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真誠地看著你

    封建王朝,農業國,武器生產主要是平時積累,戰時取用,花銷主要分攤在每年的財政支出,戰時費用主要產生在糧餉上。募兵制(僱傭兵)軍隊的戰時軍餉比平時高出一大截,而府兵制(義務兵)雖然沒有軍餉,但是為了保證戰鬥力,逢戰必賞,人數多,這賞銀支出也不少。再說糧草,每逢大戰,動則幾萬幾十萬人吃馬嚼,消耗自然不小,加上古代生產力低下,交通不便,運輸途中的損耗也相當大,全靠人力搏殺的戰爭效率很低,耗時很長,所以這才是古代戰爭費用的重頭。

  • 2 # 造物主曹黎明

    自華人創造出人類最先進的三大金屬文化傳遍世界後,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戰爭儘管分為“冷兵器時代”以及“熱兵器時代”,但是,無論是長矛大刀還是鋼鐵洪流的現代化武器,不都是金屬為基礎製出來的嗎?刨出人命和糧草的付出和支出,裝備就是最大的耗錢!想當初秦始皇統一六國,一次殺人40萬,刀劍砍斷了百萬把,重新鑄造又花了多大的成本呀!而在二戰中,要不是1942年美蘇大換裝,綜合國力超越了德國,最終盟軍巨大的鋼鐵洪流也不可能淹沒了法西斯軸心國是也!

  • 3 # 論史

    這個問題如果讓封建君主來回答,他肯定會說:“養軍真的太費錢了。”軍費開支對於傳統的以農業為主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來說,財政佔比真的觸目驚心,像明清兩朝,其常額軍費開支往往佔到了整個財政收入的一半多一些。注意這還是常額軍費,相對於國泰民安的環境下所產生的軍費,這要是統治者大起兵戈,連年征戰,這軍費就上不封頂了。

    至於古代養軍這麼費錢,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以小農經濟為主的封建國家生產力實在不夠,產出的財富很有限。但確立疆域內的統治需要用龐大的軍隊來維持,就比如說清朝,巔峰期1300萬平方公里,80來萬的軍隊數量已經是維持版圖內統治的底線了,你讓它怎麼裁?生產力就那麼點,軍隊又不能減,而士兵的待遇輕易之下也不能削,那麼唯一的辦法只有增加軍費在財政中的比重來維持軍隊,所以歷朝歷代的軍費支出極高,穩居第一。這完全是生產力低下導致的無奈之舉,等到人類進入工業化的時代,生產力幾十倍、幾百倍的提高,軍費在財政的佔比和古代就有天壤之別了,比如2020年中國的財政收入為18.29萬億,而中國的軍費大概在1.3萬億,軍費佔比只有總財政收入的7.1%,這就是生產力提高的結果。(可查百度)

    至於在古代打仗是人員酬勞費錢,還是武器裝備費錢,那就要兩方面來理解了,如果是打一些剿匪一類的治安戰,這種戰爭對財政的傷害微乎其微,基本上就是常額軍費開支,在常額軍費開支下,絕對是人員酬勞高於武器裝備的費用。下面我就拿清代來舉個例。

    清廷財政佔比規模最大的是所謂的“餉乾之款”,就是發士兵和各級軍官的基本工資。而這部分工資包括以下內容。

    八旗兵則為月餉、歲米、馬乾、名糧等項。

    綠營兵則為月餉、歲米、馬乾等項。

    八旗武官為月餉、歲米、馬乾、心紅紙張銀等項。

    綠營武官為月餉、薪銀、蔬菜燭炭銀、心紅紙張銀、案衣傢伙銀(乾隆年間裁撤)等項。

    而這些餉乾之款加起來有多少呢?根據嘉慶朝《大清會典》彙總,其綠營餉乾之款總數為12090110兩、駐防八旗餉乾之款總數為5155888兩,而禁旅八旗之餉根據嘉慶十七年之奏銷冊我推測應在550萬兩左右。三者相加,朝廷每年發給八旗、綠營軍官、士兵的基本工資為22745998兩。

