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山楂樹之戀的原型叫熊音
《山楂樹之戀》的由來
《山楂樹之戀》作者署名有兩個,一個是作者、美籍華人艾米,一個是原作者靜秋。事實上,《山楂樹之戀》是以主人公靜秋在1977年寫的回憶文字為基礎寫成的,除了敘事部分是艾米根據和好朋友靜秋的談話補充描寫,對話部分大多沿用靜秋的原有文字。
1977年,中國在文革後恢復高考制度的第一年,已頂職參加了工作的靜秋,在L省K市八中附小教書,報名準備參加高考。
她那時的生活已經比頂職前不知好了多少倍了,這次又有幸報名參加高考,使她想起老三曾經用來安慰她的那些話,說她會從農村招回來的,說“天生我才必有用”。可惜的是,當老三的預言一個接一個開始成為現實的時候,老三的人卻成了一個美麗的夢想。睹景思人,靜秋開始寫那個回憶錄,以紀念她跟老三一起度過的那段時光。
後來,她把老三的故事寫成一個3萬字左右的小說——《山楂樹之戀》,寄給“L省文藝”,她那時甚至不知道投稿應該寫在格子紙上,她就用一般的橫條信紙寫了,寄了出去。那篇小說被退了回來,編輯評價說:“文筆細膩,風格清新……但人物缺乏鬥爭性……”叫她改寫後再寄回“L省文藝”。靜秋沒有改寫,一是因為忙於應考,二來她寫那篇小說是為了紀念老三,如果按編輯要求改動,老三就不成其為老三,即便發表,也沒有意義了。
10年後,靜秋離開K市到L省的省會去讀書,再後來她妹妹出國,媽媽和哥哥相繼移民,家裡的東西都扔掉了。那篇退稿,早已不知扔到哪裡去了,但這篇寫在一個日記本里的回憶錄被她媽媽儲存下來,帶到了加拿大。
一年春節,靜秋帶她的女兒SARA到艾米家來玩,帶來了那個日記本,讓艾米挑一些寫出來,紀念30年前的那段往事。於是,就有了《山楂樹之戀》。
靜秋原是宜昌人
《山楂樹之戀》寫成後,貼在海外文學網站上,人們看到結局無不淚下,在幾個月內迅速成為海外同齡人追捧的“網路時代的手抄本”,形成龐大的海外“靜秋粉絲”群。
鮮為人知的是,故事的女主人公靜秋的人物原型叫熊音,曾在宜昌市九中、一中任教,現移居美國。而故事的發生地K市,就是指宜昌市。2008年4月,時為三峽日報記者的梅雲雄找到了曾當過熊音的老師,並共過事的市九中教師張義高。據張老師介紹,熊音1957年出生,母親張太淑是西壩小學的教師,父親是原宜昌師專的音樂教師、很有才華。熊音跟隨母親在西壩小學讀書,接著在市九中讀初中和高中,於1975年畢業。張老師曾擔任熊音初中地理老師,在其印象中,她品學兼優,非常聰明。
高中畢業後,熊音下鄉當過一段時間的知青,小說《山楂樹之戀》中的創作就與這段生活密切相關。靜秋和老三“最純潔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這段時期。有網民考證,“小說故事發生地確實是宜昌,西村坪就是現在的夷陵區小溪塔的南村坪,嚴家河就是現在的鄢家河,江心島就是現在的西壩。”
熊音的母親退休後,她頂職進入市九中當了幾個月的炊事員,不久便當上了初中部的語文教師,成了張義高老師的同事,其性格開朗,工作認真,非常出色。
1977年恢復高考,張義高與熊音一起參考都上了線,熊音因父親是“右派”未被錄取。1979年,熊音在宜昌電大進修英語專業。1984年,透過考試,熊音被原宜昌師專外語系錄取。1986年畢業後,熊音進入市一中任教,當年參加武漢大學研究生考試,取得入學資格。當時的市一中校長朱澤儉找她做工作,要她留校任教,熊音放棄了深造機會。第二年,熊音再次參加考試被錄取,成為武漢大學研究生班學員。上世紀90年代中期,熊音留學美國。
熊音的哥哥熊新和妹妹熊青都很優秀,先後移居加拿大,她父親90年代中期去世後,母親也移居加拿大。
靜秋的丈夫像老三
據靜秋在2007年答網友問中稱,她的丈夫也很像老三。在婚前的追求階段,他也曾隔著河送她,在河岸上痴痴地站很久,也曾在江邊亭子裡孤獨地坐一整夜。
然而,因為丈夫當時還是個有婦之夫,他們的關係不能公開。“他從工作的城市來看我,要坐一夜火車,很多時候沒座位,只能坐在火車上的洗手間裡。後來,我到武漢大學讀研究生之後,他可以兩星期來看我一次。他來了,就幫我洗床單被子、縫被子,有時買一隻小雞,洗淨做好了,看著我跟妹妹吃。”
但是結婚之後,矛盾就漸漸出現了,因為他不再那麼殷勤周到了。每到那時,靜秋就有很深的上當的感覺,“連帶覺得跟老三如果結了婚,說不定也會變成這樣。因此,我總安慰自己,跟老三不能長久地生活在一起也許是好事,這樣就不會磕磕碰碰,為柴米油鹽的事嘔氣吵架,他在我心目中永遠是美好的。”
網上有她照片的
