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鼓樓
三江鼓樓,位於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多耶廣場,於2002年11月由當地著名的侗族民間工匠楊似玉為首的民間樓橋師傅隊伍攜手建造而成,集文化、觀賞、旅遊等多項功能於一體。
三江鼓樓高42.6米,共有60根柱頭著地,佔地面積600平方米。鼓樓共有27層瓦簷,除樓頂兩層外,其餘25層瓦面等距收分,層層緊縮,使樓面呈金字塔形,顯得端莊平穩。每層簷角輕盈起翹,精巧的雕飾以及鮮豔的簷板彩繪,與龐大、粗獷的樓身形成鮮明對比。樓內四根杉木大柱直徑都超過70釐米,樹齡均在百年以上,這在鼓樓建築史上是唯一的。登上鼓樓的觀禮臺,三江全景盡收眼底。
鼓樓是侗族村寨的標誌和靈魂。三江鼓樓是侗鄉第一鼓樓,被譽為“世界第一鼓樓”,是中國國家4A景區中國三江大侗寨景區的景點,同景區內景點還有三江風雨橋,中國侗城,三江奇石城,福祿寺等。
三江鼓樓對面的福祿寺,群山簇擁、綠樹環抱,清幽雅靜。福祿寺是佛教寺廟,佛教設施一應俱全,大雄寶殿莊嚴雄偉,信男善女絡繹不絕。
鼓樓特徵
鼓樓是侗族村寨裡最高的建築,彰顯出陽剛之美,至今仍是村寨祭祀、議事、集會、迎賓、慶典、歌舞、娛樂的重要場所,是侗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承之地。
三江鼓樓共有60根柱頭著地,佔地面積600平方米,連同裝飾一新的廣場,總面積超過4000平方米。鼓樓的落成,為侗族群眾社交、集會、節日慶典提供了寬敞的活動場所。
鼓樓除樓頂兩層外,其餘25層瓦面等距收分,層層緊縮,使樓面呈金字塔形,端莊平穩,共有27層瓦簷。每層簷角輕盈起翹,精巧的雕飾以及鮮豔的簷板彩繪,與龐大、粗獷的樓身形成鮮明對比,使輕重、拙巧、疏密、粗細、剛柔完美地結成一個整體。
支撐鼓樓的4根杉木主柱直徑均在70釐米以上。第一主柱樹齡208年,胸徑85釐米,長27米,第二主柱樹齡206年,第三、第四主柱樹齡也在百年以上。這在鼓樓建築史上是很少見的。
鼓樓在設計上取眾鼓樓之長,獨具特色,共設計有4層觀禮臺,最高一層觀禮臺位於25層。在鼓樓的基座石上,雕刻有反映侗族搶花炮、踩歌堂、打油茶、鬥雞鬥鳥、養蠶織布等日常生活場景的浮雕,畫面栩栩如生,鄉土氣息濃郁,處處展現出侗民族的歷史文化和侗族工匠的建築技藝。
鼓樓文化
侗族人民把價值觀念、理想追求和民族精神熔鑄到一座座木構建築中,形成了獨具侗族特色的文化,可稱之為“鼓樓文化”,它是以侗寨鼓樓、風雨橋、戲樓、吊腳樓等民俗建築為代表,以獨特的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為靈魂,包涵侗族傳統習俗在內的和諧的文化體系。
鼓樓是侗族村寨中心的公共建築,是村寨或民族議事、典禮、迎賓、歌舞娛樂等公共活動的場所,集會的中心。過去,在樓的大梁上都懸1麵皮鼓,故名曰“鼓樓”。
鼓樓為木結構,瓦簷為多角形,飛閣重簷,有塔形和閣式兩種。其建築工藝都十分高超。
