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理愛你CY

    馬斯洛於1943年在《人類動機理論》中提出人類需要五層次理論。形成了由低到高不同層級排列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 2 # 勇者湖泊kq

    馬斯洛(Abraham H.Maslow,1908-1970)是美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也是一名心理醫生,他的《人的動機理論》(the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被廣泛引用,但往往被簡化的很厲害,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該理論的直接來源是臨床經驗。這裡基於陳炳權、高文浩譯,邵瑞珍審校的譯文學習,原譯文收錄在林方主編的《人的潛能和價值》一書中,華夏出版社,1987年2月第一版。

    一、人的基本需要

    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種,即生理需要(the 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 (the safety needs)、愛的需要(the love needs)、尊重的需要(the esteem needs)、自我實現的需要(the needs for self-actualization)。

    ①生理需要關乎生存,是最優先的。對一個極端飢餓的人而言,除了食物,沒有別的興趣,就是做夢也夢見食物,食物成為唯一目標。如果一個人長期處於飢餓狀態,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會因此改變,他的理想就是食物豐富,自由、愛情、友情、尊重、哲學觀念對他來說是無用的,但是在正常、和平的社會,長期處於飢餓的狀態是罕見的。如果人們的生理需要得到滿足,就會出現更高階的需求,即基本需要具有一定的層次。人只會受到尚未滿足的需要支配,需要一旦得到滿足,其動力性就消失了。

    ②如果生理需要得到相對滿足,人們會去尋找安全。在正常、和平的社會里,社會成員一般是有足夠的安全感的。如果偶爾處於不安全的境地,人體機能都將被調動起來尋找安全。

    ③如果生理和安全需要都滿足了,人會產生愛、情感和歸屬的社交性需要,這時人會強烈地渴望得到愛和友情,但是當人飢餓的時候,他會把愛看得次要。愛和性不一樣,性是純粹的生理需要,而愛包括給予和接受別人的愛。

    ④社會成員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別人的認可,有穩定的地位和自尊,牢固的自尊心建立在基於實力的成果和他人的尊重之上。尊重的滿足使人感到有價值、有力量,一旦受挫,就會使人產生自卑和無力感,甚至失去基本的信心。

    ⑤自我實現指促使一個人的潛在能力得以充分發揮的趨勢,這種趨勢使他越來越接近於他自己所期望成為的那種人。這種需要的產生,有賴於前四個需要的相對滿足,這種人一般有比較旺盛的創造力。

    二、基本需要得到滿足的前提

    基本需要得到滿足有賴於一些條件,危害這些條件會象直接危害基本需要本身一樣產生作用,比如言論自由和行動自由,如果沒有這些條件,基本需要的滿足會受到嚴重損害,或者完全是不可能的。人的認知能力是一套完整的調節工具,對任何區域性的阻撓、危害和剝奪,都可能威脅基本需要本身,這也是解釋好奇心、尋求真理和探索宇宙秘密動力的根本所在。

    三、基本需要層次的固定程度

    五種基本貌似有一個固定的順序,但實際有很多例外。比如用大膽的行動表現高度自尊其實可能是為了追求愛;高度創造性的人雖然缺乏基本需要的滿足,但仍會有所創造;一些人可能永遠都沒有什麼抱負;有些人由於在生命初期缺乏愛,從而永遠失去了愛的願望和能力;一種需要長期得到滿足,會造成對這個需求價值的估計不足;決定行為的因素不只是人的願望和需要,還有別的因素;具有崇高理想和利他主義價值觀的人,為了某種理想或價值,會犧牲一切,成為殉難者。

    四、需要的一般性和行為的多種決定因素

    這和儒家“性相近、習相遠”觀點一致,即人的基本需要具有普適性。

    需求不是某種行為的單一決定因素,行為更像是觸發多種決定因素流動的管道,即多數行為都是由多種動機引起的。

    不是所有的行為都是由基本需要決定的,有些行為是條件反射或者純粹的聯想,但是所有的行為都是被主觀決定的。表現性行為和目標性行為經常是混合存在的。

    五、需求滿足的程度和心理病理學基礎

    不是一種需求得到百分之百滿足,其他需求才會出現,實際情況是部分需求得到滿足,部分需求得不到滿足,新需求就出現了,這往往是緩慢、逐步發生的。

    需要一旦得到滿足,就不再是推動力,可以認為它消失了。反過來,一種基本需要受到挫折的人,可以被稱作“病人”,但挫折不一定必然致病,只有當它傷害到與基本需要密切相關的部分時,才可能致病。當我們詢問人有什麼需要時,我們只是開始觸及本質問題。

    六、小結

    人有五種基本需要,這些需要相互聯絡,有一個優勢層次,最佔優勢的需要支配意識,其他需要被削弱、遺忘或否定;當一種需要得到一定的滿足之後,另一個(更高)的需要會出現,並開始支配意識,因此人永遠是有所需要的動物。

    任何危及這些需要的因素,都可以被認為是心理上的威脅,幾乎所有心理疾病都可以部分地溯源到這些威脅,通常是這些威脅造成了人的應激反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fdd-lte,td-l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