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凡人看世事

    題主提的問題不太專業!工業和設計軟體,縱觀全世界,也是專業的軟體公司在開發,而不是這類大型網際網路公司在開發

  • 2 # 麥田朗誦

    因為騰訊和阿里都是涉及的商業娛樂領域,而工業設計需要進入各個大型企業,滲入企業的各個技術工藝部門才能開發。

    這是一個宏大的工程,需要人員開發,短期沒有利潤更沒有人願意做的行業。

    但是我的感受是國內需要有人去做。很多企業的裝置基本上都是國外的裝置,而且控制軟體也是國外的,這就更不容易參與。國外的裝置和軟體過個幾年都會升級,導致國內的企業需要不斷花資金去更新裝置和軟體,這些錢都是給國外的公司的,而且最近國外的有一個公司受到駭客的攻擊,導致控制崩潰。

    前一段時間,我們有企業得到訊息據說網路攻擊,大陸很多部門的處理方式居然是關機,這好笑嗎?這是真實的。

    所以大陸的科技公司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並不一定有企業願意做受累不賺錢的買賣,我們真正的企業家應該看到我們大陸的很多技術現狀,當你們有能力的時候,應該做一個流芳百世的企業和有家國情懷的企業家。

    讓我們的國家在各個行業都能真的站起來,不依賴任何人,不懼怕別人的斷檔和攻擊。讓中國不再延續受人欺辱的時代。我們要靠華人自己走入盛世。

  • 3 # 小說宅

    剛剛做產品經理的時候,意氣風發。

    感覺只要投入足夠的資源和人力還有時間,什麼樣的產品做不出來。

    有一種只要能畫出原形設計圖就能等碼農編碼實現的錯覺。

    直到自己創業做了企業網盤這款產品。

    看上去很簡單吧,只要把檔案存起來,然後可以分許可權呼叫,支援各種使用場景.....

    參考幾個成熟產品,分分鐘就能畫出DEMO,而且看別人產品總有很多傻逼功能設計,改進空間極大,感覺有大量最佳化空間,只要實現,我們的產品一定很棒。

    產品真正推出市場才明白,管理10萬個檔案和管理10億個檔案間的鴻溝,看似簡單的同步後面複雜的邏輯問題和出錯處理,各種環節的效率問題,解析檔案遇到的各種技術壁壘,動不動就要掀翻重來的底層問題......而這些問題,很多是你不去做不去深入就不知道你不知道的問題。

    從DEMO到算是個產品的路,我們走了5年....

    然後,作為一個優秀的產品還需要有商業價值,要深入行業,開始進入行業時,你會發現很多在軟體行業自以為是的用法和功能,在行業中完全不適用,從流程到具體需求都要變化,關鍵你還需要有耐心的行業夥伴陪你最佳化產品,調整引數,流程,實現方案以適配行業需求(行業裡實際幹活的人很忙的,誰有耐心一直搭理你,而真正的需求都在他們手上)....

    從產品到一個商品的路,我們又走了5年.....

    最終用了十年,燒了投資人N多錢,燒了團隊N多成員的青春,才做出了巴別鳥企業網盤這款產品。而企業網盤在工業軟體中,連入門級產品都算不上。因為還具有一定的通用性,難度位元定行業的通用軟體低得多。

    而行業軟體都是跑在生產環境裡的,很多時候出問題意味著損失金錢或者生命,所以對軟體的穩定性及高可用的要求不是網際網路產品可以比的,而軟體產品的穩定性健壯度又需要使用者大量使用解決了各種不知道不知道的邊界問題和效率問題才能慢慢積累起來,而剛推出不成熟的產品又沒有使用者願意用(是的,關鍵軟體免費也沒人願意用)這個矛盾對於剛推出的產品來說是個很難解決的問題(換個角度,這倒是歐美的卡脖子的正面意義)。就是成熟的產品,在生產環境中做一次功能更新都需要慎之又慎,因為新的功能往往意味著新的不穩定因子。

    一直記得一個醫院的客戶跟我說的一句話,別的系統崩了,損失的大概就是金錢,而醫院裡的系統崩了,損失的就有可能是生命了。

    這個角度上,沒有一個深入行業的成熟的專業軟體是簡單的。

    做工業軟體是一個要長期投入看不到短期收益的征途,而且是一個不僅僅是軟體的系統工程(是一群互相聯絡的軟體、介面、各種庫、各種元件、標準、引數集、演算法.....)。並且中國在很多底層技術積累上(圖形影象技術、演算法、智慧財產權)還有極大差距和不足,在行業經驗、第三方支援、引數設定、資料模擬....上更是接近空白。

    更可怕的是我們要追趕的是人家已經發展了幾十年的成熟商業產品,看上去是一款軟體,其實後面是一整個工業體系和累積的經驗。難度是相當巨大的。(不誇張的說,這些工業軟體全部中中國產化,難度可能比造航母難)

    並且如果產品出來前國際形勢變化了,就很可能血本無歸了。

    騰訊、阿里這樣的商業公司,一無行業經驗,二無長期投入的耐心,三技術方向也不同(相當於沒有技術積累)是沒辦法去做工業軟體的(他們在雲計算領域已經很成功了),就像你不能叫航空公司去造大飛機一樣。這類軟體還是需要國家出於戰略考慮委託高校或行業內企業去推進(類似核高基),並且商業上的成功率並不高,但可能能解決卡脖子問題。

    不過我也一直在想,在全球分工的今天,一個國家要把所有技術都集中並高速發展的可能性有多大,被卡脖子很難受,但有沒有可能先集中力量把某項技術提高到卡別人脖子的程度以避免別人卡脖子,而不是全面去避免卡脖子。如果要集中力量單點突破,工業軟體並不是個好方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國歷史上最旺夫的一位女人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