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客氣地講,印度離“世界工廠”的路還有很遠,極大機率永遠都到不了。
目前的世界製造業格局是美國賣專利,歐洲日本賣技術,中國賣產品。歐美國家希望一直維繫這樣穩定的格局,所以一直阻擾我們國家由製造大國向智造大國轉變。賺錢可以,賺點辛苦錢就可以了,靠IDEA賺錢的事情要留給歐美國家來做。我們國家目前在做的產業轉型,必然會導致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外流,印度和越南是目前承接中國流轉的國際製造業產業最多的國家之一。摩根大通(JP Morgan)分析師最近表示,由於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和嚴格的防疫政策,蘋果公司希望到2025年在印度生產25%的iPhone,該公司希望將部分iPhone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出去。這是印度媒體歡呼的由來,但南亞大國離世界工廠路還很遙遠。
在總結之前成為“世界工廠”的四個國家(英國/美國/日本/中國)工業製造業發展資料不難發現,要成為“世界工廠”,政策、資源、勞動力、基礎設施幾大條件缺一不可。針對印度的情況,我們一一對比。
一、政策願景很美好
這是最容易達成的指標,印度在這一項上可以拿高分。
印度總理莫迪推出“印度製造”計劃
印度總理莫迪上臺後,大力推進“印度製造”計劃,按照計劃,“印度製造”將會在數年內實現三個既定目標,分別為:
1、將印度大陸的製造業年增長率提高到12~14%左右;
2、在2022年前印度製造要在該國創造出至少1億個工作崗位;
3、在2025年左右印度製造的經濟貢獻率要達到全年GDP的25%。
印度產業工人
2014 年 9 月 26 日後,莫迪政府向世界宣佈“印度製造”系列新政策。透過改革勞動法和稅收,
簡化審批程式,吸引外資企業在印度投資建廠,促進當地就業與經濟發展。
莫迪改革以來,針對從外國進口的電子零元件、半成品徵收較高的關稅,藉此鼓勵以本土製
造替代進口。
政策太多,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二、能源不足
印度是資源進口型國家。能源不足,大大牽制了莫迪政府“印度製造”的腳步。由於新冠疫情導致的世界物流運輸不暢,去年十月,印度就曾陷入能源危機之中。印度太依賴煤炭能源了,這是該國工業難以升級導致的弊端。
IEA 《India Energy Outlook 2021》的幾個資料,我在這裡羅列一下。
在全球自由主義市場經濟受到嚴重打擊的前提下,發展印度製造業,依賴全球產品及零部件供應鏈,能源得不到充分保障,一切都是空談。
三、勞動力多而不強
之所以這麼多的人認為印度有成為世界工廠的潛質,最大的原因便是印度擁有世界上規模最龐大的廉價勞動力。
印度在世界上有著最佳的勞動力人口結構。在兩年前的一項統計中,中國的中位數年齡為37.1歲,而印度只有27.6歲。
印度的勞動力總量很大,是源於其龐大的人口基數,事實上,印度的勞動力總量佔總人口的比例很低,只佔約1/3。
2021年,印度勞動力總量為4.7億人,總量少於中國,全球排名第二。
人多,但勞動力總量佔比低。更為殘酷的是,印度人才結構冰火兩重天,熟練技術工人缺乏。
另外,印度勞動力素質普遍不高,截至2021年,印度還有文盲人口將近2.8億人,將近21%的文盲率。加之缺乏職業技術人才培育體系。對於熟練技術工種很難勝任。
四、基礎設施拉跨
印度擁有世界優越的海陸地緣環境,卻難有與之匹配的基礎設施。基建,已經成為印度躋身世界製造業大國的一塊短板。去年9月,特斯拉原本想在印度市場先行推出Model 3,但因為車型離地間隙太小,印度路太差,被迫先賣更貴的Model Y。
提到印度基建,你認真想想,腦子裡是不是會出現這些個關鍵詞句:大壩修42年,高鐵坑哭日本,大橋建成就垮,沒有廁所,火車上爬滿人……腦瓜子嗡嗡的。
印度開掛的火車
李光耀曾在《李光耀觀天下》中說:現在,世界各國總是喜歡把印度和中國放在一起作比較,但我認為,不要總拿印度的基建和中國對比,二者完全沒有可比性。
是的嘛,二者一個是基建狂魔,一個是基建病夫。哪有可比性?
