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暖爸萌媽育兒記

    或許真是那麼回事吧,因為我家孩子就是那樣子。

    我家大寶,一整天手舞足蹈活躍無比,可就是不會說話。她學說話一直都是比別的同齡小朋友更晚。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長牙特別早。

    我們老家有個說法,凡是長牙快的孩子,說話就慢。沒想到真的應驗了,也不知道這究竟是巧合還是真有科學依據?

    當然了,我們不急。我相信她總是能夠學會的,無非就是晚一點點而已。每個孩子都像一棵小樹苗,只不過有些長得快些,有些長得晚些,但終究它們都會開花結果的。念及此,心下便釋然了。

    可孩子依然是一如既往地調皮搗蛋,儘管嘴上不說話,但是手上卻絲毫都不閒著。有一次,她竟把一桶純淨水給翻倒了。小傢伙說不出話,只能找到大人“咿咿咿”詞不達意地求救。看來這情景,真讓人好氣又好笑。

    真到上幼兒園,她都還不會說話,哪怕是簡單的詞語。我甚至懷疑,這是不是自己太隨意所造成的?

    慢慢地,她終究還是學會了說話。可是,她依然是咬字不準。比如,她一直都不能發“l”音,總是把“六”說成“又”,把“綠”說成“欲”。說心裡話,這時候真有些急了。

    不過,等到上了一年級的時候,她已經完全矯正了。但仔細一觀察,發現這孩子在語言上真沒什麼天賦,不知道這是否跟幼時的語言發育有關。

  • 2 # 久隱517

    孩子的語言發育越來越被重視,因為過去常說“嘴跟著腿”“囟門閉合後寶寶就會說話”“貴人語話遲”等等,都只是安慰一歲還不會說話的寶寶。

    隨著時代發展,現在2歲的寶寶不怎麼說話的越來越多,到底是什麼情況?真的是語言發育遲緩嗎?

    語言發育遲緩不僅僅是不說話。

    寶寶語言發育大體可以對照這個表格:

    即便沒有嚴格按照上表的時間發育,也不一定是發育遲緩。寶寶的語言發育是從聽到說的過程,判斷寶寶語言是否發育遲緩,可以參照下圖。

    事實上,很多家長反映,我家寶寶什麼都明白,就是不說。

    關於寶寶說話晚,家長中存在這樣五個誤區:

    1.貴人語話遲,每個人的發育都不一樣。

    這個思路讓很多家長忽視了疾病造成的語言遲緩,比如心理原因或者聽力原因。孩子雖然發育時間不可能完全相同,但是總會是一個特有階段去發育特有的能力。如果超出正常值太久,就要考慮是疾病原因。

    2.男孩比女孩說話晚。

    男孩語言發育遲緩的比例確實高於女孩,但不代表男孩說話都會晚一些。有些家長會覺得隔壁老王家的孩子三歲也不太會說呢,自家跟他家孩子差不多,所以不急。這種對比毫無意義。

    3.跟著電視學說話,可以更早地開口。

    說話晚怕就是電視禍害的。孩子看電視多是看動畫片,動畫片說話的嘴型跟人是不一樣的,孩子看著嘴型反而受到誤導。

    4.孩子不說話是智商缺陷。

    不一定,語言發育遲緩只代表特定階段,排出疾病原因,很多孩子是可以後來居上的。只是相比來說,說話早的孩子,邏輯思維和理解能力發育更快一些。

    5.不需要刻意教寶寶說話,到時候就會了。

    目前國情隔輩育兒,父母去工作,姥姥或者奶奶有做不完的家務,爺爺和姥爺就是沙發電視手機報紙,孩子每天都沒有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大家都沒空教孩子說話。試問如果是成年人放在一個小語種的國家,這個狀態多久能學會交流?