塔形鼓樓,又稱密簷鼓樓,重簷多者有10多層。鼓樓中央矗立4根巨柱為主柱,頂住樓梁;外4柱則用以支撐亭簷,以榫銜接,以橫樑連線外圍邊柱及大小條木,橫穿直套,整座樓不用一顆鐵釘,結構十分嚴謹穩固。鼓樓外形下半部如方亭,上半部如寶塔,外表美觀,頗具氣勢。
閣式鼓樓外形與塔形鼓樓有明顯不同,多為歇山頂、懸山頂。乍看象民居,但重簷飛翹的外觀,同樣顯出它在村寨中的醒目位置及崇高地位。鼓樓的封簷板白底彩畫,簷角翹起作花型,樓頂貫鐵鍋瓦罐抹灰形成葫蘆串,或塑以鳥獸花卉圖案。鼓樓建築,古色古香,風格奇特,既得古建築之遺風,又有因地制宜的異趣。
不管是塔形還是閣式鼓樓,在鼓樓前面,都有—塊用青石板或卵石鋪墊的場地,俗稱“鼓樓坪”,其旁還往往建有戲臺。鼓樓中大梁都懸掛皮鼓,長約三四尺,侗語稱作“款鼓”,懸空一擊,聲聞遠方。
據說它不是—般的娛樂用鼓,而是由“頭人”專掌的帶有權威性的集眾用鼓。凡有大事,“款首”(村寨頭人)就登樓擊鼓,村中成員聞聲而來,齊集於鼓樓坪。若發生寨火或山火,也擊鼓呼援。一寨擊鼓,各寨響應,緊急情況迅即傳開,各村群眾便紛紛趕往出事地點援救。
清朝末年,三江侗族群眾掀起聲勢浩大的武裝抗捐鬥爭,就是透過擊鼓報訊來發動群眾的。鼓樓主要的功能是侗族人民休息娛樂的場所。炎夏到此乘涼,寒冬圍爐取暖,唱歌聊天,談古論今。每逢年節,人們盛裝雲集鼓樓坪中,賽蘆笙,舞龍燈,踩歌堂,演侗戲,進行各種文化娛樂活動。鼓樓與風雨橋一樣代表著侗族風俗文化。
三江侗族自治縣境內的鼓樓有186座,其中尤以馬胖、林略、林溪、高定、幹衝等村的鼓樓群最有特色。
三江鼓樓
三江鼓樓,位於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多耶廣場,於2002年11月由當地著名的侗族民間工匠楊似玉為首的民間樓橋師傅隊伍攜手建造而成,集文化、觀賞、旅遊等多項功能於一體。
三江鼓樓高42.6米,共有60根柱頭著地,佔地面積600平方米。鼓樓共有27層瓦簷,除樓頂兩層外,其餘25層瓦面等距收分,層層緊縮,使樓面呈金字塔形,顯得端莊平穩。每層簷角輕盈起翹,精巧的雕飾以及鮮豔的簷板彩繪,與龐大、粗獷的樓身形成鮮明對比。樓內四根杉木大柱直徑都超過70釐米,樹齡均在百年以上,這在鼓樓建築史上是唯一的。登上鼓樓的觀禮臺,三江全景盡收眼底。
鼓樓是侗族村寨的標誌和靈魂。三江鼓樓是侗鄉第一鼓樓,被譽為“世界第一鼓樓”,是中國國家4A景區中國三江大侗寨景區的景點,同景區內景點還有三江風雨橋,中國侗城,三江奇石城,福祿寺等。
三江鼓樓,位於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多耶廣場,於2002年11月由當地著名的侗族民間工匠楊似玉為首的民間樓橋師傅隊伍攜手建造而成,集文化、觀賞、旅遊等多項功能於一體。
三江鼓樓對面的福祿寺,群山簇擁、綠樹環抱,清幽雅靜。福祿寺是佛教寺廟,佛教設施一應俱全,大雄寶殿莊嚴雄偉,信男善女絡繹不絕。
鼓樓特徵
鼓樓是侗族村寨裡最高的建築,彰顯出陽剛之美,至今仍是村寨祭祀、議事、集會、迎賓、慶典、歌舞、娛樂的重要場所,是侗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承之地。
