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張慧敏Ms

    康德在開篇說道:只有人是需要教育的生物。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成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結果,人性可以透過教育不斷地改進,並逐漸達到配得上做人的狀況,這使得我們可以展望未來成為較為幸福的人。

    康德說,教育包含保育、管束、訓導和道德陶冶。

    康德認為,教育是一種藝術,只有透過一代又一代的實施才能變得完善。每一代有前一代提供的知識,才能漸漸形成一種教育,並均衡地想著他們的目的發展人的各種自然稟賦,從而推動整個人類向著他的目的前進。(涂爾幹的教育目的論來自於此)

    兒童受教育,不是為了現在,而是為了將來人類可能得到一種改善的境況;換言之,應是適合人類的理想與人生的全部目的。

    關於教育的辦理者,康的認為應靠私人的努力,而非君主貴族的幫助。因為君主貴族不是為了普遍的善,而是國家的幸福為目標,從而達到他們的目標,所以辦學校完全依靠最有見識的專家的判斷。


    在康德看來,自由與紀律是教育上最大的問題,是如何調節對必要的抑制的服從和兒童應用其自由意志的能力的問題。

    康德認為,還有一種生活的教育,即“實際的教育”或者道德教育,用以教人如何做人,如何過自由人的生活。這是個人人格的教育、自由人的教育,包括三部分:

    學校的普通課程教學,以此發展兒童的一般能力。這是學校教師的職責。

    關於實際生活的訓導,使人能明智地和謹慎地活動。這是導師或者女教師的職責。

    道德品格的陶冶。


    二、幼兒的保育

    幼兒教育需按自然進行,最初的教育是消極的,人們不必對於自然已經為兒童預備好的有所增加,只要使其一一適時的得到實現即可。

    幼兒的保育,主要是飲食與撫育的問題,通常是父母和保姆的事情。

    對待嬰兒的自然滋養料是母親的入睡,動物的乳水不能取代母乳。兒童穿衣不必太熱,提倡兒童起居有節,飲食以時,對兒童不能溺愛,不能使兒童的生活過於逸樂而養成好逸惡勞的習慣。他也不贊成幼兒時期使用搖籃、小車等工作,認為人工的辦法都是有害的,兒童應該得到自然發展。


    三、身體鍛鍊

    康德認為,教化是教育的積極方面,人之所以區別於萬物即在於此。教化主要是指心理功能的運用。他呼籲父母給予兒童以運用的機會。首要的是儘可能排除一切人工的幫助,發展自然能力。這個跟佩斯泰洛齊的自然教育法意見一致。

    體育應當主義的,或是身體的運動,或是各種器官的運用,第一要緊的是要求兒童應當自己知道幫助自己。為此,力量、技藝和自信都是必須有的,然後才能去從事各種艱險的活動。如果一個人不能如此,他便未成為完全的人。

    康德還討論了投擲、捉迷藏、鞦韆、風箏等遊戲,以及將身體訓練與兒童對社會的適應能力結合起來的問題。


    四、智育

    康的認為,心智的教化也是與體育及身體有關的,但是,心智的教化與道德的陶冶有不同,前者的目的在於本性,而道德陶冶的目的是自由。一個人可以在身體方面鍛鍊地很好,心理上也受到了良好的教化,但是如果缺乏道德的陶冶,他仍將是一個壞人。所以,廣義的體育與實際的體育不同,後者是實行的,或道德的,其目的在於道德而不僅在於教化。

    康德將心智的教化分為自由的教化和學業的教化。自由的教化不過是一種消遣,而學業的教化則構成一種職責。自由的教化往往是以兒童為主的,學業的教化成為兒童的工作,自由的教化成為遊戲。

    在心智的教化中,康德認為,理智與判斷分離只會產生愚蠢。理智是對於“普通”的知識,而判斷是應對的能力,即將普通的知識應用到特殊的問題上去。理性是對普通和特殊之關係的理解能力。這種自由的教化的歷程應從童年開始直至青年被免除教育為止。

    在教育兒童時,還需要主義引導兒童將所學知識與實行結合起來,注意區分知識與意見與信仰的不同,引導兒童獲得一種正確的理解和正當的愛好。


    對於高階心理功能的訓練,康德概括為理解力、判斷力和理性的培養。


    而訓練心理功能的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去做自己所希望實現的事情。求知的最好方法是去行動,學地最清楚的,是自己教導自己而獲得的。


    五、道德的陶冶

    康德認為,道德陶冶是必須以道德律為基礎,而不依靠約束。一則防止惡習的養成,一則陶冶人心能使人反省。因此,要求兒童要以道德律為行為的標準,而不以時常變異的行為為標準。


    道德律要以人為本。儘量向兒童灌輸善惡觀念。想要樹立道德,先要放棄懲罰。道德是神聖和高尚的東西,萬不可將其降低為與管束和壓制一樣看待。道德教育的首要目的是養成品格。品格的養成,在於樂於按照道德律行事。

    服從是兒童養成品格的一種要素,學校中的兒童尤其要注意。服從也有兩類:一則絕對服從師長的命令;一則服從他自己以為善良的和理性的意志。

    兒童品格養成的第二要素是誠實,這是品格的本質。

    兒童養成品格的第三要素是社會性,他必須與兒童為友。

    康德認為,教給兒童的東西應適孩子們的年紀。小孩子如果以適合大人的道德格言來裝備自己,則完全超越了他的本分,至多不過是模仿。


    六、行動中的教育

    實際的教育包括技巧、謹慎與道德。

    技巧必須熟練,不可流於淺陋。技巧可以成為習慣,精細透徹是人們養成品格的一個要素。要有才能便非有技藝不可。

    謹慎,是善用技藝。要兒童謙讓謹慎,必須讓他學習剋制自己的感情,學習忍讓,同時學習瞭解別人的品格。禮貌是外表行為的裝飾,而且,這是一種藝術,人們非具有不可。

    想謙讓謹慎,則不應動怒,也不能過於冷淡寡情。

    道德是品格的一個方面。忍耐和節制是明智的適度之預備:養成良好品格的第一步是將情慾放在一邊。必須主義不要使願望和愛好變成慾念。所謂忍耐,不但要能忍,而要要習慣於忍耐。

    我們根本的目的是養成品格。品格意味著首先要有堅定的目的,然後實際上去實現這個目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午睡覺為什麼會睡得很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