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靳圭
-
2 # 閒看秋風999
《道德經》當中並沒有“養生”的理論,所謂養生的說法是源於“道教”,和老子是沒有一分錢關係的——《道德經》的閱讀物件是當時的統治者,是“馭民之術”。
老子出了函谷關就不知去向了;而老子人間蒸發以後幾百年的東漢才開始出現道教,道教為了修煉成仙(不是“神”,“神”是天生的),才逐漸衍生出一套益壽延年的養生術;不過這些都不是老子的原意或者初衷了。
很簡單,道法自然;什麼是“自然”?四季冷暖交替;人間生老病死都是不可抗拒的規律——既然不可抗拒,為什麼還要“養”呢?
所以說,養生源自於道教;而道教的“氣功”就是借《道德經》中下面這句話演變而來的: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充氣以為和;說白了,陰陽平衡之妙在於一個“和”字;只有陰陽平衡了,才能“和”,才能協調,才能長壽,這就是道教的養生理論(不是老子的)。
怎麼才能“和”呢?氣,或者“氣功”,其實就是通過調整呼吸來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俗話說“氣定神閒”,只有“氣”順了,才能安神;安神了,才能長壽。
老子的《道德經》裡面沒有養生術,不過在另一個道家大人物《莊子》的著作中,倒是有“氣功”的說法:如:
“吹噓呼吸,吐故吶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彭祖就是相傳活了八百歲的長壽老人。練氣功練的。
-
3 # 逍遙谷逍遙
道德經是老子寫給關令尹喜的,尹喜喜歡道家修煉之術,所以道德經是一部道家修煉之書,治國與治身同理,所以你看道德經有不少章是講治國,在講治國時隱藏著治身法訣,有些章講治身,在講治身時,隱藏著治國方略。
-
4 # 法玄叔
《道德經》中能被做為養生之處很多,養生不僅僅是現代所謂的“大師”們告訴你怎麼搭配事物,怎麼運動等。看看那些過百歲的老道士,一生清貧,饅頭鹹菜度日,再看看那些90歲以上的抗戰老兵爺爺們,他們平時有“養生”的概念嗎?相反很多注重養生的卻搞出一身病早早的走了。每個人體質不同,生存環境不同,同樣的方法不會適用於所有人的。
《道德經》中養生的核心在很多章節中都有可用之處,比如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這一段,返本歸元,復歸自然則是最佳狀態。
再比如:第十章中,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專注守一,不妄思,如同嬰兒般呼吸綿長輕柔,都是有利養生的內容。
-
5 # 易彥銘
老子《道德經》裡面關於養生的理論是什麼呢?《道德經》共81章涵蓋了人生中的方方面面,其中養生就是其中一類。
《道德經》第十三章: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寵代表利益,辱代表災禍;得到災禍會恐懼,一心想遠離;得到利益也會恐懼,因為不知何時會失去。因此,得到也會心驚,失去也心驚,這就叫做寵辱都會讓人心驚。我之所以寢食難安是因為總是惦記自身的榮辱得失,如果把這一切都拋開,還有什麼能擋住我的快樂?
