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春風解語
-
2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提問者想必清宮戲看多了……理所當然地認為,清朝人都是那種前半拉腦袋沒毛的“陰陽頭”。其實,那種髮式是到清朝後期才基本定型的。在清王朝入關之前和入關之後的一兩百年時間裡,男性的髮型一直是處於一個變化過程之中的。
“金錢鼠尾”逐漸變大、變粗或許是受到了漢文化的影響,又或許是滿洲統治階層的審美髮生了變化。自清朝中期開始,男性的髮式逐漸發生了變化。原來的“金錢”變大了,“鼠尾”也變粗了,但還遠沒有到後來那種“陰陽頭”的地步。其實也好理解,新生事物與傳統的鬥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滿洲統治階層也在糾結、也在鬥爭……後來的這種過渡髮式,我們不妨可以理解為滿洲統治階層新的審美與傳統審美妥協的產物。
-
3 # 史論縱橫
提這個問題的兄臺,壓根就不瞭解清朝的辮子,你以為清朝人的辮子都是影視劇中的瓜瓢型,只剃一個額頭,剩下的地方全給你留辮子?
這就大錯特錯了!至少在清朝前期,滿洲人的頭髮是極少的,我們號稱他為“金錢鼠尾”。
這種髮型幾乎是將整個頭髮全部剃光,只留下後腦勺部分一個銅錢大小處的頭髮,然後編成的辮子要細到穿過銅錢中間的空,從外形上來看就跟老鼠的尾巴一樣,因此被稱為“金錢鼠尾”。
可以說,金錢鼠尾的髮型,基本就是剃光頭了,因此,清朝入關後不久在全國推廣的剃髮令,受到了漢人的強烈反抗。
在1645年順治皇帝不得不釋出嚴格命令,宣佈“自今佈告以後,京城內外,直隸各省,限旬日盡行剃完。若規避惜發,巧詞爭辯,決不輕貸”。
這場由頭髮引發的反抗,不久就結束了,1647年清政府還公開聲稱“金錢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帶,實亡國之陋規。”
中國古代一直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說法,是將頭髮與孝道捆綁在一起,而孝是古代最重要的品德,只有不毀傷頭髮,才能算是孝順。
在這樣的文化影響下,人們要是剪髮都需要挑一個黃道吉日,即使這樣,剪下的頭髮也要特別處理一下,比如收藏起來或者是燒了,以示對父母祖宗的尊敬。
當然,這個剪髮絕對不是現在意義上的剪髮,只是修修型而已,大多數情況下,男人的頭髮都是“長髮及腰”。
由於人在未成年之前都是不剪髮的,一直到成年行弱冠之禮後,才可以把頭髮盤上,然後帶上帽子。
除了頭髮,在服飾上,傳統中原漢人的服裝也不適合打仗,比如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就組織了胡服騎射改革運動,讓趙中國人模仿胡人的服飾,目的就是為了讓趙中國人也能跟胡人一樣騎馬。
可以說,講禮儀這一套,大多數漢族中原王朝都十分在行,但是打起仗來就不行了。
北方的遊牧民族,每天都是騎馬射箭,如果也像漢人一樣留著長髮,想必會很麻煩,比如你騎馬的時候,由於速度過快,頭髮散了,披頭散髮絕對影響時間,搞不好就“翻馬”了。
相對於大多數的遊牧民族,女真人實際上是漁獵民族,遊牧主要是放牧,而漁獵是靠打漁和狩獵為主,因為東北是“白山黑水”,打漁和打獵都有充足的資源。
在長期的漁獵生活中,女真人逐漸發現,留一個小辮子既保住了頭髮,又方便野外行動,所以,女真人的髮飾最終就形成了“金錢鼠尾”式樣了。