    想教孩子說話,切勿觸碰這三大禁忌

    1.不要萬事包辦

    很多家長以看懂孩子需求為榮,寶寶想喝水,讓孩子指出來都算是傻媽,應該孩子眼神一過去,水就到嘴上了。這樣寶寶也就不需要語言表達,給你眼神自己悟吧。

    2.不要跟孩子賣萌

    童鞋,腦斧,兔幾,大飛狼,灰機等等孩子自己發明的詞語,被家長無限重複,孩子不清楚正確的發音,又覺得自己在被嘲笑,從此不想說話了。

    3.不要用重疊詞

    腳丫丫,小褲褲,吃飯飯,睡覺覺,這些詞到底是逗誰呢?孩子如果只能說一個字,那可以是“腳”“褲”“吃”“睡”,慢慢加成兩個字就夠了,重疊詞等於讓孩子不斷學新東西又不斷捨棄不用,走太多彎路。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識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故事閱讀配有動畫,比枯燥的識字紙牌更有吸引力,並且不用擔心孩子會誤吞卡牌造成危險。聽音選字,發音清晰標準,並且最重要的目前所有課程都一次收費就能終生享受,我家孩子一直在學,不會像之前其他應用一樣因後續收費導致學習中斷,讓孩子系統的學習我覺的是很重要的。

  • 3 # 小太陽兒童健康

    大家好!我是西安市中心醫院兒保科樑豔醫生。

    在門診有很多孩子到年齡卻因為不能開口說話前來就診,老輩人常說“貴人語遲”沒有必要過分關心。其實說話的早與晚,的確存在著個體差異,也受一定的遺傳因素影響,但更重要的是後天環境的影響。小兒的語言學習有一個基本過程,如1週歲以內孩子的發音一般是無意識或僅有簡單的單音,1-3歲後就能比較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意願和要求了。如果2-3歲時孩子的發音仍不清楚,甚至別人聽不懂,那家長就需要關注了。

    父母首先要明白,說話晚和語言並不等同。語言的發育包含語言的理解和運用兩個方面,而說話是通過各個調音器官正確的字詞,只是聲音的產生。說話晚並不意味著語言發育遲緩,但是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一般會出現說話晚的情況。

    語言發育遲緩,是各種原因引起的兒童口頭表達能力或語言理解能力明顯落後於同齡兒童的正常法語水平。造成孩子語言發育遲緩的原因有很多,原因分為以下幾類:

    ●聽力障礙,聽不清或聽不見別人講話

    ●構音器官疾病,由於器官上的問題直接引起的語言發育落後

    ●智力落後

    ●缺乏語言環境,帶養人跟他(她)交流少;家庭成員之間交流少,生活在語言缺乏的環境中,也會影響語言發育

    ●家長包辦太過。有些家長總在寶寶沒有完全表達出意願時,就滿足了他的需求,這就讓孩子失去了很多主動表達的動機,久而久之,也會影響寶寶語言發育

    ●也可能無以上明確原因的情況下出現語言發育明顯延遲。

    通過觀察我們發現,當寶寶具有以下表現時,父母們應提高警惕,必要時及時就診:

    1、小孩說話較其他孩子晚,發展慢或說不清楚;不能咀嚼;

    2、 2歲後完全不能說話或表達困難,聽不懂別人說話,不能恰當的使用詞彙;

    3、3歲後發音不清晰,說話不流暢。

    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對孩子早期的語言發育至關重要。那麼,父母在每天的生活中可以做哪些事情,來幫助孩子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呢?

    對於嬰幼兒,我們可以通過言語刺激來幫助寶寶。如一起聽歌唱歌,歌曲是孩子們接受和掌握語言的最佳形式,唱的過程中,你可以配合上相應的手勢,幫助孩子理解歌詞的意思;

    通過與寶寶對話的方式,日常生活中發生的每一件事情,通過清晰準確、生動形象的表達告訴給孩子,調動起所有的感官來幫助孩子增加體驗,從而發展模仿技能;

    2-3歲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平時多觀察孩子的興趣點和玩耍方法,傾聽孩子想說什麼,瞭解孩子的心情和發育水平。有針對性的根據孩子的喜好給孩子提供更多的知識。

    對於孩子吐字不清晰的情況,不要模仿、更不要嘲笑,用正確的發音重複一遍他的話就可以了

    父母放下手機,多跟孩子互動。孩子更需要的是一種互動表達,應增加跟孩子的交流。

    多帶孩子出去玩。拓寬孩子的知識面,進而激發孩子的求知慾。

    給寶寶用語言表達需求的機會,正確引導寶寶用語言表達需求。

    如若家長髮現孩子語言發育遲緩,應及時到相關科室就診,排除相關疾病。對於先天性發育異常或者由於神經病變導致言語肌肉的麻痺或運動不協調所致的言語障礙,應及時去正規的醫院進行規範的治療。

