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且放白鹿青崖間yy

    簡言之,無人可用。關張黃已死,趙後援,馬不能用,魏戍北。還有誰?

    其實從夷陵之戰應該更深入地思考,魏蜀吳三個政權的特點。

    先說蜀,蜀是典型的軍事割據,軍閥政權。劉備,涿州人,一路顛沛流離佔領益州,形成割據,這就是劉備的人生天花板。皇叔盡力了,而且運氣也足夠好。蜀至亡也沒有完成一個國家的體制機制建設。人員上,元老派(劉關張趙等)、荊州派(諸葛亮馬良等)和益州派(李嚴等一干舊臣)相互制衡,再加上“什麼也不派”(馬超等)或騎牆主義或躺平主義。資源上,諸葛亮明言“益州疲弊”,每百戶供養軍士的比例是三國中最高的。夷陵之敗其實是必然。直到後面諸葛亮出祁山,先別說註定失敗,就算出了岐山,佔了長安又如何呢?劉邦以漢王奪天下,重要的歷史背景是項羽囿於分封制,沒有在中原形成統一的政權。韓信一路掃北,與劉邦等合圍項羽。曹魏是一個統一政權,孫劉聯盟並不牢固。因此,諸葛亮“還於舊都”的夢想難以實現。軍事割據的政權體系,造成了蜀漢政權人才梯隊、國家治理難以為繼。

    再簡單說說吳和魏。吳是典型的地主聯盟或者軍閥聯盟,孫氏是大地主,其他還有諸多小地主。地主聯盟的優點是守土勇猛,因此三大戰役中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都是吳作為防守一方取得勝利。缺點是攻城掠地差勁,由此造成逍遙津等一系列慘敗。魏是三國中唯一能稱得上“國”的政權,繼承了後漢官僚體系和國家治理體系。由於是後漢以來的主戰場,魏所轄疆土消耗巨大,因此不具備絕對實力快速吞併吳蜀,由此造成短暫的三足鼎立。

  • 2 # 描邊大C

    夷陵大戰劉備身邊還是有大將的。出征的時候,帶有五虎上將之一黃忠,後起之秀關興,張苞, 還有馮習,張南,吳班,黃權,傅彤等人, 還有蠻人沙摩柯,吳國大將甘寧就是死在沙摩柯手裡。可惜馮習,張南,傅彤,沙摩柯最後戰死,黃權被困後投魏。

    馬超留守,一是不信任馬超,二是馬超需要震懾西涼的羌族,三是馬超是西涼人,善於騎兵作戰,不善於南方水域作戰。

    趙雲留在後面督促糧草,一是趙雲是反對進攻吳的,二是後方很重要,趙雲的性格可以完全保障大軍的後路,後來兵敗的時候,趙雲的及時救援才讓劉備得到逃脫。 三是前方有了黃忠,關興,張苞等勇將,趙雲勇猛的作用不那麼明顯。

    至於諸葛亮,魏延等人,必須留守成都和漢中,防備魏國偷襲。 孫權比較不要臉,偷襲荊州後怕蜀國報復,卑躬屈膝的向魏國稱臣。魏國按兵不動,主要是忌憚諸葛亮和魏延。如果諸葛亮和魏延都去了伐吳,魏國也許就會聞風而動,攻打蜀國。

    夷陵大戰,劉備身邊缺少的是謀士。 只有馬良在身邊,而馬良並不是善於軍事的謀士。 比較奇怪沒有帶李嚴,諸葛亮曾經評價過李嚴的才能不亞於陸遜。可能劉備覺得絕對實力面前,一切陰謀詭計都是白搭,手上75萬人,碾壓東吳綽綽有餘。

    夷陵大戰,其實在戰略上並沒有太大的錯誤。 當時有兩種戰略,一個戰略是三分天下,聯吳滅魏國。另外一個戰略是二分天下,先滅吳再伐魏。蜀國當時的狀況,有足夠的實力完成第二種戰略。 可惜,劉備自己戰術上出臭棋,擺了個七百里連營,給了陸遜火攻的機會。此戰後,劉備的兵力,資源,將領大大損失,不得不轉為弱方,回到第一個戰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發現現在跟父母越來越沒話可說,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