洋板塊撞擊大陸板塊會下切到地幔,熔化成岩漿,大陸板塊會隆起成山脈;撞擊時,往往發生地震和火山。
如:印度洋板塊使喜馬拉雅山脈隆起,馬里亞納板塊使馬里亞納群島隆起等。
2板塊運動
板塊運動是指地球表面一個板塊對於另一個板塊的相對運動。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順把地球的岩石層劃分為六個大板塊,所有這些板塊,都漂浮在具有流動性的地幔軟流層之上。隨著軟流層的運動,各個板塊也會發生相應的水平運動。
3板塊運動分為哪兩種
1:張裂(生長邊界)形成海洋、裂谷、海嶺。
2:碰撞(消之邊界)形成山脈、島弧、海溝。
三大特點: 岩石圈板塊總體向西漂移的定向性:根據J.B.明斯特(1978)和A.E.格里普(1990)等人的研究,北半球岩石圈板塊運動向量相對熱點參考架都是向西漂移旋轉的。南半球除印度洋、太平洋和非洲是向北運動外,太平洋和大西洋洋脊,雖然以向兩側做離散運動為主,但洋脊西側運動向量明顯大於東側,因此,整體上仍然可以看作是向西漂移的。由於北半球較南半球向西漂移量較大,故在赤道附近可能存在著一個南、北半球相對運動的扭動帶。目前整個岩石圈相對地幔做向西的整體運動已得到普遍的承認。 岩石圈板塊運動強度的非平穩性:主要有三點依據,即大洋中脊的變格和跳位現象,以及熱點軌跡走向的顯著變化;古地磁視極移曲線沿走向突然改變而分開;岩石圈板塊相對於熱點,其運動速率發生過較大變化,比如北美、歐亞、非洲和南極洲板塊早期的運動速率曾達到過8cm/a,而現在的運動速率則為2cm/a左右。地震活動的幕式特徵也是板塊運動非平穩性的反映。 岩石圈巨型構造系的反對稱性:全球巨型構造系的空間位置和幾何形式雖相互對稱,但活動構造特徵是相反的,故稱反對稱性。全球3/4的大洋和洋脊裂谷集中在南半球,那裡有相當高的熱流值,代表擴張型半球;相反,全球3/4的大陸和活動造山帶則集中在北半球,那裡有廣泛的地震活動,代表壓縮型半球,此與南半球形成鮮明對照。在以經度180°為中心的太平洋半球,其環太平洋消減帶代表著壓縮型半球,邊緣環帶為以180°半徑為中心的環帶;以經度0°為中心的大西洋半球,則在0°以西,呈面狀分佈著一系列縱向洋脊和裂谷,代表著縱張型半球,二者的反對稱性特徵亦相當明顯。此外,在同一構造系內,也存在著明顯的反對稱性,如在環太平洋深消減帶板舌構造系內,西太平洋的板舌傾角多數大於45°,以至直立下插,而東太平洋的板舌傾角多小於45°,在南美西岸可以低到8°~12°,以至水平。西太平洋俯衝帶為典型的溝—弧—盆系,而東太平洋俯衝帶則屬陸緣擠壓造山帶,弧後盆地不發育。西太平洋中脊裂谷和太平洋中隆裂谷,雖然在中、低緯度它們的走向都是南北向,轉換斷層也基本是東西向,但中脊兩側同一地質時代的海底磁條帶的寬度並不相等,多數是東側比西側寬,反映兩側為不等速擴張,這是板塊運動速率的反對稱性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