還有人會講到營商環境的問題。印度的營商環境,只能用呵呵兩個字來形容了。在這一點上,印度做到了真正的平衡,廠不分內外,商不辨東西。放水養魚,魚肥吃肉的手法玩得滴溜溜轉。國內的小米、華為、OPPO,國外的福特汽車、通用汽車、哈雷戴維森機車公司,沃爾瑪、南韓浦項制鐵,花旗銀行、瑞士豪瑞,哪個不曾捱過印度的毒打。
綜上,再加上印度政府效率低下,官員貪腐成風,克什米爾問題,以及複雜的文化和宗教制度等等,我不認為印度有登頂成為世界工廠的能力。如果非要在中國之後,指定一個繼承者,我認為會是東南亞諸國。不是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單獨一個國家,而是背靠中國的東南亞國家產業聯合體。
毫不客氣地講,印度離“世界工廠”的路還有很遠,極大機率永遠都到不了。
目前的世界製造業格局是美國賣專利,歐洲日本賣技術,中國賣產品。歐美國家希望一直維繫這樣穩定的格局,所以一直阻擾我們國家由製造大國向智造大國轉變。賺錢可以,賺點辛苦錢就可以了,靠IDEA賺錢的事情要留給歐美國家來做。我們國家目前在做的產業轉型,必然會導致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外流,印度和越南是目前承接中國流轉的國際製造業產業最多的國家之一。摩根大通(JP Morgan)分析師最近表示,由於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和嚴格的防疫政策,蘋果公司希望到2025年在印度生產25%的iPhone,該公司希望將部分iPhone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出去。這是印度媒體歡呼的由來,但南亞大國離世界工廠路還很遙遠。
在總結之前成為“世界工廠”的四個國家(英國/美國/日本/中國)工業製造業發展資料不難發現,要成為“世界工廠”,政策、資源、勞動力、基礎設施幾大條件缺一不可。針對印度的情況,我們一一對比。
一、政策願景很美好
這是最容易達成的指標,印度在這一項上可以拿高分。
印度總理莫迪推出“印度製造”計劃
印度總理莫迪上臺後,大力推進“印度製造”計劃,按照計劃,“印度製造”將會在數年內實現三個既定目標,分別為:
1、將印度大陸的製造業年增長率提高到12~14%左右;
2、在2022年前印度製造要在該國創造出至少1億個工作崗位;
3、在2025年左右印度製造的經濟貢獻率要達到全年GDP的25%。
印度產業工人
2014 年 9 月 26 日後,莫迪政府向世界宣佈“印度製造”系列新政策。透過改革勞動法和稅收,
簡化審批程式,吸引外資企業在印度投資建廠,促進當地就業與經濟發展。
莫迪改革以來,針對從外國進口的電子零元件、半成品徵收較高的關稅,藉此鼓勵以本土製
造替代進口。
政策太多,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二、能源不足
印度是資源進口型國家。能源不足,大大牽制了莫迪政府“印度製造”的腳步。由於新冠疫情導致的世界物流運輸不暢,去年十月,印度就曾陷入能源危機之中。印度太依賴煤炭能源了,這是該國工業難以升級導致的弊端。
IEA 《India Energy Outlook 2021》的幾個資料,我在這裡羅列一下。
電力缺口大。印度每年的電力缺口在12%~14%,且印度人均用電量長期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煤炭依賴”十分嚴重。截至2020年,印度約71%的發電依賴煤炭。能源進口依存度高。印度2019年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進口依存度分別為26%、65%和50%左右。2020年,石油依存度甚至提高至75%。在全球自由主義市場經濟受到嚴重打擊的前提下,發展印度製造業,依賴全球產品及零部件供應鏈,能源得不到充分保障,一切都是空談。
三、勞動力多而不強
之所以這麼多的人認為印度有成為世界工廠的潛質,最大的原因便是印度擁有世界上規模最龐大的廉價勞動力。
印度在世界上有著最佳的勞動力人口結構。在兩年前的一項統計中,中國的中位數年齡為37.1歲,而印度只有27.6歲。
印度的勞動力總量很大,是源於其龐大的人口基數,事實上,印度的勞動力總量佔總人口的比例很低,只佔約1/3。
2021年,印度勞動力總量為4.7億人,總量少於中國,全球排名第二。
人多,但勞動力總量佔比低。更為殘酷的是,印度人才結構冰火兩重天,熟練技術工人缺乏。
另外,印度勞動力素質普遍不高,截至2021年,印度還有文盲人口將近2.8億人,將近21%的文盲率。加之缺乏職業技術人才培育體系。對於熟練技術工種很難勝任。
四、基礎設施拉跨
印度擁有世界優越的海陸地緣環境,卻難有與之匹配的基礎設施。基建,已經成為印度躋身世界製造業大國的一塊短板。去年9月,特斯拉原本想在印度市場先行推出Model 3,但因為車型離地間隙太小,印度路太差,被迫先賣更貴的Model Y。
提到印度基建,你認真想想,腦子裡是不是會出現這些個關鍵詞句:大壩修42年,高鐵坑哭日本,大橋建成就垮,沒有廁所,火車上爬滿人……腦瓜子嗡嗡的。
印度開掛的火車
李光耀曾在《李光耀觀天下》中說:現在,世界各國總是喜歡把印度和中國放在一起作比較,但我認為,不要總拿印度的基建和中國對比,二者完全沒有可比性。
是的嘛,二者一個是基建狂魔,一個是基建病夫。哪有可比性?
還有人會講到營商環境的問題。印度的營商環境,只能用呵呵兩個字來形容了。在這一點上,印度做到了真正的平衡,廠不分內外,商不辨東西。放水養魚,魚肥吃肉的手法玩得滴溜溜轉。國內的小米、華為、OPPO,國外的福特汽車、通用汽車、哈雷戴維森機車公司,沃爾瑪、南韓浦項制鐵,花旗銀行、瑞士豪瑞,哪個不曾捱過印度的毒打。
綜上,再加上印度政府效率低下,官員貪腐成風,克什米爾問題,以及複雜的文化和宗教制度等等,我不認為印度有登頂成為世界工廠的能力。如果非要在中國之後,指定一個繼承者,我認為會是東南亞諸國。不是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單獨一個國家,而是背靠中國的東南亞國家產業聯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