    最後希望每位寶寶都能健康成長!如您看文章比較麻煩,不方便,可以開啟我的視訊聽我講。

  • 4 # 糖果辣媽育兒記

    2、心理原因;有些是父母強迫孩子說話,孩子產生牴觸心理或是恐懼心理不願意說話。在孩子充滿好奇心想學說話的時候,發音不準的時候,如果被家長當成笑料的話,也會不經意間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這個時候孩子也是不願意開口說話。

    3、家庭原因;大多數孩子不肯說話是由家庭環境造成的。現在生活壓力大,很多父母都是抱著手機不願意跟孩子交流互動,父母少言寡語孩子也不願意多說話。而且父母會把孩子不會說話掛在嘴邊,久而久之孩子聽習慣了,就更不願意多開口了。

    1.父母要增加跟孩子的交流互動,引誘孩子多說話。孩子開口說話要多鼓勵,哪怕是發音不標準,只要孩子開口說話,就給出一些獎勵,例如:抱抱、親親、鼓鼓掌。

    2.父母要有意識的對孩子多說話,多模仿。比如,孩子需要某件東西的時候,要引誘孩子說出這件東西的名稱。

  • 5 # 兒科醫生陳青

    你好,什麼是語言發育遲緩?

    語言發育遲緩是指又各種原因引起的兒童口頭表達能力或語言理解能力明顯落後於同齡兒童的正常發育水平。比如:智力低下、聽力障礙、構音器官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語言環境不良等因素是兒童語言發育遲緩的常見原因。

    1、精神發育遲滯:這些孩子除語言表達能力發育落後外,認知理解能力也明顯落後於同齡兒。對常見的動名詞及事物的理解能力差,不認識自然也說不出來。

    2、孤獨症:孤獨症的孩子多數存在說話晚的情況,也有孩子雖然已經開口說話,但所說的語言很難形成有效的溝通,可能是自言自語,可能是鸚鵡學舌,你說一句他學一句,而不是回答你的·問題,但同時對這些孩子有社會交往的問題和行為問題。

    3、構音器官運動協調性差:這類孩子理解能力尚可,但構音器官運動協調性差,不能很好的整合與協調自己的構音器官,以至於很多孩子表現的是想說說不出來,或者說了但語言發音不清。

    4、聽力障礙:語言是在一定生理髮育水平的基礎上通過模仿習得的,如果聽力異常,那麼就失去了模仿的可能,所以聽力有異常的孩子是很學會說話的,這些孩子不止表現為說話晚,可能對其他聲音的反應也存在異常。

    5、特發性語言障礙:原因不明,大致可以分為表達性語言障礙和感受性語言障礙二種。

    前者理解語言但不能表達,後者對語言的理解和表達均受限制。當兒童開始學語時,語言缺陷即顯示出來,小兒可發出一些音節,但不能組成詞,記不住普通的詞,詞彙十分貧乏,不能用完整的句子去描述他所需要的東西,因此語句十分生澀難懂。兒童對語言的學習速度很慢,常比正常兒童慢2-3倍,如1歲多尚不能叫爸爸、媽媽,4歲尚不能說完整的句子等。

    但是,語言發育有個體差異,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發育速度,只要一切健康,說話早晚只是時間問題。這和寶寶聰明與否無必然聯絡,說話早的有可能成為科學家,說話晚的·也可能大器晚成,家長不要太心急,只要正確引導就可以了。

    溫馨小貼士:平日家長做到以下幾點可能對孩子的說話有幫助喲:1、要注意多豐富孩子的語言環境,要多說;2、在孩子剛開始要形成語言的時候對孩子的發音及時的強化和鼓勵;3製造說話的機會,減少代勞,給孩子製造表達需求的機會;4、注意減少電子產品代養的現象。5、鼓勵寶寶與年齡大的孩子玩,對促進寶寶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 6 # 兒童康復指導金老師

    孩子說話晚並不能準確的判定是語言發育遲緩問題。家長們可以對照寶寶語言發育大體資料做參考:

