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瘋狗的輕武

    又不是沒有過,五十年代美國的nepa

    毛子的圖119都裝過核動力反應堆,但是都沒開啟。因為要隔絕輻射得需要很重的鉛板子,不然機組人員全內心十萬只草泥馬。但裝了板子飛機又飛不動

    再加上洲際導彈的研發讓核動力轟炸機變得沒啥意義。所以...可以實現也沒價值

  • 2 # 戴條條

    美蘇爭霸時期,雙方均有此類計劃,投入不菲的資金研製。

    技術上講,是能夠實現的,但是從安全、環境角度來看,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價效比也較高!

  • 3 # 蒼藍觀察

    核動力轟炸機早就出現了

    核動力飛機是靠機載核反應堆產生能量飛行的飛機,其實人類對於核動力飛機的探索在很久以前就開始了。早在1940年,科學家們就開始探討使用核裂變產生的熱能來驅動飛機的方法。當時的構想由加州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們提出,它使用與現在核電站類似的裂變反應堆。這種構想在隨後的戰爭年代中被束之高閣。二戰後美蘇兩國都已經開始研發核動力轟炸機。1946年5月,美國成立NEPA專案組(Nuclear energy for the propulsion of Aireraft),核動力飛機(包括核動力驅動遠端戰略轟炸機、核動力驅動高效能太空梭)正式成為美國的一項官方研究專案。

    由費爾柴爾德公司發動機和飛機分部負責實施,專案的主管部門則是美國原子能委員會(AEC)。理論上,一磅濃縮鈾燃料釋放的能量可以驅動一架飛機連續環繞地球飛行80圈。1951年,核動力飛機開始投入真正的研製,通用電氣公司(GE)負責開發機載核反應堆,康維爾公司和洛克希德公司負責開發合適的載機,首次飛行被樂觀地預定於1956年進行。兩架 B-36H轟炸機被改裝作為驗證機,命名為 x-6,另一架改裝後則被賦予了 NB-36H 的型號,作為專門的飛行實驗平臺。該機雖非核能驅動,但攜帶了一個試驗反應堆用來評估輻射防護罩的效能。隨著專案的進展,NEPA計劃改名為ANP。

    剛開始時似乎一切順利,但當專案工程師們開始核動力飛機的具體研究時,他們遇到了許多技術難題。最主要的問題是,怎樣才能使飛機使用的反應堆既有足夠的防護能力同時又有足夠輕的質量和充足的動力。在超音速、長時間巡航、輻射防護及熱傳導方面無法兼顧的情況下,1955 年,“混合動力系統”的建議被提了出來。正式的叫法為“125-A 武器系統”,混合使用傳統動力和核動力,即“核動力巡航,常規動力加速”。空軍希望該系統可以在1963年完成。不久,ANP 計劃遇到了新的問題,核動力發動機基本方案突然變得難以確定。聯合飛機公司下屬的普惠公司1953年便與原子能委員會簽署了一份小合同,並在通用電氣初期考慮過但後來放棄的方案上似乎取得了快速進展。該方案採用了被稱作間接式或閉式的系統。幾年裡,原子能委員會在該系統與通用的直接式或開放式系統兩種方案之間搖擺不定。 1957年10月 4日,蘇聯搶先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標誌著蘇聯已經具備了可以使用戰略導彈對美國境內目標進行攻擊的能力,這引發了美國國內的恐慌。 此時ANP 計劃的目標是在3 年中趕製出一種能飛就行的核動力飛機,這被稱為“早飛”提案。ANP計劃的支持者認為,核動力飛行越快實現越好,這樣才可以挽救美國岌岌可危的國際聲望。

    當華盛頓仍在為“早飛”提案爭論的時候,美國空軍提出另一種實用軍用核動力計劃。這項計劃被稱作“持續空基導彈發射載機”(CAMAL)系統,其中攜帶彈道導彈的核動力轟炸機留空時間長達數週,在敵方雷達探測距離以外巡邏,因此可以作為戰略核潛艇和陸基戰略導彈的補充。這是一項具有獨創性和遠見的計劃,但還是以失敗告終,而給 CAMAL 計劃最後致命一擊的就是效能優異的波音 B-52“同溫層堡壘”新型轟炸機。B-52 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核打擊平臺,可以透過空中加油獲得足夠的留空時間,它的出現使風險巨大、造價昂貴的核動力飛機不再具有吸引力。而導彈技術的顯著優勢相對於核動力飛機更為明顯,新研製的射程達 15000 千米的“大力神”洲際導彈首先降低了對導彈發射載機的需要。退一步說,就算導彈發射載機確實是必要的,美國國防部認為 ANP計劃花費的時間和資金足以立即製造 2500 架 B-52,而不需多年的反應堆和防護罩試驗。

    1960 年,肯尼迪出任美國總統,羅伯特·麥克納馬拉被其任命為國防部長。

    麥克納馬拉認為國防計劃中大多數重要專案的資金都可以削減到更合理的水平。由於核武器改變了戰爭的規則,戰爭變得可以控制和管理。而ANP計劃從1946年開始,歷時13年耗資9億美元的計劃,卻沒有造出可以使用的飛行平臺,顯然不符合費用-效用理念。於是,ANP計劃最終被決定徹底取消。

