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952449319509

    沒有。

    中國歷史上的繼承關係最早是父死子繼與兄終弟及並列的,從夏朝開始,父親去世後把王位傳給兒子和兄弟去世之後把王位傳給弟弟是並列進行的,比如夏啟去世後,把王位傳給兒子太康,太康去世後,王位到了他弟弟仲康手中,仲康去世後,王位又傳給自己兒子相,相去世後,又傳給兒子少康。

    商朝也是這樣,由於商湯長子太丁早逝,開國之君商湯去世後,王位傳給了二兒子外丙,外丙去世後,王位由外丙的弟弟仲壬繼承,仲壬去世後,由侄子,太丁之子太甲繼承,太甲去世後,兒子沃丁繼承王位,沃丁去世後,他的弟弟太庚又繼承了王位。

    商王

    在兄終弟及的繼承製中,如果兄長把王位讓自己的兒子繼承,而沒有讓給弟弟的話,偏偏弟弟也是不服氣自己侄子繼承王位,於是就會發動叛亂搶奪侄子的王位,歷史上這種事太多了,後面會講到,所以在夏朝和商朝時期,王位威脅最大的來源就是王的弟弟或者叔叔等直系親戚。

    由於父死子繼與兄終弟及並列的繼承關係,容易引發混亂與統治階級內部的爭權奪利,所以在商朝末年,周朝初年的時候,統治階級才最終把繼承關係確定為唯一的“父死子繼”,廢除了“兄終弟及”的繼承製。

    西周雖然明確規定了父死子繼的繼承製度,但是叔叔搶了侄子的王位,在西周就存在,比如周孝王姬闢方,他的哥哥周共王姬繄扈去世之後,把周天子之位傳給了兒子姬燮,但是姬闢方發動政變,奪了侄子的王位,更為諷刺的是,他的諡號居然是孝,周孝王姬闢方在位6年,他去世之後,王位又還給了侄子姬燮,這就是後來的周夷王。

    中國古代繼承製度

    叔叔搶了侄子的王位在春秋時期的楚國也發生過,楚厲王熊眴去世之後,他的弟弟熊通殺死了楚厲王的兒子,自立為王,這熊通就是楚武王,楚武王是楚國曆史較為有名的君王,楚國的強大有一半的功勞是楚武王創造的,楚武王在位15年,稱霸江漢、滅亡權國、攻伐隨國、遷都江陵,楚國一步一步強大,但楚武王卻是奪了侄子的王位。

    所以,在先秦時期,王的弟弟及叔叔是王位最大的威脅,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各國國君都採用了一些辦法來避免,最為嚴厲的手段應該數晉國,晉國把所有王族全部放逐,不在國都之內,無法參與政治中心,但是這麼做的確會讓王族無法亂政奪位,但是又客觀造成了卿大夫的壯大,所以就有了後來的六卿專權和三家分晉。

    楚武王熊通搶了侄子的王位

    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後,採用了絕對的郡縣制,對於王族,不給予官職和封地,所以秦朝末年的亂世之中,根本看不到一位王族有能力來挽救秦朝,因為根本沒有權力,既沒有兵權也沒有政治權力,秦朝的王族就是一個擺設。

    漢朝建立後,採取了一個折中的方案,也就是郡縣制和分封制並存,既分封劉姓王族為諸侯王,鎮守偏遠地區,拱衛漢朝中央政府,又在漢朝直轄的地區實行郡縣制,同時又分封了很多功臣為諸侯,世代享受榮華富貴,這些功臣形成了後來勢力很大的政治階層,先是功臣集團,後來變成了士族集團。

    同時,漢朝是第一個重用外戚的朝代,所謂的外戚就是皇帝的親戚,一般是母族和妻族這邊的親戚,漢朝把同姓諸侯王外封,其實也是一種打擊手段,讓他們無法參與政治中心,同時也希望這些諸侯王能在天下大亂時,起兵勤王。

    劉邦建立的漢朝從呂雉開始就是外戚專權

    漢朝為什麼要重用外戚呢?

