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397553482894

    興兵伐吳是一場蓄謀已久的軍事行動,只不過是藉著替關羽報仇的名義。

    早在公元207年,尚在南陽隱居的諸葛亮就對劉備指出了荊州的戰略意義:“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諸葛亮隨後更是為他作出了戰略規劃:佔荊州以積蓄國力,再圖益州之險峻,待局勢有變時,從益州出兵秦川,再令一勇將從荊州出兵取宛城洛陽,兩路夾擊逼擊曹魏。

    公元221年四月劉備在成都稱帝,三個月後興兵伐吳,此時距離關羽被害已經超過一年的時間。

    因此可以說,興兵伐吳,非為報仇,而是意在荊州。

    自關羽被害後,魏蜀吳三方的力量發生了一些變化,綜合對比發現,此時的局勢對劉備是最有利的,伐吳是奪回荊州的最佳時機。

    雖然吳國斬殺了關羽奪回了荊州,但自身也蒙受了很大損失:東吳原本就不盛產武將,此時黃蓋、程普、淩統都已先後病死,荊州的三任都督周瑜、魯肅、呂蒙也已離世,唯有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陸遜,還是在荊州之戰前被孫權發掘出來的。

    魏國方面,梟雄曹操已死。曹丕之才不及其父,而且登基後立足未穩,加上此前赤壁之戰的陰影,曹丕未必敢輕易開戰。

    反觀劉備這邊,除了關羽已死,他麾下尚有張飛、黃忠、趙雲、馬超、魏延等武將,加上智囊諸葛亮的輔助,基本上延續了巔峰時期的陣容。

    而且現實的壓力,已經逼迫劉備不得不動手。

    劉備麾下的武將雖然實力耀眼,但有一處硬傷,即年齡偏大。

    此時的劉備年過六旬,張飛年過五旬,黃忠出場時即是老將。

    此時的趙雲也並非青壯,他的年紀比劉備還要大,剩下兩人中,馬超要鎮守西涼,魏延鎮守漢中。

    真實的歷史中,至始至終,諸葛亮都沒有對興兵伐吳這件事提出過反對意見。

    以他的才智,自然可以預見:此時討伐東吳合乎情理,局勢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那麼接下來,劉備面對的,只有兩條路:要麼北伐曹魏,要麼隱忍以圖後計。

    第一條:如果不進攻東吳,孫權自然不會主動歸還荊州,那麼北伐唯有從蜀道進軍,可面對兵多將廣的曹魏,劉備心中並無勝算,而且此時吳蜀聯盟已經破裂,難免東吳不會在蜀軍北伐時再度背後捅刀。

    第二條:隱忍待發。此時三國君主,曹丕和孫權都年富力強,唯有劉備年老體衰,留給他的時間已然不多,而且荊州一失,對士氣和民心影響頗為嚴重。若出兵征討,或勝或敗總歸有五成的勝算,如果隱忍不發,非但荊州不能奪回,連一成的勝算都沒有了。

  • 2 # 情感無憂雜貨店

    劉備伐吳,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為了給關羽報仇,揮兵攻打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稱臣,避免兩線作戰,一面任命陸遜為總指揮率軍應戰。陸遜與劉備相持七八個月後,最終於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蘭花葉大範圍變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