三江鼓樓共有60根柱頭著地,佔地面積600平方米,連同裝飾一新的廣場,總面積超過4000平方米。鼓樓的落成,為侗族群眾社交、集會、節日慶典提供了寬敞的活動場所。
鼓樓除樓頂兩層外,其餘25層瓦面等距收分,層層緊縮,使樓面呈金字塔形,端莊平穩,共有27層瓦簷。每層簷角輕盈起翹,精巧的雕飾以及鮮豔的簷板彩繪,與龐大、粗獷的樓身形成鮮明對比,使輕重、拙巧、疏密、粗細、剛柔完美地結成一個整體。
支撐鼓樓的4根杉木主柱直徑均在70釐米以上。第一主柱樹齡208年,胸徑85釐米,長27米,第二主柱樹齡206年,第三、第四主柱樹齡也在百年以上。這在鼓樓建築史上是很少見的。
鼓樓在設計上取眾鼓樓之長,獨具特色,共設計有4層觀禮臺,最高一層觀禮臺位於25層。在鼓樓的基座石上,雕刻有反映侗族搶花炮、踩歌堂、打油茶、鬥雞鬥鳥、養蠶織布等日常生活場景的浮雕,畫面栩栩如生,鄉土氣息濃郁,處處展現出侗民族的歷史文化和侗族工匠的建築技藝。
鼓樓文化
侗族人民把價值觀念、理想追求和民族精神熔鑄到一座座木構建築中,形成了獨具侗族特色的文化,可稱之為“鼓樓文化”,它是以侗寨鼓樓、風雨橋、戲樓、吊腳樓等民俗建築為代表,以獨特的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為靈魂,包涵侗族傳統習俗在內的和諧的文化體系。
鼓樓是侗族村寨中心的公共建築,是村寨或民族議事、典禮、迎賓、歌舞娛樂等公共活動的場所,集會的中心。過去,在樓的大梁上都懸1麵皮鼓,故名曰“鼓樓”。
鼓樓為木結構,瓦簷為多角形,飛閣重簷,有塔形和閣式兩種。其建築工藝都十分高超。
塔形鼓樓,又稱密簷鼓樓,重簷多者有10多層。鼓樓中央矗立4根巨柱為主柱,頂住樓梁;外4柱則用以支撐亭簷,以榫銜接,以橫樑連線外圍邊柱及大小條木,橫穿直套,整座樓不用一顆鐵釘,結構十分嚴謹穩固。鼓樓外形下半部如方亭,上半部如寶塔,外表美觀,頗具氣勢。
閣式鼓樓外形與塔形鼓樓有明顯不同,多為歇山頂、懸山頂。乍看象民居,但重簷飛翹的外觀,同樣顯出它在村寨中的醒目位置及崇高地位。鼓樓的封簷板白底彩畫,簷角翹起作花型,樓頂貫鐵鍋瓦罐抹灰形成葫蘆串,或塑以鳥獸花卉圖案。鼓樓建築,古色古香,風格奇特,既得古建築之遺風,又有因地制宜的異趣。
不管是塔形還是閣式鼓樓,在鼓樓前面,都有—塊用青石板或卵石鋪墊的場地,俗稱“鼓樓坪”,其旁還往往建有戲臺。鼓樓中大梁都懸掛皮鼓,長約三四尺,侗語稱作“款鼓”,懸空一擊,聲聞遠方。
據說它不是—般的娛樂用鼓,而是由“頭人”專掌的帶有權威性的集眾用鼓。凡有大事,“款首”(村寨頭人)就登樓擊鼓,村中成員聞聲而來,齊集於鼓樓坪。若發生寨火或山火,也擊鼓呼援。一寨擊鼓,各寨響應,緊急情況迅即傳開,各村群眾便紛紛趕往出事地點援救。
清朝末年,三江侗族群眾掀起聲勢浩大的武裝抗捐鬥爭,就是透過擊鼓報訊來發動群眾的。鼓樓主要的功能是侗族人民休息娛樂的場所。炎夏到此乘涼,寒冬圍爐取暖,唱歌聊天,談古論今。每逢年節,人們盛裝雲集鼓樓坪中,賽蘆笙,舞龍燈,踩歌堂,演侗戲,進行各種文化娛樂活動。鼓樓與風雨橋一樣代表著侗族風俗文化。
三江侗族自治縣境內的鼓樓有186座,其中尤以馬胖、林略、林溪、高定、幹衝等村的鼓樓群最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