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ss嘻嘻

    提到口罩,就必須提到一位傑出的現代醫學開拓者——伍連德博士。


    伍連德是南洋華僑,是華人中第一位劍橋大學醫學博士。1907年他應清廷之邀,在天津北洋陸軍醫學院擔任副監督。1910年冬,在如今無法想象的艱難環境中,他臨危受命,冒著被感染的危險,深入東北鼠疫疫區,在冰天雪地的哈爾濱採用了加強檢疫、隔離疫區、控制交通、殺滅病原等一系列嚴格的防疫措施,撲滅了已經造成了近6萬人死亡的鼠疫。

  • 2 # 小康傳遞正能量

    口罩是伍連德發明出來的。

    口罩最早的雛形出現於元朝宮廷,用來遮住口鼻,以免撥出的氣汙染食物。這一點在《馬克波羅遊記》中有記載。“在元朝宮殿裡,獻食的人,皆用絹布蒙口鼻,俾其氣息,不觸飲食之物。”這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隻口罩的雛形,400後,歐洲才有醫生用紗布蒙起口鼻為患者治療。

  • 3 # 魔法師梧州0k

    口罩是法國的化學家德羅齊爾發明,早期口罩多用於化學實驗室。

    13世紀初,口罩只出現於中國宮廷。侍者為防止自己的氣息傳到皇帝的食物上使用了一種蠶絲與黃金線織成的巾做成口罩19世紀末,口罩開始應用於醫護領域。德國病理學專家萊德奇開始建議醫護人員使用紗布罩具以防止細菌感染

    口罩對進入肺部的空氣有一定的過濾作用,在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時,在粉塵等汙染的環境中作業時,戴口罩具有非常好的作用。口罩可分為空氣過濾式口罩和供氣式口罩。平面口罩分為:棉布口罩、無紡布口罩、高分子材料口罩、活性炭粉濾芯口罩、活性炭纖維氈墊口罩。

  • 4 # 上天抓閻王

    答:為了防止飛沫傳染,伍連德專門設計了一種雙層紗布口罩,用於隔離病患,後來被稱作“伍氏口罩”。

    這種口罩製作簡單,每個只需國幣二分半,民眾紛紛戴上了口罩,死亡率也大大降低。

    在1911年4月召開的“萬國鼠疫研究會”上,這種方便、實用的口罩,受到各國專家的讚賞:“伍連德發明之面具,式樣簡單,製造費輕,但服之效力,亦頗佳善。”

  • 5 # 使用者5383186687326

    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是中國。

    古時候,宮廷裡的人為了防止粉塵和口氣汙染而開始用絲巾遮蓋口鼻。用手或袖捂鼻子是很不衛生的,也不方便做其他事情,後來有人就用一塊絹布來蒙口鼻。馬可·波羅在他的《馬可·波羅遊記》一書中,記述他生活在中國十七年的見聞。其中有一條:“在元朝宮殿裡,獻食的人,皆用絹布蒙口鼻,俾其氣息,不觸飲食之物。”這樣蒙口鼻的絹布,也就是原始的口罩。

    13世紀初,口罩只出現於中國宮廷。侍者為防止自己的氣息傳到皇帝的食物上使用了一種蠶絲與黃金線織成的巾做成口罩

    19世紀末,口罩開始應用於醫護領域。德國病理學專家萊德奇開始建議醫護人員使用紗布罩具以防止細菌感染

    20世紀初,口罩首次成為大眾生活的必備品。席捲全球的西班牙流感奪走了大約五千萬人的性命,普通人群被要求用口罩抵禦病毒。

    20世紀中後期,口罩的大規模使用次數明顯頻繁。載入史冊的歷次大流感中口罩在預防和阻斷病菌傳播方面數次扮演著重要角色。

    1897年3月,德華人美得奇介紹給大家一種用紗布包口鼻以防止細菌侵入的方法。以後,又有人做了一種六層紗布的口罩,縫在衣領上,使用時翻過來罩住口鼻就可以了。但是,這種口罩一直要用手按住,極不方便。後來又有人想出用帶子系在耳朵上的方法,這就成了今天人們經常使用的口罩。

    1910年,中國哈爾濱爆發東北鼠疫,時任北洋陸軍醫學院副監督伍連德醫生髮明瞭“伍氏口罩”。

    2003年,口罩的使用和普及達到新高潮,一場“非典”幾乎令口罩一度脫銷,各大藥店門前排著長長的隊伍,人們爭相搶購口罩。

    2009年,在繼2004年的“禽流感”之後,“甲型H1N1流感”讓口罩大軍再一次出現在全世界各大新聞媒體的鏡頭前。

    2013年PM2.5空氣危害概念的出現,引發公眾對空氣汙染問題的重視,使得口罩等防護用品在霧霾天氣期間甚為暢銷。

    2020年2月7日,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消毒供應中心,30餘名醫護人員和志願者利用醫用包裝無紡布、器械用吸水紙、N95熔噴過濾布等材料動手製作口罩。

