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61609398063
-
2 # 使用者5708161837795
古代是沒有高考的,古代的考試體系叫科舉考試,是所有年齡段都能參加的,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選官制度。至於科舉,從地方級到國家級分別是
1. 院試
省裡的提督學政主持
三年考兩次
考中的都叫秀才,算是有了功名,有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秀才分三等,成績最好的稱“稟生”,由公家按月發給糧食;其次稱“增生”,不供給糧食,“稟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額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學的附學生員
2. 鄉試
應考者為州、府內的秀才
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試
一般在每年八月舉行
凡事考中者都叫舉人,這個行為又叫“中舉”,參考《范進中舉》,而考試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
3. 會試
應考者為全國各地的舉人
全國考試,由禮部(類似於如今的文化部)主持
每三年舉辦一次
凡是考中者稱“貢士”,而第一名為“會元”
4. 殿試
最高等級的科舉考試,貢士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公認唐高宗李治首創殿試,由武則天進行發展
也是每三年舉辦一次
考中殿試的都稱為“進士”,但是這個進士也是分檔次的,當然是按成績排。殿試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第二、第三名分別叫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歷史上有鄉試、會試、殿試都得第一的考生,稱為連中三元
-
3 # 曾經的拚命三郎
古代高考叫科舉制。
科舉制是中國歷史上透過科目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制度,它從公元7世紀的隋代誕生到20世紀初的清朝末年7世紀的隋代誕生到20世紀初的清朝末年廢止,前後延續了一千多年。
科舉制的最大特點就是徹底否定了以門第和出身作為選拔標準的特權制度,為封建國家選官用人搭建了一個相對公開、公平、公正的平臺,為社會精英的流動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使成百上千的中小地主階級、甚至平民階層的子弟有機會進入治國行列,這就為國家的發展增添了活力。
-
4 # 曹魏故都三國名城木木
高考在古代被稱為科舉。科舉制度在隋朝被建立,唐朝完善,歷經中國許多朝代,不斷的演變,不斷的發展,最終科技制度被廢除。
高考在中國古代的演變歷史:
一、隋朝
科舉制實行於隋朝隋文帝時期開始實行的,隋文帝開創了科舉制,但是當時的科舉制選拔的人數並不多,舉行了四到五次,才選出12人,這十二人中,有後來初唐朝名相房玄齡。
二、唐朝
科舉制在唐朝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唐朝科舉制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
唐代考試科目分常科和制科,每年分期舉行的叫常科,由皇帝臨時下詔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科有:秀才科,明經科,進士科,俊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舉科,童子科等50多種。
秀才一科,在唐初的要求極高,很少有人能透過,後來漸漸廢掉了。
三、宋朝
宋朝是科舉制的承上啟下的時代,也是科舉制比較成熟的時候,宋朝以後,一直到清朝科舉制被廢除,基本上是沒有過改變的。
四、明朝
科舉制在明朝得到了最大的輝煌,也是在明朝最為昌盛,明太祖朱元璋是農民起義,深切的知道人才的重要性,1367年朱元璋釋出了設文武兩科的命令,也就是文狀元和武狀元,令各行省連續三年舉行鄉試,所有舉人都免予會試,前往京城等待封官。
五、清朝
1905年5月2日,晚清重臣張之洞、袁世凱、端方等六人會銜上奏,廢除科舉制,改辦現在學校,面對著這些重臣,清朝同意廢除科舉制,並頒發詔令通告天下,自1906年起,廢除科舉制,停止所有鄉會試,至此科舉制結束。
回覆列表
中國古代的高考叫科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