是的。山楂樹之戀的原型叫熊音
《山楂樹之戀》的由來
《山楂樹之戀》作者署名有兩個,一個是作者、美籍華人艾米,一個是原作者靜秋。事實上,《山楂樹之戀》是以主人公靜秋在1977年寫的回憶文字為基礎寫成的,除了敘事部分是艾米根據和好朋友靜秋的談話補充描寫,對話部分大多沿用靜秋的原有文字。
1977年,中國在文革後恢復高考制度的第一年,已頂職參加了工作的靜秋,在L省K市八中附小教書,報名準備參加高考。
她那時的生活已經比頂職前不知好了多少倍了,這次又有幸報名參加高考,使她想起老三曾經用來安慰她的那些話,說她會從農村招回來的,說“天生我才必有用”。可惜的是,當老三的預言一個接一個開始成為現實的時候,老三的人卻成了一個美麗的夢想。睹景思人,靜秋開始寫那個回憶錄,以紀念她跟老三一起度過的那段時光。
後來,她把老三的故事寫成一個3萬字左右的小說——《山楂樹之戀》,寄給“L省文藝”,她那時甚至不知道投稿應該寫在格子紙上,她就用一般的橫條信紙寫了,寄了出去。那篇小說被退了回來,編輯評價說:“文筆細膩,風格清新……但人物缺乏鬥爭性……”叫她改寫後再寄回“L省文藝”。靜秋沒有改寫,一是因為忙於應考,二來她寫那篇小說是為了紀念老三,如果按編輯要求改動,老三就不成其為老三,即便發表,也沒有意義了。
10年後,靜秋離開K市到L省的省會去讀書,再後來她妹妹出國,媽媽和哥哥相繼移民,家裡的東西都扔掉了。那篇退稿,早已不知扔到哪裡去了,但這篇寫在一個日記本里的回憶錄被她媽媽儲存下來,帶到了加拿大。
一年春節,靜秋帶她的女兒SARA到艾米家來玩,帶來了那個日記本,讓艾米挑一些寫出來,紀念30年前的那段往事。於是,就有了《山楂樹之戀》。
靜秋原是宜昌人
《山楂樹之戀》寫成後,貼在海外文學網站上,人們看到結局無不淚下,在幾個月內迅速成為海外同齡人追捧的“網路時代的手抄本”,形成龐大的海外“靜秋粉絲”群。
鮮為人知的是,故事的女主人公靜秋的人物原型叫熊音,曾在宜昌市九中、一中任教,現移居美國。而故事的發生地K市,就是指宜昌市。2008年4月,時為三峽日報記者的梅雲雄找到了曾當過熊音的老師,並共過事的市九中教師張義高。據張老師介紹,熊音1957年出生,母親張太淑是西壩小學的教師,父親是原宜昌師專的音樂教師、很有才華。熊音跟隨母親在西壩小學讀書,接著在市九中讀初中和高中,於1975年畢業。張老師曾擔任熊音初中地理老師,在其印象中,她品學兼優,非常聰明。
高中畢業後,熊音下鄉當過一段時間的知青,小說《山楂樹之戀》中的創作就與這段生活密切相關。靜秋和老三“最純潔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這段時期。有網民考證,“小說故事發生地確實是宜昌,西村坪就是現在的夷陵區小溪塔的南村坪,嚴家河就是現在的鄢家河,江心島就是現在的西壩。”
熊音的母親退休後,她頂職進入市九中當了幾個月的炊事員,不久便當上了初中部的語文教師,成了張義高老師的同事,其性格開朗,工作認真,非常出色。
1977年恢復高考,張義高與熊音一起參考都上了線,熊音因父親是“右派”未被錄取。1979年,熊音在宜昌電大進修英語專業。1984年,透過考試,熊音被原宜昌師專外語系錄取。1986年畢業後,熊音進入市一中任教,當年參加武漢大學研究生考試,取得入學資格。當時的市一中校長朱澤儉找她做工作,要她留校任教,熊音放棄了深造機會。第二年,熊音再次參加考試被錄取,成為武漢大學研究生班學員。上世紀90年代中期,熊音留學美國。
熊音的哥哥熊新和妹妹熊青都很優秀,先後移居加拿大,她父親90年代中期去世後,母親也移居加拿大。
靜秋的丈夫像老三
據靜秋在2007年答網友問中稱,她的丈夫也很像老三。在婚前的追求階段,他也曾隔著河送她,在河岸上痴痴地站很久,也曾在江邊亭子裡孤獨地坐一整夜。
然而,因為丈夫當時還是個有婦之夫,他們的關係不能公開。“他從工作的城市來看我,要坐一夜火車,很多時候沒座位,只能坐在火車上的洗手間裡。後來,我到武漢大學讀研究生之後,他可以兩星期來看我一次。他來了,就幫我洗床單被子、縫被子,有時買一隻小雞,洗淨做好了,看著我跟妹妹吃。”
但是結婚之後,矛盾就漸漸出現了,因為他不再那麼殷勤周到了。每到那時,靜秋就有很深的上當的感覺,“連帶覺得跟老三如果結了婚,說不定也會變成這樣。因此,我總安慰自己,跟老三不能長久地生活在一起也許是好事,這樣就不會磕磕碰碰,為柴米油鹽的事嘔氣吵架,他在我心目中永遠是美好的。”
網上有她照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