從美學的角度來說,自然是長髮飄飄更帶勁了,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俊男,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飄逸,出場自帶仙氣,披頭散髮的打鐵,一邊冒汗,一邊散發著熱氣。
甚至有的人乾脆直接吃五石散,讓熱氣由內而外,好讓頭髮飄起來。
但是這種美學也只可遠觀,而不可近看,一到近了就會發現,隨著飄逸的長髮飄來的還有味道。
當然,除了不好看之外,金錢鼠尾的髮型還有很多優點,比如很乾淨,便於打理,如日本人所說的那樣,不管是當官的還是不當官的,大家都留一樣的髮型,無形當中還消磨了人的等級差距。
當然,隨著清朝統治秩序的穩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越來越重,對於頭髮的信仰也越來越濃厚,清廷逐漸放寬留髮的比例,老百姓的頭髮也越來越多了。
到乾隆去世的時候,清朝百姓的頭髮已經發展到四個銅錢大的面積,相當於一個掌心,留出的辮子跟豬尾巴一樣粗。
隨著頭髮的增多,打理起來也很麻煩,不僅要梳洗乾淨,還要紮成大辮子,清朝時期的理髮匠堪稱技術工種,剃頭刮臉已經成為老百姓離不開的行業了。
在這樣的時候,清軍再到前線去打仗,就喪失了入關之初的精神小夥氣息,為之一變成了很土的大辮子,實在是不方便。
當然,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頭髮希的人可以把頭髮盤到頭頂,頭髮厚的人會把辮子繫到腰上,也有一些猛人,直接把頭髮盤在脖子上,然後用嘴叼住。
不管怎麼說,有辮子都是打仗時候的軟肋,那種被人薅住頭髮的滋味,想想都覺得疼,一旦被人薅住,估計只有放棄抵抗了。
關於清朝的辮子,魯迅先生是有著深刻的理解的,在他的代表作《阿Q正傳》中,魯迅還多次對辮子進行了描寫,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重新讀一讀這篇中篇小說。
-
4 # 蘆雪庵史論
要怎麼處理?難道要做一套洗、剪、吹再去上戰場?
提出這個問題的實質其實是指向了清朝髮式,但是我現在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你,不管是清前期的金錢鼠尾辮,還是中期的蛇尾辮,後期的牛尾辮,都不影響戰鬥。
有些人想當然的認為滿族留辮子的原因僅僅是為了馬上作戰,難道漢民族王朝留全發就沒有騎兵?打不了仗?
再者,不論騎兵還是步兵,人家都是有帽子的好吧,不管你頭髮長短,鎧甲一穿只露一張臉,你害怕頭髮掉下來擋住眼睛?尤其是八旗官兵的盔甲,帽盔兩翼長到可以覆蓋披肩,收束之後只露出面頰,難道你的頭髮是鋼絲,帽盔摁都摁不住?
關於滿族為什麼要留金錢鼠尾辮,有好多人都解釋說為了騎馬打仗,對但是不全對。滿族先人為女真族,兩宋時期的女真人也是以遊牧為生,以騎兵聞名天下,但兩宋女真人並沒有留金錢鼠尾辮,反而是毛髮茂盛,還時常不修邊幅。
金錢鼠尾辮利用上馬作戰僅僅是額外收穫,並非女真髮式變革的初衷。女真族真正開始採用金錢鼠尾辮的時間並不長,最早可以追溯到明萬曆年間。此時的努爾哈赤整兵經武,一統建州女真。因為大明對努爾哈赤族仇家仇兩重壓身,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鎧甲起兵,統一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之後便釋出了對明王朝的“八大恨”,宣佈對明作戰。金錢鼠尾辮的髮式正是在努爾哈赤統一女真諸部落之時開始實行。
