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熊孩他爸

    當代中國社會的一大危機便是“精神危機”,或曰“信仰危機”。傳統的中國社會以儒家學說作為主流意識形態,輔之以佛道思想。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的說法,這一點在文人蘇東坡的身上體現的十分明顯[1]。到了近代西學東漸,中國的主流價值受到西方的強烈衝擊,到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時期達到高潮,“馬克思主義”、“自由主義”、“虛無主義”、“無政府主義”等各種思想紛繁蕪雜,在神州大地激烈碰撞。最終,中國的政治道路的選擇同時也確立了現代的意識形態選擇——“馬克思主義”。毫無疑問,“馬克思主義”或者說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的理想,曾經激勵無數的志士仁人為國家的解放、民族的獨立奉獻自己畢生的心血甚至寶貴的生命。但經歷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和改革開放後商品經濟的衝擊後,在中中中國產生了一場空前嚴重的精神危機:舊有的、傳統的價值長期被批判、抑制,主流的價值由於“文革”的社會動盪受到懷疑、抵制,商品經濟的發展帶來了“自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潮的湧現。 一個當代中國大學生正常的價值觀受教育經歷是這樣的:接受過並不完善的國學教育和以應試為主要目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對於國學教育,主要以名言摘要,散文短篇的形式開展,比如《論語八則》、《勸學》、《逍遙遊》、《漁夫》。學生們往往只能“見其一斑”,而不能瞭解其系統的思想,已達到對國學的充分認識。而對於馬克思主義教育,又因為擔任著宣揚官方意識形態的政治任務,在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的文化氛圍裡,又遭到了學生的不自覺牴觸。 到了大學,隨處可見的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十分有可能引發一些大學生自發地進行真誠的哲學思考: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為什麼有的人努力學習樂此不疲,而有的人閒雲野鶴卻也心安理得?大家學習不同的專業,各種專業是否有高下之分?專業選擇是看個人興趣、天賦還是服從社會需求?這個時候,大學生十分需要思想上的幫助,而國學必然可以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那麼國學對大學生思想上的可能啟發與幫助和作用

    國學的思想流傳至今仍然有著勃勃生機的流派當屬儒家與道家(佛家非本土思想),代表人物分別是孔孟和老莊。一般而言,儒家比較強調倫理學,重視道德修養;道家則強調智慧的覺悟與解脫。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

    (一) 儒家以人為中心,強調人的社會性;道家不以人為中心,強調人的自然

    性。

    (二) 儒家以“天”為至高存在,凸顯歷史背景;道家以“道”為最高尋在,

    展現宇宙視野。 (三) 儒家期盼“天人合德”,從向善到擇善到至善;道家則希望“與道合一”。

    [2]也就是說,儒家的視野與道家相比顯得有侷限,儒家以人類中心主義為基礎,強調個體的道德實踐,鼓勵人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人生。然而,在當今西方價值體系佔主導的背景下,不能迴應“自由主義”、“虛無主義”的儒學,顯然有著自己的理論困境。看上去這是一個與大學生生活不著邊際的問題,其實不然。比如,有的同學就會想:為什麼有的同學整天無所事事,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以後拿著還算不錯的工資,享受人生,而我非得整天埋頭學習,為了實現所謂的“個人理想”和“社會價值”而努力奮鬥呢?到底是為了以後過得很好還是為了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呢?司馬遷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求名求利,是否還不如莊周一樣逍遙自在呢?如果我們所見的人生變化到最後,結束了沒有了,如果這個宇宙終將滅亡,那我何苦過這一生?努力不努力,留名不留名又有什麼區別呢?能否實現“共產主義”與我何干呢?實現了“共產主義”又怎麼樣呢?鼓勵民眾為推進社會進步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有所擔當;鼓勵民眾發揚“仁愛”精神,關心、幫助弱勢群體,促進社會和諧,同時實現個人人格道德的完善。