    因為漢朝缺乏有效的人才推薦制度,察舉制大多為功臣、官僚和士族所掌控,皇帝想要培養自己的親信是比較難的,從漢文帝當上皇帝之後,就開始打擊功臣派,加強皇權,比如周勃就屢次被漢文帝打擊,差一點連命都丟了。

    打擊完功臣之後,總得有大臣幫皇帝跑腿,皇帝還得從功臣、官僚和士族中選擇,而外戚就在這個時候登上了歷史舞臺,外戚一般是皇帝的母族和妻族,甚至還干涉皇帝的婚姻,比如漢文帝之子漢景帝的首任皇后是其祖母薄太后家族的族人,再比如漢文帝的竇皇后多次推薦自己的堂侄竇嬰擔任漢景帝一朝的丞相。

    重用外戚的高潮在漢武帝時期,武帝朝的名將衛青、霍去病都是外戚,衛青是漢武帝皇后衛子夫的弟弟,霍去病是衛子夫的外甥,再比如後來的貳師將軍李廣利也是漢武帝寵姬李夫人的兄長,這些外戚的重用給後面的皇帝提供了榜樣。

    衛青、霍去病都是外戚

    皇帝重用外戚,有幾個原因:

    1、母族及妻族的壓力。

    如果皇帝英明,尚能使用比較有能力的外戚,畢竟外戚之中也有不少人才,比如衛青與霍去病,如果皇帝不英明,重用沒有能力的外戚就會導致政治禍亂,比如東漢時期的跋扈大將軍梁冀,梁冀甚至還毒殺了小皇帝。

    皇帝用人,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來自母族與妻族的壓力,比如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都有這樣的情況,漢武帝的丞相中竇嬰和田蚡都是外戚,這是來自母族的壓力,田蚡是漢武帝母親王太后同母異父的弟弟。

    都說兩漢以功封侯,其實外戚是個例外,外戚可以不用立功,就能封侯,這是西漢流傳下來不成文的規定,漢景帝時期,他的母親竇太后要求漢景帝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為侯,周亞夫以沒有功勞不能封侯為由勸諫漢景帝,但是後來漢景帝還是封了王信為侯,王信並沒有功勞,只是皇帝的母親要求這樣做,皇帝就照做了。

    漢景帝也在用外戚

    2、對抗其他政治勢力,尋找政治平衡。

    這種情況在東漢較為普遍,東漢皇帝大多壽命不長,英年早逝,三十幾歲去世的很多,皇帝去世之後,兒子又小,不能處理朝政,那皇太后就是國家最高領導人,垂簾聽政,皇太后是個女人,只能在後宮之中聽政,所以他需要有自己信任的人在前朝處理,所以就大封自己的族人為官,掌控朝政,這就是外戚掌控的由來。

    比較經典的例子就是東漢的跋扈將軍梁冀,梁冀是漢順帝皇帝的哥哥,漢順帝29歲就去世了,梁冀的父親是大將軍梁商,梁商去世後,梁冀就因為外戚的身份不斷加官晉爵,成為漢順帝一朝的大將軍,當時漢順帝的兒子只有兩歲,權力只能由太后和外戚大將軍掌權。

    跋扈將軍梁冀

    梁冀後來還毒殺了不聽話的漢質帝,整個朝廷的大多數官員都是梁冀的黨羽,梁冀後來擁立了漢桓帝劉志為帝,漢桓帝長大後,沒有權利,於是在廁所中聯合宦官策劃了廢除梁冀的計劃,最終皇帝聯合宦官扳倒了外戚梁冀,重新控制了朝政。

    而西漢的王莽就是以外戚身份奪取了西漢的政權,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外戚身份奪取政權的人,外戚在兩漢就成為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可以對抗其他政治勢力,比如功臣和宦官,而外戚在東漢時期更是三大政治勢力之一,到了東漢末年同樣如此,大將軍何進就是外戚身份執掌朝廷的。

    相比於皇族,外戚對皇帝來說,更值得信任,因為外戚沒有皇族的血統,沒有直接的繼承權,皇族無論在哪個朝代,都是皇帝來回防範的物件,整個兩漢除了初期的七國之亂之外,基本上沒有皇族作亂,三國時期更是如此,皇族是嚴厲排斥的,曹丕阻止他的親兄弟參政,只給榮華富貴,不給政治權利和兵權。

    皇帝喜歡重用外戚

    而西晉則是一個另外,大肆分封皇族,後來的結果也就看到了,八王之亂引發了西晉皇族之間的互相殘殺,兄弟、叔侄之間相互攻殺,把西晉的實力全部消耗殆盡,然後就是五胡亂華,幾百年亂世的開始。

    所以真的比起來,重用外戚的危險比重用皇族的危險要小,歷史上外戚奪位的只是鳳毛麟角,而皇族或者王族奪位的則比比皆是,從夏商周就開始了,比如前文講到的叔叔搶了侄子的王位,所以兩權相害取其輕,如果總得選一個重用,那皇帝寧願選擇外戚,而不願意選擇叔叔這樣的皇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看小說的女生轟轟烈烈的愛情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