為何要實行金錢鼠尾辮髮式?主要有以下原因:
①:喜好。效仿鮮卑族、蒙古族髮飾,尤其是努爾哈赤本人對鮮卑族民族英雄禿髮樹機能較為崇拜,而禿髮樹機能前額無發。
②:傳統。毛髮潔淨,身心清爽。遊牧民族不比農耕民族,他們要時常遷徙,而且經常外出狩獵,一去幾天不見人。追逐獵物、拉弓搭箭,運動量很大,碰到溪流還可以潔淨一番,若是沒有水源,潔淨就會成為一個大問題。尤其是須發潔淨,很是困難,於是精簡髮式成為民族悠久的硬性需求。
③:政治需求。努爾哈赤統一分裂幾百年的女真諸部,各地雖然名義上統一,但是對努爾哈赤在心理上還是有牴觸心理。為了能夠儘快瓦解民族內生壁壘,同一服裝、髮式成為當務之急。
正是由於這幾種綜合原因,使得金錢鼠尾辮被女真人迅速接受並且推廣開來,女真族空前統一,民族內生壁壘逐漸消除,民族凝聚力不斷加強。皇太極繼位後,將女真改名為滿洲,將國號改為清。
多爾袞時期,滿族人迎來了全新局面。多爾袞與吳三桂在山海關外歃血為盟,引清軍入關,擊敗李自成,佔領北京城。順治四年,多爾袞頒佈“剃髮令”,宣佈:“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髮。”
“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句在當年響徹大江南北的口號,與中華民族傳統理念產生了極大衝擊與碰撞,一時間起義不斷。
除此之外,清政府還頒佈“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髮,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漢民族及其他民族的寬袍大袖不得穿著,全部改為滿清服飾。這裡值得注意的是,滿清服飾改革也自努爾哈赤始,最顯眼的標誌就是箭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龍抬頭、馬蹄扣”。漢民族幾千年的衣冠禮被廢除,清代男子頭上也不能戴冠,只能帶帽。
隨著發展的需求,清朝髮飾也有變化,從前期的金錢鼠尾辮到中期的蛇尾辮,再到後期的牛尾辮,辮子越來越粗,負擔越來越重。到孫中山宣佈“剪辮令”之後,人們又不願意將這壓迫神經的辮子剪去。從抵制到接受再到保護,辮子已經成為當時中中國人精神的一部分,但卻成為了歷史前進的絆腳石。
-
5 # 冷兵器研究所
在古代,漢族男女一般都把頭髮披在頭上,然後紮成髮髻,俗稱“束髮”。滿族男人剃光頭髮,編成辮子。他們剃了頭的前半部分,後半部分只剃了底部,其餘的頭髮都是長長的辮子,叫做“小頂辮髮”或“金錢小頂”。這種方法最初是為了滿足草原生活的實際需要,防止騎馬和打獵時頭髮遮住眼睛,擋住視線。清朝建立後,他們強迫漢人遵循滿族的習俗,留髮剃髮成為是否接受新王朝統治的標誌。在接下來的200年裡,清朝所有的官吏和人民都拖著一條辮子,逐漸也被人接受。
其實實際上,清朝前期的辮子長相是這樣的
也就是所謂的金錢鼠尾,非常的短,實際上作戰根本不會影響,所謂新朝雅政,當時來說這玩意反而比漢人的峨冠博帶更利於作戰(因為根本就和剃光了沒區別)所以說清軍從來也不會擔心這個問題。
載洵、載濤皆為當朝皇叔與攝政王之弟,他們的提議迅速得到了實權派的積極響應,許多朝中大臣與地方要員紛紛支援。宣統二年,資政院第一次會議召開,