    國學在構建現代社會公民價值觀上的侷限性。

    我們知道,科學的精神動力來自於哲學,來自於對於世界本源的追問,是一種求真求實的態度。自從實驗科學蓬勃發展以來,科學逐漸脫離哲學,擔當起認知世界的重要角色。而華人今日對科學的期待仍多數停留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層次上,將科學只當成發展國家實力的工具,沒有將科學精神很好地融入到各自的生活中。在中國,有一個明顯的現象是,高中畢業生在進入大學選擇專業或在大學階段選擇第二專業時,非常熱衷於經濟類的專業,而對自然科學感興趣的卻很少(當然,這一現象在西方社會現在也很普遍)。很多本科生學習自然科學叫苦不迭。誠然,科學要求研究者有持續的毅力和興趣,而這最重要的興趣就是對未知世界的好奇,沒有這樣的一種覺悟,總是想著畢業後能找到什麼高薪工作,什麼時候能買房買車,學起這些不相干的勞什子自然痛苦。而這種覺悟儒學並不能帶給我們,儒學鼓勵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科學是一種高貴的探險活動,引領未來社會的發展,真正重大的發現在當下往往沒有應用。筆者的老師建議我們讀一些西方哲學的書,一來激發追問世界本源的興趣,二來可以從中學習到科學邏輯的思辨方法。愛因斯坦就曾受過極其濃厚的哲學薰陶,這與其日後創立相對論不無關係。

    就現代公民精神的培養而言,西方的思想也是不可或缺的,想要真正實現現代化,思想的現代化尤為重要。中國曾有過是否要“全盤西化”的爭論,筆者認為並無必要,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在今天仍然寶貴的東西等待我們去傳承和發揚,不可一概否定,但先進的思想意識必須引入,在中國落地生根。

  • 2 # 知子先生

    好問題,只是不應該說國學而是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作用是什麼?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徹底弄清楚兩件事。第一、這個現在稱著為"國學"的傳統文化真正的內涵和核心的價值是什麼?第二、這些傳統文化真正的內涵和核心的價值能不能幫助大學生解決現在面對的問題?

    現在的所謂"國學"是被降格理解傳播的儒學,真正儒家思想的核心並不是軟弱無能,手無縛雞之力,空談誤國,腐朽書生式的,"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唯唯諾諾,只顧自己修身養性、圓滑處事的那種市井成功學說,而是頂天立地、捨我其誰的大丈夫,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經世治國的大道之學。孔子,孟子在春秋戰國亂世之中周遊列國向各國國君遊說推行自己的學說,冒著生命危險極力推薦以求經世治國,天下太平,這是何等的勇氣與擔當。就算最後沒人採納也沒放棄,不得已便興辦私學不論出身學歷只論人品孜孜以求地傳播大道,終成先賢至聖為華夏留下儒學大統!

    儒學的最低要求是修身,"窮則獨善其身";最終的抱負是幫助天子平天下,謀求天下的萬世太平,"達則兼濟天下"。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要求學生必須是塊原玉而不是什麼朽木才有資格當他的學生:在家孝順父母,在外尊重長輩,對人有禮貌,充滿愛心,自覺遵循倫理規範,做到了這些,還有更多的精力和才智,那才可以接受更高的文化教育。對比現在的天之驕子掌握著這個國家最高學問的大學生朋友,這個要求低嗎?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夏說:"以賢能之人為榜樣,看到賢能之人就能肅然起敬並改進自己的不足之處。侍奉父母不遺餘力。輔佐君王,能全身心地把自己奉獻給國家。與朋友相交能言而有信。這樣的人雖然沒有接受過文化教育,在我看來,他是和學過的人一樣的"儒家的人倫教育看重的是品性,不看出身和學歷。而現在我們的大學生接受更多的是術方面的教育,學校更多的是傳術不傳道,學生修術不修德。而用現在流行的話說最終決定你能取得多大成功的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人品。

    儒家思想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我就不再一一列舉,大學生朋友們可以自行對比一下,哪方面有欠缺,哪些可以從我們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關鍵是學到我們民族文化中真正的精髓而不是閹割降格的糟粕!

    我們現在的大學生朋友絕大部分都是有抱負有擔當的,我們幸運地肩負著民族復興的偉大責任,而民族復興的關鍵之一就是文化復興!我們的民族是最優秀的,所以你們現在遇到的迷茫與困境,絕對能在我們先賢至聖所創造的燦爛的傳統文化中找到答案!而不必捨近求遠地沉迷於西方的文化主義思潮中誤入歧路,甚至無法自拔於西方糟粕中,如個人主義至上,變態的親情倫理觀,放縱自己性自由開放,同性戀,吸毒等等。也不要被眼前物慾橫流的社會現象矇蔽雙眼,自暴自棄,怨天尤人,而是加強學習,找準定位不懈努力,投入到這個正在發生偉大變革的大潮中奮力拼搏!所以我覺得現在問題不是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有什麼作用而是怎樣加強大學生學習我們自己民族優秀璀璨的核心的傳統文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黑影重重,是哪首歌的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