      1個月:能發出細小的喉音

      2個月:能發出咕咕聲,能發單母音如a、o、e交流發音。

      3個月:能發出兩個音節的音。

      4個月:興奮起來呼吸加深,屏氣,大聲笑。

      5個月:發咕嚕聲,主動和玩具說話,頭轉向聲音處,可發出尖叫聲。

      6個月:叫名字會轉過頭來,會叫喊。

      7個月:發ah-ah-ah、oh-oh-oh,對熟悉的人發音

      8個月:發da-da或相當於它的音,對“不”的音調或者聲音有反應。

      9個月:是試模仿聽到的音,發媽媽的音,但是無所指。

      10個月:問他:媽媽在哪?爸爸在哪?,會轉頭找,會有意識的叫爸爸,說再見時揮手。

      11個月:開始出現難懂的話,有意識的叫媽媽。

      12個月:能說四個字,能找到成人所說的東西。

      18-24個月:會用片語描述事情和環境,有了最初的語句形式。

      24-36個月:早期造句階段。孩子說話不侷限此情此景,還能流利的描述非眼前發生的事。

      3歲左右,熟練掌握短句表達。

      3-5歲:這裡的孩子應該可以使用簡單句,和較為複雜的句子,掌握大部分語法結構。

      5歲以上:專家認為5歲是語言發展的分水嶺,從5歲到12歲,句子的複雜化大幅提升,基本接近成人語言能力。

    金優營養中心老師指出,每個孩子的發育時間略有不同,但若超過常規發育時間過長,應及時帶孩子去醫院做檢查,配合有效的康復訓練,幫助孩子儘快擺脫語遲困擾。

  • 7 # Matt老師家庭教育

    孩子說話晚,這個“晚”是多大,可能每個人心裡想的不太一樣。

    正常來講,寶寶在一歲之前只能發出一些簡單的音調,這個時期是寶寶咿呀學語的時期,或許偶爾還能聽到從寶寶嘴裡蹦出一個字。

    從一歲開始到兩歲,這個時期就是寶寶語言能力迅速發展的時期,寶寶已經能夠可以逐漸來模仿“爸爸”、“媽媽”這些詞語。

    兩歲到三歲這個時期,寶寶的詞彙量開始大量增加,基本上可以能夠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思,並且還能說一些相對複雜的句子。

    但因為不同寶寶的發育不同,所以說話也會有早有晚,早的可能一歲多就能溝通聊天了,晚的可能三歲了還只會叫“爸爸”,但如果寶寶在其它方面都發育正常,那麼也不要過於擔心說話的晚一些。

    另外,男寶寶和女寶寶說話早晚的時間也是不太相同的。有的寶寶說話早有的寶寶說話晚,男寶寶可能比女寶寶說話也會晚一些,這些都是正常的。

    對於寶寶說話我個人覺得做為家長來講還是承擔了主要作用,並不是家長每天逗逗寶寶就可以了,應該需要注意三點。

    第一就是那要給寶寶一個營造一個說話的氛圍。對大人來講,應該多和寶寶進行交流,平時多跟他說話,多跟他溝通,這對寶Bora講能夠促進學說話。

    第二就是多去教寶寶說話。有些大人雖然跟寶寶經常說話,但是呢沒有去教他說話,除了說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這些稱謂詞,也可以多教他一些其他的,比如說小貓,小狗,以及生活上的一些洗手、吃飯這樣的詞,刻意的去教一些詞語,這對寶寶後期說話也是有促進的。

    第三就是發音問題。現在很多寶寶都是由老人去看護,比如說爺爺奶奶或者是姥姥姥爺,老人那可能說話很有可能有一些口音,但是儘量教寶寶的時候用普通話,少用方言。

    最後我想告訴大家,我家寶寶是男孩兒,在他24個月的時候,也就是兩歲的時候,他會說一些簡單的詞彙,比如說爸爸媽媽,爺爺奶奶。

    但是當他到兩歲半左右的時候,就可以能夠說很多的詞語,並且有些時候可以能夠說整句的話。那個時候還是偶爾,但是在他兩歲將近兩歲八個月的時候,就可以正常的和大人進行溝通了。

    所以想告訴所有的爸爸媽媽們,寶寶什麼時候說話其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寶寶的表達能力,所以只要平時經常和寶寶進行交流,經常溝通,給他營造一個氛圍,那麼你的寶寶將來也會有一個很好的表達能力。

  • 8 # 兒科醫生王玲

    你好!目前,孩子的語言發育越來越被廣大家長們重視,因為過去常說“嘴跟著腿”“囟門閉合後寶寶就會說話”“貴人語話遲”等等,都只是安慰一歲還不會說話的寶寶。隨著時代發展,現在2歲多的寶寶不怎麼說話的越來越多,到底是什麼情況?真的是語言發育遲緩嗎?