《道德經》第十五章: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
誰能讓渾濁的流水靜止下來?只要能靜下來,水自然會清。
《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
能在任何環境中保持平靜心態的人,才是大徹大悟的人。
《道德經》第二十三章: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天地尚不知久遠的將來會發生什麼,何況人呢?因此,不要想那些脫離實際的事情,免得自找煩惱。
《道德經》第三十二章: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亡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也。
因為有了萬物,所以需要給他們命以名稱用來分辨,既然能分辨則應知適可而止,不要愈衍愈效,這樣就不至於產生問題,產生危險。道存在於天下,就如同谷中溪流流向江河,江河又歸於大海一樣自然。
《道德經》第三十四章: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大道廣闊無邊,無拘無束,而真正的悟道之人也是不會被外界的紛紛擾擾所左右的。
《道德經》第三十七章: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物慾無求,必然清淨灑脫,天下也會自得其安。
以上七章都是講的養身之法,面對著滾滾的紅塵,多少忙碌的現代人迷失了自己的心靈,漸漸僵化成了一臺臺永不停歇的機器。對於他們來說,在生活中享受簡簡單單的快樂,在點點滴滴中感悟幸福的真諦,真的比登天摘星還難。沒有了快樂,心就沒有了幸福感,生命有何意義?在幾千年前老子就看透了這一切,於是,他告訴人們,簡單的人生才是快樂的人生,順其自然,不去強求太多,不要用盡心計去追求太多自己不該得到的,讓一切迴歸質樸,那麼在世俗中就可以永葆清新,寧靜,快樂的心境。
-
6 # 好玩的國學
我們為什麼說,老子的《老子》中,沒有專門的養生理論呢?這是因為,老子的思想,在本質上是一種政治哲學,或者說是謀略學,軍事學。他其實講的是治國理政的理論。他的無為理論,他的清靜理論,他的無慾理論,都是要告訴統治者,要用自然之道來治理國家,而不是瞎折騰。用老子一句形象的話來說,就是治大國如烹小鮮。
那麼,我們又為什麼說老子的文章,通篇都在講養生的理論呢?這是因為,老子的關於道的哲學,是一種自然哲學。老子認為,世界是遵循道的規律而發展的,沒有人能逃得過道的支配,包括人類社會,包括我們自身在內。
老子的養生理論的核心是道,是道法自然。他認為,人不能違背自然規律,不能違背自身的規律,只有按照事物本來的樣子,按照事物應該的樣子去做,才能得到和諧。老子從自然界的規律中,看到了人類的發展的規律。他認為,自然界所有柔弱的東西都是充滿生機活力的,所有堅硬的東西都是呈現出死亡的狀態。所以,人的生命,也應該以柔弱為主,這就叫做柔弱勝剛強。
在老子所處的社會,戰爭頻繁,民不聊生,所有的武力、戰爭和爭強好勝,最終都會以死亡而告終。所以,人要想保全性命於亂世,就必須守拙、守弱。保住生命,這才是養生的基礎。
老子認為,大自然是無慾無求的,它是沒有仁義道德,沒有慾望的。而人也應該過一種清心寡慾的生活。老子說,慾望越多越痛苦,外界的聲色貨利,對人的影響很大。所以,要養生,就必須寡慾,減少不必要的慾望。用老子的話說,這叫做知足者常樂。反過來說,慾望會給人帶來傷害,所謂金玉滿堂莫之能守。你不僅無法守住財富,這些財富反而可能帶來殺身之禍。
老子還認為,養生的關鍵,在於保持心靈的寧靜。他提倡養生要保養自己的心靈。老子說過一段著名的話,我們可以把他看作是老子養生理論的核心。老子說:
這句話的意思是:
我們要養生,就要盡力使心靈的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我從而考察其往復的道理。那萬物紛紛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靜,清靜就叫做復歸於生命。復歸於生命就叫自然,認識了自然規律就叫做聰明,不認識自然規律的輕妄舉止,往往會出亂子和災凶。認識自然規律的人是無所不包的,無所不包就會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終身不會遭到危險。
這段話有幾個重要資訊,其實都是和我們的養生有關。
第一,人的內心本來是虛空的,是寧靜的。現在因為聲色犬馬的誘惑,讓我們不再寧靜,再也無法堅守本來虛靜的狀態,所以我們就不健康了。
第二,人的生命與大自然的萬物一樣,雖然各有其根,但是這個根都是一樣,這就是虛靜。
第三,我們要按照自然的規律行事,所有違背自然規律的行為,都是給自己找麻煩。
第四,我們要認識自然規律,按照道的規律行事,才不會遭受危險,這樣生命才能長久。
這就是老子的養生理論。
-
7 # 國學演義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內篇》。“養”,即保養、調養、補養、護養;“生”,即生命、生存、生長。“養生”意義有二,一是如何延長生命時限,二是如何提高生命品質。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明代焦弱侯《筆乘》有言:“老之有莊,猶孔之有孟。”意即莊子的許多思想都是師出於老子的。所以,儘管莊子最先提出“養生”一詞,但關於養生之論,我們還是應追溯到老子。