    此間蘇聯也先後批准一系列相關的核動力飛機的研究專案,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圖-119核動力轟炸機。蘇聯之所以要研製大型核動力戰略轟炸機,除了因為核反應堆的重量和體積較大,只有大型戰略轟炸機才能夠安裝得了外,也有現實戰略考量。因為當時蘇聯在與美國的核軍備競賽中處於劣勢。前蘇聯載有核武器的轟炸機在沒有可靠的海外地進行落地加油的情況下,僅靠其機內燃油航程很難對除阿拉斯加州以外的美國本土造成實質威脅。同時,當時前蘇聯可帶核彈頭的陸基和潛射遠端彈道導彈的數量又遠輸於美國,而一旦研製成功大型的以核反應堆為動力的戰略轟炸機,那將極大改變這種劣勢。所以蘇聯在核動力軍艦尚未建成服役時,就開始了核動力轟炸機的研製。

    1955年8月12日,在前蘇聯最高領導人、著名“核迷”赫魯曉夫的授意下,前蘇聯部長會議通過了有關研製一種新型的、以小型核反應堆為動力的戰略轟炸機的第1561-868號決議。1961年春天,一架換上核發動機的圖-95LAL戰略轟炸機制造完畢。1961年5月,圖-95LAL首次升空。其反應堆安裝在彈倉內,周圍以鉛和塑膠隔層作為遮蔽,飛機周身佈滿放射探測器。至同年8月,圖-95LAL共進行了34次飛行。飛行試驗的結果令人鼓舞,所以真正使用核動力發動機的圖-95改型的設計工作也隨後開始,新機編號圖-119。圖-119的設計之初考慮了多種動力方案,包括核動力渦扇發動機和核動力渦槳發動機等,最終決定採用NK-14A型核動力渦槳發動機,計劃於1965年實現首飛。但鑑於一系列考慮,如:機體過重、續航能力不理想、核反應堆的核輻射對機組成員的影響以及洲際導彈的發展,蘇聯後來停止了對這一型號的繼續研究

  • 4 # 迷彩虎

    核動力潛艇具有大航程與大噸位等特點,是常規潛艇不能比擬的。能夠將所有潛艇核動力化的全球僅有1家,那就是美國。由於核動力具有常規燃料無法比擬的優勢,有人疑問,為什麼只有一些核潛艇和核動力巡洋艦等艦艇,而沒有核動力轟炸機呢?

    事實上,核動力轟炸機曾經存在過。20世紀5、60年代,美蘇兩國曾經分別研製過NB-36H轟炸機、圖95LAL轟炸機。因為當時小型核反應堆技術尚不發達,以及增大了常規戰略轟炸機的航程和問世了大威力的新型洲際彈道導彈,所以就取消了研製核動力轟炸機。

    美國的NB-36H核動力轟炸機累計完成了47次飛行試驗,總體效能還錯。為此美軍還想研製更大的核動力轟炸機,因為當時的核反應堆小型化技術不成熟,必須要加大轟炸機的尺寸,如此下去,將形成惡性迴圈。最終美軍放棄研製核動力轟炸機。

    而蘇聯的圖95LAL試飛了34次,證明了人們可以研製出效能強悍的核動力飛機。單單圖95LAL的理論航程都高達320萬公里,足足可以繞地球80圈。不過這對於戰機飛行員來說,將是災難性的,長時間的駕駛戰機,很容易發生事故,最後蘇聯也就放棄了研製。

    其實,美蘇雙方都不約而同的停止研製,還有最主要的三個方面原因,其一、研製核動力轟炸機需要耗費大量資金,以當時情況加大投資,獲得收益相對比較少。其二、一旦核動力轟炸機使用不當出了事故,很可能引發核汙染事故,那麼對人類來說將是災難性的。而這一點也可能是雙方都不願意承受的。其三、如何解決飛行員免受核輻射的侵襲。

    雖然說核動力轟炸機具有明顯優勢,但是依舊被人們給無情的拒絕了。

  • 5 # 紫龍觀察

    核動力大法好是目前大夥兒都知道的,無限的航程和幾乎可以任何適合持續任何時間的高速度使得其在大型艦艇上擁有無與倫比的優勢。既然核動力那麼好,那麼為什麼不用在飛機上呢,身寬體胖的轟炸機也可以使用核動力啊。

    其實核動力上飛機這個想法美國和蘇聯造就實踐過,雙方都搞出了相應的核動力飛機,並且都飛了起來。按照當時這個進度的活如果堅持下去如今很可能就是核動力轟炸機的天下了。然而核動力大法雖好但是存在一堆問題,首先就是體積和重量的問題了,其龐大的體積和重量只有大型轟炸機可以攜帶,而採用了核動力以後的載彈量什麼的反而不如以前。安全裝置也佔了很大一部分體積,要知道人家可是有輻射的,總不能讓飛行員跟著倒黴吧,於是乎駕駛艙周圍後厚重的鉛保護層。

    更加關鍵的問題就是如果說普通的轟炸機是攜帶核彈的話那麼核動力轟炸機本身就是一個核彈,一旦出事情墜落就很有可能 等於扔了一顆原子彈。在別人那墜落還好,反正炸的是別人的但是在自己家上空墜落問題就大了,要知道這可是一顆飛行的核彈,自己炸自己是什麼情況?

    綜上所述,核動力轟炸機理論上是可以實現的,並且也實現了,至少飛了起來,但是其自身存在的一堆毛病使得其無法被普及甚至是服役,要知道一顆飛行的核彈時刻懸在自己頭頂是什麼滋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公共汽車屬於汽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