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漠清泉256
-
2 # 均是天涯淪落人
任何人都不是突然崛起的,在他沒有成名之前必然已經付出了艱苦的努力、不懈的拼搏,正是因為這樣深厚的積累,個人才能夠在時機到來的時候綻放出無與倫比的光芒,學歷只能代表自己經過的教育,不能夠代表自己在其中的收穫,有些人雖然學歷不高,但是他所付出的努力卻是無與倫比的,自然取得的成就也就毋庸置疑,知識是需要日積月累的,這個沒有任何取巧的辦法,父母為之積累的財富可以傳承,但是他們所積累的經驗卻無法傳承,良好的家風可以延續,但是優良的人才卻需要不斷去培養,一個人在學習中付出的努力決定了其能夠得到的收穫,自欺欺人從來都是無所謂的表現,因為一個人的能力最終是由外界環境來決定的,欺騙自己容易但是欺騙他人卻是極其困難的,所以在文學積累的事情上從來沒有天才,只有刻苦的努力和艱苦的付出。
-
3 # 熊貓懶懶
我們大學裡的中文系,培養的不是作家。
作家或者真正的文學大家,是不僅有著文學獨有的天賦,對文字的感知,更是對社會,對人性,都有著深刻認知和見地的人,也是一群在痛苦中汲取養分的人。
我們以為的聲名鵲起,也只是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看而已,對於魯迅先生,是厚積薄發,是大器晚成,是所有的積澱累積到一定程度的爆發。
-
4 # 線上靈童
謝邀!魯迅先生的想法與我的想法有點相似。魯迅先生棄醫從文,而我放棄研究發明創造(有專利證書,現在還有一個專利專案仍在申請中)把思想轉向研究哲學和詩歌。其實,我的想法和魯迅先生一樣,都是把思想指向人的劣性。當初我本來想透過發明創造來實現發財致富。但認真一想:發財致富只能滿足個人慾望,這樣反倒讓慾望更加亢奮,而人反倒更加迷茫。如此一想,於是我把研究方向轉向哲學和詩歌。因為要參透人的劣性,一定要從人的思想入手,而哲學恰恰是研究人思想的臺階。有了哲學的基礎後,想法自然就多。想法多了,自然就有寫作的衝動,因為比較喜歡詩歌。於是不知不覺就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
-
5 # 嘉會天下
他理科也沒學個怎麼樣,倒是一輩子迷信西醫,結果被日本人給治死了。其實是個中專肄業生。
倒不是天才,而是家庭、地方背景深厚。能官費留學日本,肄業還能幹教育部科長,是有背景的。最起碼浙人相互提攜:那時蔡元培是教育部長官;而且拜在太炎先生門下,儘管國學沒怎麼入門,起碼混進了大師的圈子。蔡、章都是浙人領袖。
是政治加冕,拔高了魯迅的文學成就。當然,政治運動需要樹典型、立標杆,這無可厚非。前提得是他生命短暫,因為從來不會給生人立祠、上諡號。
但你真要說他是白話文學的奠基人,估計曹雪芹、施耐庵、吳承恩、羅貫中、關漢卿等前輩只能含恨九泉了。看你怎麼定義白話。元雜劇、四大名著,就是當時的大白話。今天小學生讀四大名著,也許比讀魯迅的書更有興趣,也更讀得懂,這就很有說服力。
文學作為時代變革的號角和先鋒,只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大家喜歡魯迅,更多的是被他的光環所吸引。如果只是喜歡祭壇上的魯迅,其實與文學越來越遠。
我不是黑魯迅,而是在冷靜客觀地審視文學作品及其現象。如果您喜歡魯迅,應該接受我魯迅式的直接,和大歷史的視角。
時勢造英雄,作家也不例外。但魯迅現象,早就超出了文學本身,因為魯迅已經符號化了,多說無益。
-
6 # Gilbert55
現代文學大師,魯郭茅巴曹,哪個是什麼科班呢?古代曹雪芹、施耐庵、羅貫中、吳承恩,也是不第文人。文學主要靠天才、天賦。魯迅弟弟周作人,不是什麼科班,也是大文豪。兄弟二人都參加過紹興縣考,魯迅一百多名,周作人也好不到哪裡去。但二人的國學基礎是深厚的。新舊文學鬥爭時,什麼科班章士釗、吳宓等,想復興文言,結果其文言功底還遠不如魯迅。