    注意,這只是基本工資,不代表全部,雍乾年間推行武職養廉銀,八旗、綠營各層級軍官都有養廉銀髮放。根據嘉慶《大清會典》彙總,各地綠營的武職養廉銀共1243597兩、駐防八旗武職為51471兩,而禁旅八旗失載。但據《欽定八旗通志》記載,乾隆十年發給禁旅八旗軍官養廉銀為86000兩。共計1381068兩。

    光是八旗、綠營的基本工資加養廉銀就已經高達約24127066兩,清廷一年的歲入在乾隆年間大約將近5000萬兩,幾乎50%的錢被這兩樣吃沒了。如果我再加上紅白事例銀、隨甲銀等項,這個比重恐怕更高。

    每年養兵費用已經將近財政一半了,清廷怎麼可能再拿一半的錢造武器。那誰給文官發俸祿、怎麼修河工、怎麼搞賑濟?所以,在穩定的年景,武器費用應該比養兵費用低很多。

    但是,一旦發生長年累月的大戰就不一樣了,如平準噶爾、平金川,關於士兵薪水和武器的額外費用就得成堆往上翻,朝廷除了基本工資之外,又要給士兵額外發錢。

    出征行裝銀,此項為出征官兵準備衣服器具,贍養家口,一般來說是一次性發放。就比如說雍正末年西北用兵,一次性給大將軍銀5000兩、副將軍銀3000兩、參贊大臣銀1000兩、隨印內閣學士500兩、營總200兩、章京150兩、司官120兩、中書100兩、筆帖式80兩、驍騎校50兩、前鋒校50兩、護軍校50兩、護軍20兩、披甲15兩、車騎營兵20兩。此項銀是雍正發給北路軍的,根據實錄對北路各層軍官的統計,此項銀大致發放了約329690兩。

    出征鹽菜銀,每月給發,算是在出徵期間官兵的生活補貼。如下圖。

    除此之外還有按月支出的出征口糧

    這些銀兩和糧米是給出徵將士發放的額外補貼。而且一旦開啟大規模戰爭,賞功和戰死軍人的撫卹肯定是免不了的,以下是清廷賞功和撫卹發放標準。

    將士一旦出征,各種補貼加上賞功和撫卹的額外支出,花在人員酬勞上的費用直線上升。

    當然,軍需物資的消耗也再所難免,就比如在乾隆年間征討準噶爾,需馬15萬匹,於是向漠北、漠南各部採購軍馬高達16萬匹(多買1萬匹可能有備用之意?),每匹明碼標價8兩銀子,所需費用便高達128萬兩。購買駱駝約9000匹,每匹費用18兩,約16.2萬兩。食用羊30萬頭,每頭0.7兩,約21萬兩,此項前後費用已高達165.2萬兩。

    還有運輸軍需的費用也極為浩大,就比如乾隆時期的驅廓護藏之戰,每石糧食採購費用不過6兩,但是運輸成本卻高達24兩。而金川之戰,每石糧食的運輸費用已高達12兩~15兩,高昂的運輸費用已經遠遠超過了軍用物資本身的價值,物流費用也是不能忽視的。

    那麼一旦到大戰的時候究竟是養兵費用高還是軍需物資費用高呢?我以金川戰爭為例,按照乾隆的說法,第二次金川之戰耗費“七千餘萬之帑”,但實際上不止此數,除了政府撥餉之外,還有“川運開捐”之銀,此項銀有1000萬兩,所以第二次平定金川費用應高達8000萬兩,而這8000萬兩的費用絕大部分是用來採購軍需物資的,這場戰爭持續5年,平均每年消耗1600萬兩,前面已經提到清王朝的常額軍費為每年大約為2400多萬,所以軍需費用還是少於常額的養兵費用的。(注:我僅就古代戰役舉例,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武器裝備科技含量就越高,花在軍備上的錢肯定瘋狂增長,1840年以後我就不考慮了)