儘管資政院的決議與法令不同,沒有強制性約束力,但至少表明,剪辮子一事已得到廣泛認可。第二年,辛亥革命爆發了。剪辮子被認為是一種革命手段,是推翻封建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的象徵。所有參加武昌起義的士兵都剪掉了辮子。雖然當選為都督的黎元洪猶豫了三天,但他還是毅然剪掉了辮子。後來,湖北省軍政府先後下了幾道命令,要求軍民迅速剪辮,與朝廷決裂,剪辮風潮蔓延全國。清政府對此無法抗拒,於是於12月7日發出呼籲:“資政院奏,懇請降旨,即行剪髮,以昭大同一折。凡我臣民,均準其自由剪髮。”至此,剪辮子終於“有法可依”,並得到朝廷的正式認可。隨著清朝的滅亡,延續了200多年的剪辮的習俗終於停止了。
-
6 # 慕什塔戈
既要維持祖制,又要不影響作戰,辮子問題始終是清朝軍隊在著裝服飾方面的一個傳統缺陷。行軍打仗時如果固定不牢靠,士兵腦後拖著的辮子將會在左右搖擺的過程中,變成妨礙士兵行動的巨大累贅,有時甚至是致命隱患。
把辮子練成神鞭?使辮子變成一件殺人武器?這不過是文學家的異想天開,違反人體構造和科學常理的武林祕技只能存在於藝術作品中。在洋槍洋炮大舉入侵、朝廷無能禦敵乏術的情況下,手無寸鐵的人們只能寄希望於拳腳或其他身體器官。
信奉薩滿教的滿清軍隊歷來把辮子當作靈魂棲息之地,如戰死沙場且屍體無法運回家鄉,則必須把死者辮子剪下,標記姓名籍貫並帶回家鄉,以便日後招魂安葬。
隨著滿清入主中原時間的延續,薩滿教日益受到漢文化孝悌思想的影響,清軍士兵普遍把辮子視為父母所賜的神聖之物,即使身處戰場也不容遭到損壞。
在滿、漢兩種文化的互動影響作用下,清軍士兵在打仗時受到辮子的嚴重製約,幾乎到了“為了保住辮子甘願投降”的地步。
清軍士兵作戰中處理或保護辮子的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繫於腰間,外罩盔甲;二是盤於頭頂,外敷頭巾;三是盤於頸間,時而口銜。
冷兵器時期,清朝軍隊分為八旗兵和綠營兵兩種體制,裝備較好的八旗兵經常身披厚重的盔甲,綠營兵則身穿單衣布褂或輕便棉服。戰前,八旗兵先用布條將辮子捆紮固定於身後腰間,爾後披掛盔甲;綠營兵通常將辮子盤在頭頂或繫於身後,然後再戴帽穿衣。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火槍、鳥銃、火炮等熱兵器的戰場應用日漸普及,厚重盔甲和騎兵逐漸失去存在價值,對於辮子的處理日趨簡化,不再像過去那樣繁瑣,通常將辮子盤在頭頂,然後再外包頭巾加以固定。
戰場情況緊急時,士兵可以採取更加簡便的處理方式,將辮子纏在脖子上環繞幾圈即可投入戰鬥。為避免辮子在脖子上鬆開滑落,也有的士兵將辮子末梢銜在口中。
至於戊戌變法以後,隨著洋務運動和近代改良思想的引入,辮子的神聖意義逐漸喪失,成為一個可有可無的裝飾,小站練兵之後的清軍在作戰中對它不再採取任何處理,很隨意地垂在身後。
如有錯訛,敬請指正。
-
7 # 來杯歷史阿華田
這個問題提得很有意思。歷史上,契丹人留辮子,西夏人留辮子,但還沒有哪一個像滿清這樣對辮子如此的執著,到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地步。
清朝軍隊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跨越冷熱兩個兵器時代的軍隊。在冷兵器時代,清軍士兵喜歡把辮子圍在脖子上,這樣與對方拼殺時,免得晃悠礙事。