    2021年1月1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釋出會,介紹2020年在出口的主要防疫物資中,中國口罩出口2242億隻,相當於為中國以外的全球每個人提供了近40只口罩。

    質量監管:

    2021年2月11日訊息。為保障人民群眾度過一個歡樂祥和、健康安全的新春佳節,春節前夕,市場監管總局、工業和資訊化部、國務院國資委和國家藥監局四部門聯合發文,對深入推進口罩質量監管進行了再部署、再加強,要求各地堅持監管和服務並重,強化生產源頭控制,注重流通領域監督檢查,對製售假冒偽劣口罩等違法行為露頭就打,切實維護消費者權益;加強口罩質量幫扶,發揮品牌引領作用,促進口罩質量提升。

    四部門要求各地高度重視,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採取有力措施,為人民群眾提供防疫用品安全保障,服務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分類:

    適合不同場景(2張)

    N系列:防護非油性懸浮顆粒無時限

    R系列:防護非油性懸浮顆粒及汗油性懸浮顆粒時限八小時

    P系列:防護非油性懸浮顆粒及汗油性懸浮顆粒無時限

    有些顆粒物的載體是有油性時,而這些物質附在靜電無紡布上會降低電性,使細小粉塵穿透,因此對於防含油氣溶膠的濾料要經過特殊的靜電處理,以達到防細小粉塵的目的。所以每系列又劃分出了3個水平:95%、99%、99.97%(即簡稱為95、99、100),所以共有9小類濾料。

  • 6 # yzf1979

    口罩是伍連德發明的。1910年的東北鼠疫,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例以科學防疫專家實踐與政府行為相結合、有效控制的大型瘟疫。他親手實施了中國醫學史上第一例病理解剖,成為世界上提出肺鼠疫概念第一人,設計 伍氏口罩,讓華人第一次用口罩預防傳染病,提倡分餐制。

    人物簡介

    伍連德,男,字星聯,祖籍廣東廣州府新寧縣,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劍橋大學醫學博士,中國衛生防疫、檢疫事業創始人,中國現代醫學、微生物學、流行病學、醫學教育和醫學史等領域先驅,中華醫學會首任會長,北京協和醫學院及北京協和醫院的主要籌辦者,193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候選人,華人世界首位諾貝爾獎候選人。

  • 7 # 柏華榮1387452

    口罩是伍連德發明出來的。

    口罩是一種衛生用品,一般指戴在口鼻部位用於過濾進入口鼻的空氣,以達到阻擋有害的氣體、氣味、飛沫、病毒等物質的作用,以紗布或紙等材料做成。口罩對進入肺部的空氣有一定的過濾作用,在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時,在粉塵等汙染的環境中作業時,戴口罩具有非常好的作用。口罩可分為空氣過濾式口罩和供氣式口罩。2021年1月1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釋出會,介紹2020年中國出口口罩2242億隻。2月11月,市場監管總局等四部門聯合部署,對深入推進口罩質量監管進行了再部署、再加強。

  • 8 # 愛拉微遊

    口罩的英文叫respirator,意思是人工呼吸器。它的歷史可追溯至1世紀。

    當時羅馬的著名作家老普林尼,在他的百科全書中說,用動物的膀胱皮來保護羅馬礦山工人,以使其免受氧化鉛紅塵的侵害。

    16世紀,義大利神奇全才達芬奇提出,用一片細布浸水之後,捂住口鼻,可以保護士兵免受有毒粉末的傷害。

    達芬奇

    經過這些先賢的啟蒙,1785年,終於有人發明了人工呼吸器,他就是法國的化學家德羅齊爾。他本是一生獻身“載人自由氣球”的發明者,但在研究氣體的過程中發明了呼吸器。

    如今,他念茲在茲的載人氫氣球已成為歷史,但無心插柳的呼吸器卻一直流傳下來,更新迭代,成為人類不可須臾或缺的健康保護用品。

    不過,那時的呼吸器外觀與現在有天壤之別。1799年普魯士的一個採礦工程師介紹,他們用的呼吸器是一種整個套在頭上的袋子,袋子下端圍繞緊密貼合脖子。

    使用時,穿著者會佩戴上一個空氣壓縮罐,向呼吸者提供空氣,同時有閥門可以撥出用過的空氣。

    到了1848年,呼吸器才有了現在口罩的雛形,這個里程碑式的改造者,就是美華人哈斯萊特。

    哈斯萊特和他的口罩

    這兩個造型酷似

    它的工作原理是,用一個單向閥門做機關,控制呼吸氣流,呼入的空氣經由過濾器之後呼入人體口鼻,過濾器形式多樣,有溼羊毛,有木炭或石灰,也可以用棉纖維等,根據不同使用環境而定。

