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焦慮老母之歌

    現在的孩子特別調皮?這是偏見還是仇視?對能擔出這樣觀點的人,我怕是要白費時間了。如果你覺得現在的女人(男人)都怎麼不好,那肯定婚姻不順,如果你覺得領導都怎麼壞,那你工作中肯定麻煩不斷。這在心理學上好像叫自我預言:你相信什麼就來什麼。這在人際關係上特別靈驗。

    如果能拋開成見,就聽我嘮叨嘮叨,不枉我寫了那麼多字。

    前幾天經過一幼兒園,聽到一句毀三觀的兒歌歌詞“哪個爸爸不罵人?哪個孩子不捱打?打是親來罵是愛”這種調調類似於:

    “哪個男人不打女人?”(某地區)

    “哪個男人不偷腥?”

    該不該揍,不是你認為該就該,更不是我說了算。從高大尚的教育角度看該不該,一是看熱愛教育事業,有幾十年教育經驗(不是經歷),見識過成百上千甚至更多孩子成長的教育工作者的經驗感受,我推薦書籍《夏山學校》,醜小鴨中學校長詹大年的微信公號。這兩位校長是專收問題學生(兒童),他們知道問題產生的根源,也知道教育問題學生的關鍵。要警惕無關權威,比如把某相聲演員的話當名人名言,此如人民日報上的教育方法總結等。二是從心理學角度剖析“揍”的動機(某些家長很能扯出假大空的理由。往往是家長想揍,而不是孩子該被揍。所以你為什麼想揍?)、被“揍”的感受,“揍”產生後果(無論好壞)的心理機制是什麼?三是看法律責任,若是已涉嫌犯法了卻還談該不該,豈不可笑?

    截選自《夏山學校》

    截選自《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在家庭中,重要的不是教育,而是關係。怎樣定義關係?是人格獨立平等還是從屬依附關係?定義的關係不同,相處模式就不同,所得的果就不同,可能是善果,可能是惡果。

    在某些關係中,教育是不可能存在的。教育若不存在,揍就不是教育問題了。一是從屬關係,子女屬於父母,該聽父母的話,不聽話該打,犯錯了惹父母生氣或給父母添麻煩、失面子,該打。打你就打吧,但請不要褻瀆了“教育”這兩個字。二是父母的內在太弱了,需要從孩子身上獲得優越感、安全感,揍孩子真是越揍越爽,老忍不住批評孩子,破壞孩子的好情緒,打擊孩子的積極性,這就是李雪說的“父母吸食孩子的生命能量”,這時,“揍”和教育沒有半分錢關係。

    早在百餘年前,魯迅先生就提出類似的見解:我們當父母的是要孩子犧牲自己的利益使父母活得更好,還是父母犧牲自己的利益,使延續的生命更走向光明?(不是物質方面,是精神力、生命力方面)。

    截選自《魯迅雜文集》

    心中無愛,或沒有愛的能力,就不要談教育了,心中有愛,並有愛的能力,即使不說教育,孩子也教育得很好。

    所以,你究竟想要什麼樣的親子關係?你“揍”孩子,真的是教育嗎?

  • 2 # 己所不欲勿施人

    這個問題,其實很複雜,三言兩語說不清楚的。

    把小孩子打得青一條,紅一條的,對孩子是傷害。不好

    孩子犯錯,偶爾打幾下,再好好訓導。無所謂啦。

    本人以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不要讓孩子失去自信心!如果經常打孩子,經常斥責孩子會讓孩子無所適從,長大後就是個沒有自信心的人。

    最不要總是將大人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尤其是大人的缺點,例如懶散,不愛學習,等等。

    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大人自己。打不打孩子是次要的。

  • 3 # 教育反思者

    教育孩子,說白了就兩件事:打造人品、提升能力。

    屬於“打造人品”這一塊,禁止就是禁止,該揍就得揍。難道要等到長大後再交給警察管?

    屬於“能力提升”這一塊,必須順著孩子的喜好與擅長進行培養,才能提升能力,力求使人生價值最大化。切不可逼迫孩子去學他不喜好不擅長的科目。就算是學了一招半式也不會形成今後的能力,這對提升能力毫無用處。

  • 4 # 智者自媒體

    孩子到底能不能打,這確實是個難題。現代教育倡導正面教育,以引導、鼓勵、啟發為主要手段,不少父母也認為孩子不能打,但真要找個沒打過孩子的父母還真不好找。我認為中國傳統教育那句“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訓,並非全無道理。教育作為一種手段,很難界定對與錯。理應因人而異,因時而異。所以適當的敲打敲打孩子,對孩子的成長還是很有利的。但一定要以說教為主,重視提高孩子對言行的認知度,從而對自己的言行做出準確判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學同班同學畢業後見面的次數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