    所以,一旦大仗一開打,封建王朝就狂喊缺錢,因為打一場大仗確實銀子像流水一樣,根本停不下來,往往把國家其他經費給擠佔了,如順治八九年間,清廷歲入不過2100萬,而軍費開支達到了1300萬,佔財政比62%。康熙年間,由於平定三藩的費用過於浩大,在康熙十四年到康熙十八年,這五年居然將官員停俸以資軍需。

    而乾隆年間第一次金川戰爭失敗也是因為財政不足的緣故,畢竟當年的戶部存銀只有2746萬兩,根本打不起,只好無奈撤兵,所謂“部庫所存,通計僅二千七百餘萬兩,若遲至秋冬,則士馬疲憊,饋餉繁難,此二千七百餘萬者,且悉以擲之荒蠻絕徼,設令內地偶有急需,計將安出”。語氣之無奈,實在落寞。

    等到第二次金川之戰,庫存7000多萬兩的時候,態度明顯就囂張了不少,“但能掃蕩擒殲為一勞永逸之計,即使再多費一千萬兩,朕亦不靳”。有錢就是這麼囂張。

    所以,就以募兵制下的清廷來說,給軍隊的報酬是遠遠高於武器裝備的費用的。戰時軍事裝備的費用會有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不能超過養兵費用。

    引用文獻:《清高宗實錄》、《清世宗實錄》、《欽定八旗通志》、嘉慶朝《大清會典》、康熙朝《大清會典》、《皇清奏議》、《欽定廓爾喀紀略》、《〈萬曆會計錄〉整理與研究》

  • 4 # 六爻觀潮

    古代打仗為什麼那麼費錢?

    這個要分三部分來說首先說人,這個古代要分兩個時期來說,唐中期之前打仗當兵是沒有工資的,你可以看出義務兵,所以人員酬勞約等於沒有,唐朝開始出現了募兵,就是發工資的兵,從這個時候開始大部分當兵是有錢拿的,但是平常的工錢是很低的,主要還是為了當兵吃皇糧,可以免稅,免役,真到了打仗的時候那就可能得加錢了,就像別人說的那樣宋朝兵打仗衝鋒的時候陣前得先發工資,但那些其實都是胡說八道的,真正費錢的是賞賜和撫卹。古人還是很誠信的,我給你當兵賣命,你發我工資,免家裡的賦稅,徭役,立功有賞賜拿,死了家裡有撫卹。

    其次我們看軍器和鎧甲,其實這部分國家真正出的錢也不多,鐵是專營的,國家有專門的機構人員負責開礦,鍊鐵,營造器械,以弓箭為例,簇由軍器機構專門澆築,竿,羽,膠,木材,麻線,絲線,角,筋等原料都會分攤到不同的地區上繳抵稅或者換取糧食,農閒的時候慢慢收集製作就行了,反正時間長,積少成多,真正花錢的大頭在官營人員的供養和各類物料的轉運上

    最後看糧草,打仗真正費錢的是這個,以古代的生產力要轉運糧草是很費人力畜力的,大規模往前線調運糧草,時間長,路上消耗大,你運1000石糧草去前線,路上可能就要消耗等量或者更多的,如果戰線長,深入或者持續時間久那麼就要從更遠的地方籌措糧草,路上水運,陸運翻山越嶺,有時候運一次上前線得走三五個月甚至更長,路上運糧的護糧的要吃飯吧,馱馬得吃草吧,回程人馬一樣得吃糧草,沿途補給線上還得住兵。這樣一整套下來,開銷自然大,因為打仗的時候除了徵調的糧草,你還得花錢買一大部分。

    所以打仗花錢很大一部分在籌措運輸糧草上,還有獎賞和撫卹。大型器械很多都是臨時製作的,至於軍器,甲冑其實花不了多少錢,雖然平常折算錢看著很貴,但是大部分材料都是平常農閒時全國各地百姓攢出來的,各地武庫平常積攢的武器甲冑估計都能武裝四五十萬人,大戰結束後,能回收修補的都會回收。

