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馬玲玲
-
2 # 何勇江1
隸書。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型。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型,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ancient writing] 古代的文字。在中國則特指秦以前留傳下來的篆文體系的文字,如甲骨文和金文還有蝌蚪文.
文字的演變
幾乎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疑問,起初的文字是什麼樣的?又怎樣一步步發展到了今天這個樣子呢?好,下面我們就來談一談文字的演變。
1959年,在山東大汶口出土了一些陶器,上邊刻有一些符號,可以看成是早期(約公元前4300年)的雛形文字。但目前看到的,已經初具規模、比較完備的文字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陽小屯村發現了許多龜甲和獸骨,上面刻有文字,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興趣,並把這種文字叫作甲骨文。
隨著社會的發展,字型也不斷地在演變。從殷商到秦統一之前的金文,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金文是銅器銘文的通稱,古代的銅器多為鐘鼎,所以也叫鐘鼎文。金文筆畫也比甲骨文豐富多了,大小勻稱,也有了行款,並有了一定的裝飾性。
我們學過歷史,都知道春秋戰國時,諸侯爭戰,你爭我奪,也造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才將文字統一為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呢,就稱為大篆,傳世的《琅邪臺刻石》《泰山刻石》都是小篆的代表作。小篆雖然規範,看起來也漂亮,但寫起來並不容易,應用時不能令人滿意。人們對文字這一傳播思想記錄語言的工具的希望,是越方便越好,於是在小篆的基礎上又產生了新的字型——隸書。相傳隸書的創始人是程邈,因他得罪了秦始皇,下了監獄,在獄中用了十年的工夫,整理出一套應用簡便的新字型,被後人稱為隸書。秦始皇很高興,不但赦免了他的罪,還封他為御史。
到了漢代,隸書逐漸成熟,佔據了主要地位,這時由於人們審美意識的提高,隸書已寫得相當美觀,留下了許多名碑,如《張遷碑》《石門頌》《曹全碑》等風格各異的傑作,至今仍是學習隸書的最好範本。
隸書進一步演化而成為楷書,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用的字型,它比隸書更豐富而完備。三國時期的鐘繇是在楷書加工整理上有巨大貢獻的人。到了唐朝,文化高度發展,書法也發展到了頂峰,出現了一大批擅長寫楷書的名家.像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
下面說一說草書。草書並不是在楷書出現以後才有的。“草”是初步、草率的意思。無論哪種字型寫得潦草,都算草書。作為一種專門的字型,是漢代才有的。到漢末,草書才大為風行,先為章草,又為今草,最後發展為狂草,還有小草。草書種類繁多,初學者不宜學,所以在這兒也不多說了。
最後說一說行書,這是介乎楷、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產生於東漢之末。真正繁榮時期是東晉,被稱為書聖的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就是行書。由於行書比較實用,書寫比楷書更為便利,又不像草書那樣難認,所以直到今天仍是最常用的字型。
中國文字的演變,大體經歷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個階段。這是符合文字的發展由繁到簡,由不規範到規範的規律的。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稱篆書。那麼,篆、隸、楷、行、草書便構成了中國書法的五種字型。漢字發展到了今天,楷書和行書還在應用著,而篆書、隸書、草書,特別是篆書已不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只作為一種書法藝術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