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腦機介面火老師
-
2 # 乙醇尼古丁
不可能的,都是正面剛後轉型了,如陌陌等,做社交,其實就是建立個圈子,發展更多圈子,如釘釘就是社交性質,但都得轉型或發展某點,騰訊的資料和使用者沒有侷限,所以想發展社交只能做個精細的某個功能圈。想搶?沒門,除非騰訊自己轉型讓出市場
不可能的,都是正面剛後轉型了,如陌陌等,做社交,其實就是建立個圈子,發展更多圈子,如釘釘就是社交性質,但都得轉型或發展某點,騰訊的資料和使用者沒有侷限,所以想發展社交只能做個精細的某個功能圈。想搶?沒門,除非騰訊自己轉型讓出市場
兩年後的今天,二者的領先優勢依然被擴大。行業格局如此穩定,是不是意味著這個領域毫無蛋糕可分?
人群
移動社交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指標:鄧巴指數。
人類學家牛津大學教授羅賓·鄧巴有一本著作《你需要多少朋友?》,透過研究英華人寄聖誕卡的習慣來分析人真正有效的熟人關係到底有多少位。他在書中提出:
“社交圈與十幾萬年前沒什麼區別,個體能夠認識、信任,並在情感上以來的人數不會超過150個。”
還有一篇2011年的論文也證實,在社交網路上,人們依舊逃不出鄧巴數字:
Twitter使用者經常進行互動的好友人數平均在100到200人之間。雖然Facebook允許使用者擁有多達5000名好友,但一般使用者的好友人數為190人。
擴充套件人群關係,靠大海撈針是不行的,因為人群都是有共通屬性的,這也可以稱作人群的圈層。
通訊錄裡的好友飆升到1000+大量帶紅點的未讀訊息無用資訊,例如廣告騷擾使用者體驗泥沙俱下……低質資訊的暴增和使用者體驗的下降會造成使用者厭倦感與日俱增。這時關係鏈的重新梳理和過濾就有了基礎,這就是新社交軟體的良機。
其實行業內還有很多小眾的使用者屬性,可以劃分出不同的圈層,依託這種圈層,就可以建立並沉澱特定的社交關係。
目前行業內比較成功的案例有兩個:脈脈和無秘。
找到圈層之後呢,還有一個重要的可以用來落地的抓手,就是場景了。
潛在使用者人群大還不夠,想要真正觸達人本身,必須足夠洞察人性,從人這個基本元素出發,分解人日常活動的場景以及背後的心理需求,才能擊中使用者的痛點,真正解決使用者的問題。這是一款優秀的社交產品必須做到的。
淘寶曾經推出“淘江湖”這樣一款產品,透過熟人圈子來解決產品推薦的問題。這個思路就有一定特色。不過當然這個產品最後還是失敗了,因為他沒有解決商品推薦最關鍵的問題:資料稀疏。通俗一點說就是我想買的東西我朋友未必會買,同理,適合我的產品未必適合我的朋友。這種情況造成大量無效推薦也傷害了淘寶的使用者體驗。但是顯然這個場景是個有益的嘗試。未必不能透過更好的推薦機制解決。
又例如,學生黨們早戀,就是一個需求。他們會希望和初戀的資訊能夠藏在一個安全的地方,不讓父母老師發現。如果一款軟體能輕鬆把我和某人聊天資訊妥善隱藏起來,那是極有可能打動這部分人心的。這不是憑空臆想,印度有款即時聊天工具Hike Messenger就是主打這個特點,目前發展也很好。
人作為社會化的動物,總避免不了溝通和社交的需求,從馬斯洛需求層次而言,聊天軟體屬於網際網路領域的剛需產品。畢竟他的使用者月留存率在所有領域中最高,使用者粘性也最高。總之,社交聊天軟體突破困難重重,但是這個領域依然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