到了熱兵器時代,尤其是鴉片戰爭以後,清軍的辮子越來越成為近代化軍隊的累贅。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裝備了新式步槍和克虜伯大炮的大清陸軍依然是一支“辮子軍”,遭到西媒和日本記者的嘲笑。彼時,盛宣懷,郭嵩濤等人都曾奏請新式陸軍剪去辮髮,但遭到保守勢力的強烈反對,慈禧本人自然也是一百個不願意。
此時清軍的軍服,尤其是淮軍的一些精銳部隊,已經接近西式軍隊,士兵胸前已無“兵”“勇”等字眼,扎皮帶,配彈藥盒,腳登皮靴(日軍還打著綁腿,清軍中連女報務員都穿高腰皮靴)。但“金錢鼠尾辮”依然掛在腦後,成為日軍嘲弄的物件。
直到1901年,清末新政,編練新式陸軍,辮子才逐漸從清軍中消失。
-
8 # 冰哥聊史論古今
外中國人看中中國人的時候,都會諷刺中中國人留著一條長長的辮子。但是在清朝以前,中中國人可沒留這種難看的辮子。只不過由於一個意外,最終導致滿清入主中原,中國所有的人就不得不和滿清人一樣,留一個很難看的辮子了。
-
9 # 上來就是一個滑鏟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在很多人眼裡,清朝時期人的辮子是那種又粗又大後邊還甩了甩去的那種,其實那都是後期滿人早就入主中原的時候了。而前期打仗的時候,清朝的辮子並不是那樣的。
-
10 # 薩沙
不需要特殊處理。
滿清殺入關內的時候,頭髮並不是今天清宮劇那樣,拖著一條長長的大辮子。
最初滿清的八旗兵的發現,是金錢鼠尾。
也就是將四周頭髮全部剃去,僅留頭頂中心的頭髮,其形狀一如金錢,而中心部分的頭髮,則被結辮下垂,形如鼠尾。
金錢鼠尾髮型的辮子,比今天的小拇指還要細。
嚴格來說,金錢鼠尾幾乎就是光頭了。
同時由於辮子很細很小,也不可能遮擋視線,對於作戰根本沒有任何影響。
到了清中期的乾隆後期和嘉慶初期,才逐步流行蛇尾辮,也就是頭頂上留的那塊頭髮變大,辮子也變粗了。
直到清末,對付頭髮管的不嚴格了,很多老百姓懶得經常剃髮剪頭髮,才變成清宮劇裡面看到的那種粗辮子、只有前面額頭沒有頭髮。
至於士兵,也是留著這種大辮子,對作戰沒有影響。
其實,為什麼最初的滿清八旗要剃髮留小辮子,主要是他們有不少騎兵。
所以,中國古代的契丹、突厥、鮮卑等少數民族也留著這種頭髮,日本的武士也是類似。
所以,這個時期,留個大辮子就足夠了,對作戰沒有什麼影響。
所以,清代滿清征服關內的時候,他們的髮型是金錢鼠尾,對作戰沒有影響。
清末騎兵逐步沒用了,辮子也沒有什麼影響。
其實,留著辮子終究是不方便的。
民國初期剪辮子的時候,很多人一根鞭子就有1到2斤重。
回覆列表
滿清入關之前,都是在馬背上打的天下,他們的髮型是經歷過一個很大的轉變過程,包括服飾也是一樣。
特別是在前期,清朝人都是以“金錢鼠尾”的造型面對世人的,並不是大家現在看到的影視劇那樣,一個風度翩翩的阿哥梳著油光水滑的大辮子,然後還有一個紅粉佳人幫著打理。
在嘉慶帝之前,基本都是這個造型,所以打仗沒有任何影響,這種髮型是什麼樣子呢?周圍的頭髮都被剃得乾乾淨淨,只剩下中間留了一小戳頭髮,跟老鼠尾巴很接近,就這樣的髮型,有什麼不方便的呢?難道還有誰能上手抓住這條辮子不成?
發展到油光水滑的辮子時,基本已經進入了後期,而且能梳一頭這樣大辮子的人,都是養尊處優的王孫貴族,去打仗的兵士是沒有空去養這麼漂亮的辮子的。
如果國力強盛,政治清明,一條大辮子算什麼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