拿武功來類比,魯迅的國學即內功遠高於胡適,其西學即招法與胡適各擅勝場,又趕上了一個開放自由的年代,於是聲名鵲起。前些年,網際網路上大神也不少。
善乎,世有時勢,然後才有英雄,英雄常有,而時勢不常有,故雖有英雄,老死於街頭巷尾,不以英雄其名也。
-
7 # 彤心理
首先宣告,文科科班畢業和創作完全是兩回事,創作和成為文學大家,名垂不朽,也是兩回事。
文科科班畢業只能說明學習過基本的文學知識,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但學習過基本的文學知識,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就可以寫出像樣的小說嗎?肯定不能。詩歌我們就更不用提了,小說還可以下些笨功夫,詩歌幾乎不可學,純靠天分。
有人可能會說,文科科班會讀很多小說啊,讀著讀著不就會寫了嗎?但不要忘了,寫作是一門藝術,也就是和繪畫、雕塑、拍電影一樣,需要精妙的技術和深刻的體驗。前者來自於對前人創作的學習,後者來自於對自身經歷的細緻入微的感受,對他人經歷的深切入骨的共情。
這些,很多人就算努力一輩子,也達不到,就算勉強達到,也不過只是能寫作而已,其作品與真正偉大的作品之間可謂“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
想創作出真正偉大的作品,於前人的創作,需長期浸潤其中,方能理解深透。魯迅古文功底之紮實,現代作家中罕見其匹,不信,可看其《估“學衡”》;再不信,可看其《魏晉文章與藥及酒之間的關係》,更可貴者,其對西方學說的涉獵,也可稱廣博,無論翻譯還是評論,都能取其精髓。故議論抒情,寫景狀物,形神兼備,如有神助。
想創作出偉大的作品,於自己和他人的經歷,都要有深入靈魂的洞察。魯迅平生只留下三部小說集:《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編》,整合一冊,不過二百餘頁,從體量上看,比不得很多作家的一部長篇,但其中的典型人物之多,卻令人歎為觀止。阿Q、祥林嫂、孔乙己、子君與涓生、魏連殳……,這些人真實地活著,真實地死去,在百年後的今天,仍然讓人驚懼震撼,彷彿看到了某一部分的自己。
說魯迅是天才,我承認。他對古典融會貫通的能力,對西哲接納吸收的能力,對傳統與時事解剖分析的能力,大多數的文人學者流都望塵莫及。只是文科學習與創作本沒有多大關係,跟偉大的創作更是無涉,把這兩件事硬放在一起,搞得好像還存在什麼因果聯絡,還用此來質疑魯迅的偉大,我就不得不來辯一辯了。
-
8 # fp修煉
魯迅創作文學作品,起源是他學習相信了榮格的人格分析心理學,並應用於對華人的人格分析上。其他同時代的文學家只是用華麗的辭藻講故事,而魯迅則是講道理、講規律、講科學!
回覆列表
《魯迅是天才嗎?》
愛迪生說過: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魯迅也說:“有人說我是天才,其實我哪有什麼天才,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連“魯迅”這個筆名,都是取“愚魯而迅速”之意。
其實,從魯迅的生平來看,他自二十世紀初,約二十歲起,在日本留學時,為尋求救國救民之道,他毅然從仙台醫專肄業,改學文藝。從那時起,到1918年,他在《新青年》上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一舉成名時,他已經默默付出了近20年。魯迅有文學天賦,但更是終身奮鬥,堪為人世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