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個人和歷史,性格和命運,荒誕和嚴肅
弗朗西斯.傑勒德那年十七歲,時值齋戒節,他正初次經歷守夜任務,如果順利透過,他有望在今年成為正式修士。
他沒能透過。
在守夜中弗朗西斯遭遇了自己的命運:起先是一位朝聖者,接著是地下聖物。他因此在見習修士這一階段滯留了六年。米勒以調侃的筆調描述了他之後六年中一年一度的守夜:弗朗西斯不再害怕荒漠裡的狼,甚至“已經能惟妙惟肖地模仿狼嗥”,天黑之後還能“把狼群引到修道院附近,以供修士們消遣”。二十四歲時在命運的驅使下他終於成為了正式修士,和臭味相投或意見不合的同事們在修會的圖書館一起度過了十五年,他的臉上長出了細紋,兩鬢增添了灰白。就好像我們每個人一樣。
但也不全是。
在三十九歲時命運再次顯示出其特有的神秘驅力,弗朗西斯受到梵蒂岡紅衣主教的邀請(並在去和回來的途中遭遇了同一批盜賊),迎來了人生中一個小高潮。然後,緊接著,他的生命突兀荒誕但同時也合情合理地於此戛然而止。我個人非常、非常喜歡這個段落,簡直愛不釋手。米勒到底懷著怎樣一種悲天憫人的惡作劇胸懷寫下了這段文字!那兩個盜賊初看起來多麼無傷大雅啊,在我以為這一章就要這樣溫情脈脈又不乏嘲諷地結束時,米勒蹦出來狠狠地嘲笑了我一番。
歷史在馬不停蹄地前行中幾乎從來不屑於時光的流逝。七年,十五年,少年們皺紋叢生,兩鬢斑白;一百年,兩百年,一代又一代人歸於塵土,就算困惑一直伴隨,從未消減——個人在歷史中真是渺小得令人落淚,而命運似乎參透了我們的性格,二者天衣無縫地配合著寫下人生中讓人哭笑不得的偶然和必然,在嚴肅中貫穿荒誕,讓荒誕變得嚴肅。
2, 科學、宗教、世俗和良心
多年前當我剛接觸科學時,波普爾的“可證偽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立刻被這種正直和無畏吸引了,的確像是我會喜歡的東西。這使得我對本篇中的科學代言人塔代奧閣下有某種偏愛。
在這個故事裡,科學以接班人的身份,懷著一定的期許和足夠的懷疑出場了。作為一名準備接管人類文明遺產的繼承人,科學與宗教的初次相遇多少有些狼狽。作者用他擅長的嘲諷筆調對塔代奧閣下進行了描述:一位名聲顯赫的年輕學者、智者、天才,精力旺盛,懷疑一切,尤其是權威和日常;他好奇並且好強,對知識有本能的強烈的渴望,這種渴望可能來自於童年愛的缺失,或者來自於那只有一半的高貴血統?他對世俗、權貴和宗教懷有根深蒂固的但表現已經不那麼明顯的怨恨;他有著與年齡相稱的謹慎,這謹慎有時候使他顯得可笑。
宗教和科學對世俗均不信任。宗教將世人當作成長中的孩子,帶點兒監護的意思。科學則認為世人愚蠢,甚至因此懷疑“曾經有過的文明”。科學很悲觀,認為在文明程序中災難不可避免,但這悲觀很強壯,能夠對種種災難坦然。科學和宗教為彼此的作為感到驚訝:科學指責宗教在長達數千年的歲月中將文明與世人隔絕,這種行為在客觀上使得世界處於黑暗和無知中;宗教則認為科學傲慢、虛榮、“違背良心,逃避責任”——這也是本章讓我駐足良久的地方。科學這種悲觀和強壯在我身上有著類似的體現,我成長在“科技是一把雙刃劍”這樣的陳辭濫調中,從沒意識到自己可能負有除發現之外的其他責任。“但他們還是毫無尊嚴地釘在了十字架上”,作者透過保羅師傳達了警告,這讓我想起了《日暮》。