  • 5 # 四川達州人

    古代軍隊中,主要是人頭費高。

    以北宋這樣的朝代為例,宋仁宗時,國家禁軍82.6萬,廂軍49萬,還有20萬所謂鄉兵、勇敢、效用軍。所以,軍費開支佔據國家財政收入的75%。

    當時北宋全國的年度財政收入是7000萬貫/石,就是大約花費5300萬養兵。禁軍年收入35~40貫,廂軍20~30貫,勇敢效用鄉兵的收入沒有記錄,大約是廂軍水平。這麼算下來,宋仁宗光軍隊人頭費就是4300萬出去了,這就大約81%的軍費開支用於人頭費。剩餘1000萬還得用在行政、後勤、裝備及馬匹上,肯定要喊不夠用的。這也是北宋最終死於王安石變法的原因,經濟越發展,士兵工資水平自然更高,90%財政收入用來養兵養官,北宋不死才是怪事。

    當然,軍費開支的另外一個大頭是作戰軍費開支。那是更恐怖的吞金獸。

    真正到了需要作戰的時候,為了哄士兵為自己賣命,錢財布帛甚至女子,如同潑水一樣花費出去

    袁崇煥在遼東,有4鎮,兵力15.3萬,馬8.1萬,年度軍費是480萬兩,比之前年度少120萬,崇禎還在誇獎他。

    據《明史-梁庭棟傳》記載,50萬兵每年軍餉1530萬兩。大明100萬兵有,每年軍費最少3000萬兩。但真正打大仗,所消耗的軍費比如獎勵、日常消耗、運輸損耗都是極其龐大的金額。

  • 6 # 大俠無風

    古代,男人是農業的頂樑柱。他去參軍,家裡老小就得朝廷發軍餉養活。他要是戰死沙場,更要一大筆撫卹金去養他背後的家庭。

  • 7 # 葉知春

    別說平時養兵耗錢,打仗更耗錢,光是向前線運糧草就令人咋舌,一斤糧運上去可能要消耗2斤,像年羹饒青海一戰打了近半年,20多萬軍隊,吃用全靠內地運上去,差點沒把雍正打破產!

  • 8 # 柳滿城

    我知道這個。

    古代不打仗時,軍隊都是不滿編的。

    而一旦開戰,就需要把所有編制的人全部召來。糧草消耗一下子就翻了六七倍。

    同時,打仗立功的人要獎勵,受傷死了的要撫卹金,這都是巨大的開支。

    還有,武器,車馬,甚至要臨時修路開河,這都是巨大消耗。

    所以,戰事一起,銀子就嘩嘩流。

  • 9 # 海闊顯天空

    為什麼古代的開國初期問題小,後期問題大?因為沒有資源了。

    朝代初期,地主被殺得差不多了,土地等屬於朝廷了,朝廷有充足的資源來分配,大家都高興。

    到了後來,土地分配完了,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新增加的人口沒有土地了,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如果你不能讓這些人吃飯,他們就會造反,他們不得不反。

    古代駐軍,一般會屯田的,在本地會自收自支。當要打仗的時候問題來了,假設要移動500公里,那麼需要有人運輸糧食,參與運輸的人馬需要吃喝,到了地點需要住宿;

    打仗會讓兵器損失,這就需要更多的兵器;

    打仗會讓馬匹、運輸牲畜損失,這就需要更多的馬匹、牲畜;

    打仗會受傷,需要更多的醫藥;

    打仗會死人,需要撫卹費;

    打仗勝利需要獎賞,需要土地及財物;

    還有更多的各種物資、人員、金錢,沒錢你什麼也做不了,打著打著就破產了。

  • 10 # 自立124

    司馬光說漢匈戰爭時期,每往前線運輸一石糧食的運費就需要七十石糧食,就好比現在在淘寶賣一件100元商品,快遞費是7000元,你說,誰賣的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車輛名稱變更需要備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