    這種直接罩到口鼻上的口罩,因其便捷和高效而獲得世人稱讚,他因此獲得了空氣清淨機專利。哈斯萊特式口罩經久不衰,直到1970年代美國還在生產使用。

    然而,輕便有輕便的好處,也有其缺點,那就是面對大量有毒氣體時,微薄的空氣過濾器不夠使。

    20多年後,歐洲化學家又發明了能過濾大量有毒氣體的防毒呼吸器,不過它太過笨重,前後如背了一個藥桶,只能在極端條件下使用。

    1909年的防毒口罩

    口罩發展到這個階段,你就會發現,其實他的本質作用就是用來過濾、防毒的,早期的口罩基本是防毒面具的職能。

    到了19世紀末,人們才將口罩用於醫療防護領域。1897年,德國病理學專家萊德奇建議醫護人員使用紗布罩具以防止細菌感染。

    後來人們用六層紗布縫在衣領上,用的時候一翻就罩住口鼻了。這就是現代醫用口罩的雛形。

    再後來,人們把口罩直接掛在耳朵上,不用一隻手一直按著紗布了,這就是今天口罩的樣子了。

  • 9 # 東北小蠻

    伍連德

    伍連德是南洋華僑,是華人中第一位劍橋大學醫學博士。伍連德發明了一款“伍氏口罩”,這款口罩是近代中國防疫戰的產物。它是在兩層紗布中間夾了一層脫脂棉,由於脫脂棉比較緻密,可以過濾帶有鼠疫桿菌的飛沫,起到了預防鼠疫傳播的效果。這種“伍氏口罩”在撲滅鼠疫的戰役中起到了保護防疫人員和百姓的作用,保證了撲滅鼠疫的成功。在1911年的“萬國鼠疫研究會”上,“伍氏口罩”被各國專家稱讚:“伍連德發明之面具,式樣簡單,製造費輕,但服之效力,亦頗佳善。”

  • 10 # 鴻鵠AB

    現代口罩之父——伍連德先生。

    求學之路與為國效力

    伍連德,字聯星,祖籍廣東新寧。1879年3月10日出生於馬來西亞的檳城。1896-1899年間留學於劍橋大學意曼紐學院,專門研究傳染病及細菌學學科。並於1899年考入聖瑪麗醫院,成為該院第一位華人實習生。

    之後,伍連德又分別至英國利物浦熱帶病學院、德國哈勒大學衛生學院和法國巴斯德研究所進行實踐與研究。在1903年獲得劍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並回到馬來西亞繼續研究熱帶病。

    1907年,這位馬來西亞華僑也和所有中國的愛國同胞們一樣,希望能夠憑藉禁菸活動來重新使得中華民族強大起來。他應邀至英國倫敦參加神學博士文英蘭主持的禁鴉片會議。

    同年,應清朝時任直隸總督袁世凱的聘請,出任天津陸軍醫學堂副校長一職。也就是從此開始,為中國的衛生健康事業貢獻出了一份極大的力量。

  • 11 # 杭嘉湖浙北人

    有一種說法,說口罩起源於中國,證據是馬可波羅的記載。

    馬可波羅遊記》中說道,在元朝的皇宮裡,那些端著食物為皇帝服務的人,都用絹布蒙著臉,防止說話時唾沫飛濺到食物上。顯然,這塊蒙著臉的絹布就是元朝的“口罩”。

    現代口罩的起源其實還是在歐洲,它的出現和醫學、細菌學的發展息息相關。1861年,法國科學家巴斯得透過實驗,證實了空氣中細菌的存在。巴斯德指出,細菌會使人感染疾病,於是,他又發明一種低溫殺菌的方法,這就是著名的“巴氏殺菌法”。

  • 12 # 樂天派庫爾勒8I

    口罩是伍連德發明的。

    1910年的東北鼠疫,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例以科學防疫專家實踐與政府行為相結合、有效控制的大型瘟疫。他親手實施了中國醫學史上第一例病理解剖,成為世界上提出肺鼠疫概念第一人,設計 伍氏口罩,讓華人第一次用口罩預防傳染病,提倡分餐制。

    咱現在用這種常規的口罩 就是 哈爾濱大鼠疫 期間發明的。

    原來老式口罩就一層紗布 ,哈爾濱大鼠疫當中 發明的口罩有兩層紗布 ,當間擱一塊藥棉花 。我們現在看這個常規口罩 就是那時候發明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迴圈借貸,會出現什麼樣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