老子遺世之著作,僅有《老子》一書,也叫《道德經》。該書言僅五千,但字字珠璣,句句玄妙,博大精深,涵蓋天地。
《老子》並不是一部養生書,但綜觀全書,其中閃耀著諸多老子鮮明而獨特的養生智慧:
順應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認為,自然界處於不斷髮展變化之中,人體必須與自然規律相適應才能生長。否則,逆自然規律而動,必染疾折壽。
寬容無爭“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認為,人若像水一樣雖然滋潤萬物而與萬物不爭,心胸寬闊,公而忘私,保持節操,便能健康長壽。 恬淡寡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老子主張恬淡寡欲,清淨為上。他告誡人們要淡泊名利,寡慾清心,經常保持心平氣和、致虛守靜的心理狀態,這樣才能延年益壽。
老子說:“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他認為,養生必先修德,只有提高道德修養,才能淨化心靈,從而使身體強健。所以,他的諸多養生思想都與修身養性聯絡在一起。
-
8 # 傳播使者
《道德經》中涵蓋了豐富的養生思想和方法,這些博大精深的思想內容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又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從中可以看出,在老子看來,人與道、與天、與地並稱為宇宙中最值得稱道的事物之一,但他也認為,生命要比名利更為珍貴。而《道德經》中的養生之道也值得去深入挖掘,下面我就與大家進行簡單的交流與探討:
在《道德經》第12章中就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其中的五色、五音、五味、馳聘與難得之貨,描述的就是在社會中我們會遇到的各種各樣的誘惑。單就“五味令人口爽”之“爽”字來看,在“大”的慾望之中,上下左右四個叉,表示貪得無厭是錯誤的。貪心不足的這四個叉是由八把匕首而組成,每一把匕首都能致人過早死亡。尤其是在當前社會,我們的生活更加變得五顏六色,因此更難做到心無旁騖、恬退自養而避開傷人的匕首。《道德經》說:“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這裡的“靜”指的是靜養,慢下來;“復”指的是回去、還原、重來。因此,這句話指的是世界萬物,只有平靜下來、慢下來,才能不受傷害,才能延續生命,才能延年益壽。如果私慾不止,患得患失,終致內心惶恐不安,心神無法安寧,就會疾病叢生,半百而衰。
雖然老子並沒有在《道德經》中明確提出怎樣養生,但是卻可以總結出養生的原則,即保持身心的平靜,努力做到淡泊無為、少私寡慾、返璞歸真。在《道德經》第十六章中就有:“致虛極,守靜篤”。養生應從“心”去改變,而不是單純的依靠外在的調節。當前的社會充斥著物質的文明,芸芸眾生對物質的追求越來越多,靈性的斷傷到了驚人的地步。很多人因為在追求外在物質利益的同時,但卻遺忘了內心的平靜。這樣不僅不能達到養生的目的,反而會讓自己失去更多。古往今來,有很多人就是因為追求過多,反而失去了更多,甚至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就以中國曆史上最輝煌的唐朝來說,唐朝是公認經濟發展最繁榮的朝代,從唐朝的建立到滅亡的二百八十九年間,共有二十一位帝王,其中至少有唐太宗、唐憲宗、唐穆宗、唐武宗、唐宣宗五位帝王是因服用所謂的“丹藥”而不幸身亡的。為什麼?因為慾望而忽視了客觀真理,單說煉丹用的丹砂就是硫和汞的無機化合物,重金屬含量極高,因此提前死亡也變得並不奇怪。一代叱吒風雲的英雄豪傑,在建立了在當時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同時,卻因一粒小小的丹藥而失去了寶貴的性命。
回覆列表
道德經中最符合養生的是第55章: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
毒蟲不螫,
猛獸不據,
攫鳥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多數都解釋錯了,戰國時期甚至更早的古籍,是要一個字一個字的讀。
“赤”指太陽,“子”指子時,本文意思是說:到了晚上12點(子時)時,毒蟲、猛獸、猛禽都去休息了,人們也睡覺了,睡著後的人是骨弱筋柔的,健康男人雖然睡著了但也會有“晨勃”的現象。這是在告訴人們要按照自然規律去生活,可別看度孃的解釋,什麼“赤子”叫剛出生的嬰兒?
新生兒猛獸不吃他? 鬼扯,它們巴不得吃這種沒什麼猛烈反擊的獵物呢。
現在人們的生活是什麼情況,一到晚上就生龍活虎,甚至嗨到天亮,這叫違背自然法則,也叫“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