    即便沒有嚴格按照上表的時間發育,孩子也不一定是發育遲緩。寶寶的語言發育是從聽到說的過程,判斷寶寶語言是否發育遲緩,可以參照下圖。

    事實上,很多家長反映,我家寶寶什麼都明白,就是不說。

    關於寶寶說話晚,可能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生理原因、家庭原因、心理原因等。

    影響孩子說話晚的原因

    1、生理原因:從生理上講,如果孩子的聽力本身有問題或發音器官不正常,會導致無法正常發音。而智慧上有所欠缺的孩子也可能不會說話。

    2、家庭原因:大多數孩子不肯說話是由家庭環境造成的。有些父母經常把孩子不會說的話掛在嘴邊,久而久之,孩子習慣了聽,就不願開口了;

    3、心理原因:也有極少數家長,強迫孩子說話或把孩子發音不準當笑料,不經意間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於是變得不肯開口。另外,父母少言寡語,或對孩子有求必應,以及監護人變化太快等都可能導致孩子不說話。

    想教孩子說話,切勿觸碰這三大禁忌1.不要跟孩子賣萌童鞋,腦斧,兔幾,大飛狼,灰機等等孩子自己發明的詞語,被家長無限重複,孩子不清楚正確的發音,又覺得自己在被嘲笑,從此不想說話了。2.不要萬事包辦很多家長以看懂孩子需求為榮,寶寶想喝水,讓孩子指出來都算是傻媽,應該孩子眼神一過去,水就到嘴上了。這樣寶寶也就不需要語言表達,給你眼神自己悟吧。3.不要用重疊詞腳丫丫,小褲褲,吃飯飯,睡覺覺,這些詞到底是逗誰呢?孩子如果只能說一個字,那可以是“腳”“褲”“吃”“睡”,慢慢加成兩個字就夠了,重疊詞等於讓孩子不斷學新東西又不斷捨棄不用,走太多彎路。溫馨提示:

    寶寶們在語言發育問題上,差異程度是比較大的。家長首先要尊重孩子們的差異性,不要盲目與他人比較。 給寶寶提供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對孩子掌握更豐富的詞彙、更流暢的表達,甚至樹立自信心,都是非常必要的;當然,如果寶寶存在異常情況,也需要及時向醫生尋求幫助。

  • 9 # 櫻桃媽媽育兒經

    之前聽一些焦慮的家長說過:

    孩子1歲多了,只會叫爸爸、媽媽,別人家孩子會說好多詞了,是語言發育遲緩嗎?

    孩子2歲了,還不能說整句話,別人家的孩子都會背唐詩了,是語言發育遲緩嗎?

    ......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往往家長在孩子發育的過程中,只顧著跟別的孩子比,忽略了自己孩子的發育特點,以及孩子的生活環境。

    首先,

    每個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發育速度不一樣。

    我們見過1歲半就能說整句話,可以基本上和家長交流的,也見過2歲半才開始說簡單句子的寶寶。

    不能通過孩子說話早晚就判斷孩子是否聰明、是否有天分,是否發育遲緩。

    很多孩子語言發育好,但大運動落後;

    有的孩子雖然說話晚,但大運動能力超強,活潑好動;

    家長不要過於著急,一定要堅持跟孩子講、說、反覆的教孩子,不能因為孩子不及時迴應,就放棄教孩子說話。

    這個階段,孩子的語言都在積累期,詞彙量都是通過日常家長監護人的反覆說,他反覆聽積累的,但這時候孩子的語言輸出系統尚未完善,所以,他們說不出來。

    但請相信,他們都記下來了,只要到了時間,就會爆發,也就是所說的語言爆發期!

    其次,

    很重要的一點:我想請問家長,是否堅持跟孩子說話?

    責怪孩子說話晚,請問家長們做足了引導工作了嗎?