這一章裡還出現了一位詩人,他有一隻可以隨意取出來的假眼,似乎代表著良心——如果良心的掙扎可以這樣透過這種方式來解決倒也不錯。詩人和學者之間的衝突仍舊集中在“責任”這一主題上,米勒的用意似乎很明顯,他讓學者繼承了詩人的假眼。
這一章透著一股子“精英”味兒,世俗顯得低等、乏味,同時卻野蠻而強大。書中一直穿插著統一與獨立的充滿陰謀的戰事。世界以他一貫的滿不在乎的態度前進,無論是宗教還是科學,世俗並不放在眼裡。
3, 回答,以及文明
沒有回答。
還無法回答。
當我們還沒辦法回答時,留給時間吧,留給後來者,留給輪迴——
是的,小說的結尾把輪迴擺在了我們面前,甚至戲劇性地重新使用了核毀滅這種方式來開啟輪迴。這一章展示出面對末日時人類的高尚、矛盾、健忘、可憐與可恨,作者時不時冒出些積極的念頭,比如對上帝的“寬恕”,輻射變異者(無玷成胎)的新生,但最後都融為修士登船駛離地球的背景,變得像是悲觀主義長河中的零星點綴。不過還是叫人禁不住對這種旺盛、堅韌甚至愚蠢的生命力感慨萬分:竟然可以這樣頑固地、不為所動地生生不息。
三段式環形結構很容易讓人想起人類文明的“螺旋式上升”,西西弗斯,或者“永劫迴歸”——但如果我們記不住——
不,我們大概可以記住一些。
雖然歷史充滿了種種扭曲並且無情,但萊博維茨、弗朗西斯、詩人和學者還是透過修士、詩歌、傳說、歷史、文學、藝術或多或少流傳了下來,而且這種記憶也許還可以透過飛離地球的修士和兒童們以及新生者的傳承和傳播,讓更新的後來者記住。從而不孤獨。
於是突然覺出“文明”這個詞兒的動人之處。
1, 個人和歷史,性格和命運,荒誕和嚴肅
弗朗西斯.傑勒德那年十七歲,時值齋戒節,他正初次經歷守夜任務,如果順利透過,他有望在今年成為正式修士。
他沒能透過。
在守夜中弗朗西斯遭遇了自己的命運:起先是一位朝聖者,接著是地下聖物。他因此在見習修士這一階段滯留了六年。米勒以調侃的筆調描述了他之後六年中一年一度的守夜:弗朗西斯不再害怕荒漠裡的狼,甚至“已經能惟妙惟肖地模仿狼嗥”,天黑之後還能“把狼群引到修道院附近,以供修士們消遣”。二十四歲時在命運的驅使下他終於成為了正式修士,和臭味相投或意見不合的同事們在修會的圖書館一起度過了十五年,他的臉上長出了細紋,兩鬢增添了灰白。就好像我們每個人一樣。
但也不全是。
在三十九歲時命運再次顯示出其特有的神秘驅力,弗朗西斯受到梵蒂岡紅衣主教的邀請(並在去和回來的途中遭遇了同一批盜賊),迎來了人生中一個小高潮。然後,緊接著,他的生命突兀荒誕但同時也合情合理地於此戛然而止。我個人非常、非常喜歡這個段落,簡直愛不釋手。米勒到底懷著怎樣一種悲天憫人的惡作劇胸懷寫下了這段文字!那兩個盜賊初看起來多麼無傷大雅啊,在我以為這一章就要這樣溫情脈脈又不乏嘲諷地結束時,米勒蹦出來狠狠地嘲笑了我一番。
歷史在馬不停蹄地前行中幾乎從來不屑於時光的流逝。七年,十五年,少年們皺紋叢生,兩鬢斑白;一百年,兩百年,一代又一代人歸於塵土,就算困惑一直伴隨,從未消減——個人在歷史中真是渺小得令人落淚,而命運似乎參透了我們的性格,二者天衣無縫地配合著寫下人生中讓人哭笑不得的偶然和必然,在嚴肅中貫穿荒誕,讓荒誕變得嚴肅。
2, 科學、宗教、世俗和良心