    經常看有些家長,帶孩子出去玩還會玩手機,高效陪伴你真的做到了嗎?

    或者有的老人帶孩子,找個陰涼,只要孩子在眼前看到的範圍內,老人自己聊自己的,真的沒有足夠耐心的跟孩子講話...

    也就是說:孩子的語言環境,真的夠良好嗎?

    這才是家長們最該反思的,引導孩子,我們真的做到了嗎?

    其實,從寶寶出生以後,家長就該重視語言引導。

    每次給寶寶餵奶、洗澡、撫觸、換紙尿褲...只要寶寶醒著的時候,就跟寶寶互動。

    比如:

    1.寶寶媽媽給你洗澡澡,來,洗洗左手、洗洗右手...

    2.再大一點,家裡的電視機、電冰箱、床、沙發,一點點的告訴寶寶,這是什麼,那是什麼...

    即使,他根本沒回應,但你不能說他沒聽懂。

    3.多看繪本多給孩子講故事

    家長聲調要高,表情誇張,便於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只要一遍一遍的教、強調、和孩子互動,他們都會把這些聲音記到小腦袋裡,只等可以迴應的時候,一起反饋,爆發出來的。

    從小就是這樣跟我家孩子說話的,7個月喊爸爸,8個月喊媽媽,1歲左右就能會很多單個詞語,指物說話,1歲半已經可以在大人引導前2個詞語,背誦好幾首簡單的唐詩,2歲會很多兒歌。

    這些都不是誇張,孩子真的會了。

    所以,你付出多少,孩子就會回報多少。

    那麼,什麼情況下,孩子說話晚有問題呢?

    如果過了2歲半到3歲,孩子還無法說整句,並且伴有口齒不清,孩子說話別人聽不懂,孩子會發脾氣,家長就該注意了。

    建議儘早去醫院,找這方面的醫生針對孩子的心理髮育、口腔結構、表達能力進行評估,早點發現早點治療。

  • 10 # 可茗媽媽

    每個孩子的語言發育初期是有很大差異的,有的孩子一歲多就“金句”頻出,而有的孩子兩三歲,還不怎麼會說話,或者只會說簡單的兩個字,如“爸爸”、“媽媽”、“吃飯”等等。

    那孩子說話晚就一是是語言發育遲緩嗎?

    不一定。

    1.孩子能理解大人說話的內容,只是不會說出來

    比如你跟孩子說:“寶寶,幫媽媽把鞋子拿過來好嗎?”如果孩子咚咚咚就跑過去把鞋子拿到你跟前,說明孩子能理解你說話的意思,只是他不能用語言表達出來而已,如果是這種情況,大人就不要過於擔心了,既然孩子能理解你說話的內容,說明他的智力發育是沒有問題的。

    2.除了說話起晚之外,其他一切正常,

    如果你家孩子一切表現與其他孩子無異,只是不怎麼會說話,但還是不太放心,可以去醫院做下檢查,讓醫生來給你權威性的判斷。

    3.孩子說話晚,可能跟大人的教育方式也有關。

    很多家長見孩子不怎麼開口說話,以為孩子理解不了大人說話的內容,就一直跟孩子說語法過於簡單,口語化的“寶寶語”,比如寶寶不小心被燙到了,不要跟他說:“寶寶,疼疼,媽媽吹吹”。正確的做法是:“寶寶手被燙到了,有點痛,媽媽給你吹一吹,好不好?”如果孩子能正確迴應你,說明孩子已經能理解複雜的句子,就可以跟他說語法複雜的話。

    4.抓住孩子的關注點說話,

    大人為了教孩子說話,經常像和尚唸經般在孩子面前碎碎念,然後讓孩子重複自己說過的話,這種方式效果不大,我們應該抓住孩子的關注教說話,比如孩子在玩玩具時,你可以跟他說:“寶寶,你在玩玩具啊。”寶寶在吃飯時你可以跟他說:“寶寶,你在吃飯啊。”

    還有說話的內容應該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如“寶寶,週末要去哪裡玩?寶寶,你感覺幸福嗎?”這些問題就不要問孩子了,他理解不了這麼抽象的問題,這些問題即使是問成人,也未必能回答得出來,何況是小孩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寶從出生到現在一直不喜歡吃水果,給她喂嘴裡都吐出來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