多年前當我剛接觸科學時,波普爾的“可證偽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立刻被這種正直和無畏吸引了,的確像是我會喜歡的東西。這使得我對本篇中的科學代言人塔代奧閣下有某種偏愛。
在這個故事裡,科學以接班人的身份,懷著一定的期許和足夠的懷疑出場了。作為一名準備接管人類文明遺產的繼承人,科學與宗教的初次相遇多少有些狼狽。作者用他擅長的嘲諷筆調對塔代奧閣下進行了描述:一位名聲顯赫的年輕學者、智者、天才,精力旺盛,懷疑一切,尤其是權威和日常;他好奇並且好強,對知識有本能的強烈的渴望,這種渴望可能來自於童年愛的缺失,或者來自於那只有一半的高貴血統?他對世俗、權貴和宗教懷有根深蒂固的但表現已經不那麼明顯的怨恨;他有著與年齡相稱的謹慎,這謹慎有時候使他顯得可笑。
宗教和科學對世俗均不信任。宗教將世人當作成長中的孩子,帶點兒監護的意思。科學則認為世人愚蠢,甚至因此懷疑“曾經有過的文明”。科學很悲觀,認為在文明程序中災難不可避免,但這悲觀很強壯,能夠對種種災難坦然。科學和宗教為彼此的作為感到驚訝:科學指責宗教在長達數千年的歲月中將文明與世人隔絕,這種行為在客觀上使得世界處於黑暗和無知中;宗教則認為科學傲慢、虛榮、“違背良心,逃避責任”——這也是本章讓我駐足良久的地方。科學這種悲觀和強壯在我身上有著類似的體現,我成長在“科技是一把雙刃劍”這樣的陳辭濫調中,從沒意識到自己可能負有除發現之外的其他責任。“但他們還是毫無尊嚴地釘在了十字架上”,作者透過保羅師傳達了警告,這讓我想起了《日暮》。
這一章裡還出現了一位詩人,他有一隻可以隨意取出來的假眼,似乎代表著良心——如果良心的掙扎可以這樣透過這種方式來解決倒也不錯。詩人和學者之間的衝突仍舊集中在“責任”這一主題上,米勒的用意似乎很明顯,他讓學者繼承了詩人的假眼。
這一章透著一股子“精英”味兒,世俗顯得低等、乏味,同時卻野蠻而強大。書中一直穿插著統一與獨立的充滿陰謀的戰事。世界以他一貫的滿不在乎的態度前進,無論是宗教還是科學,世俗並不放在眼裡。
3, 回答,以及文明
沒有回答。
還無法回答。
當我們還沒辦法回答時,留給時間吧,留給後來者,留給輪迴——
是的,小說的結尾把輪迴擺在了我們面前,甚至戲劇性地重新使用了核毀滅這種方式來開啟輪迴。這一章展示出面對末日時人類的高尚、矛盾、健忘、可憐與可恨,作者時不時冒出些積極的念頭,比如對上帝的“寬恕”,輻射變異者(無玷成胎)的新生,但最後都融為修士登船駛離地球的背景,變得像是悲觀主義長河中的零星點綴。不過還是叫人禁不住對這種旺盛、堅韌甚至愚蠢的生命力感慨萬分:竟然可以這樣頑固地、不為所動地生生不息。
三段式環形結構很容易讓人想起人類文明的“螺旋式上升”,西西弗斯,或者“永劫迴歸”——但如果我們記不住——
不,我們大概可以記住一些。
雖然歷史充滿了種種扭曲並且無情,但萊博維茨、弗朗西斯、詩人和學者還是透過修士、詩歌、傳說、歷史、文學、藝術或多或少流傳了下來,而且這種記憶也許還可以透過飛離地球的修士和兒童們以及新生者的傳承和傳播,讓更新的後來者記住。從而不孤獨。
於是突然覺出“文明”這個詞兒的動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