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手工條件下,編制工資發放明細表和彙總表是會計工作中較為複雜的一件事,因為單位職工越多,工作量就越大,就更容易出現差錯。而利用Excel,不用寫任何程式,就可以快速製作工資條、工資明細表和工資彙總表。既減輕工作負擔,提高工作效率,又能規範工資核算,為查詢、彙總、調資等提供條件。
一個簡單的工資表,包括姓名、部門、彙總成實際工資的各小項金額、需要扣除的各項金額、實發工資等項,這就是一個簡單的工資條例項。
在這個例子中,第一行中輸入了各專案的名稱,前幾列中列出了職工的編號、姓名和部門等內容,其他單元格中填充的是具體資料。
最初建立工資表需要注意這幾點:當一個月的工資表建立好之後,在下一個月表中的很多資料直接可以應用,比如第一行的各項,編號、姓名和部門等列的內容,都不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除非是有人員調動或者工資調整,這樣就可以將其直接作為下一個月工資的原始資料來用,而且工資金額、計算公式等也可以直接應用。怎樣能才能夠讓下個月能夠快速建立工資表呢?可以把當前的工作表儲存為一個模板檔案,在下次編輯時,直接開啟這個模板檔案,改動浮動工資、獎金和扣款等項的內容,就完成了下個月的工資表。
工資表已經建好了,但如果涉及所得稅計算,情況就複雜一些。這就是扣除所得稅後的例項。首先看所得稅演算法,因為不同的應稅所得額有不同的稅率和速算扣除數。
應稅所得額 稅率(%) 速算扣除數 <500 5 0 <2000 10 25 <5000 15 125 <20000 20 375 <40000 25 1375 <60000 30 3375 <80000 35 6375 <100000 40 10375 >=100000 45 15375
應稅所得額等於“應發工資”減去840後的值,若應發工資小於840元,那麼應稅所得額為0。實發工資應為“應發工資”減去“扣款”和“應稅額”兩項後的數值。下面計算應稅所得額,這時要用到條件函式IF()。
條件函式IF(),具體格式為“=IF(條件,真值,假值)”,這裡“條件”是一個邏輯表示式,“真值”和“假值”都是數值或表示式。當“條件”成立時結果取第二項—“真值”,否則結果取第三項—“假值”。
在J2中填寫“=IF(H2<840,0,H2-840)”,意思就是說,如果H2的值小於840,那麼J2的值為0,如果H2的值不小於840,那麼J2的值為H2-840。
計算出了應稅所得額,我們再來求應稅額。因為應稅所得額沒有超過5000元的,所以我們只考慮前三種情況。利用IF函式的巢狀功能,可以這樣來實現,即在K2中填寫下式: “=IF(J2<500,0.05*J2,IF(J2<2000,0.1*J2-25,0.15*J2-125))”利用自動填充功能,就快速求出了所有職工的應稅額。
最後不要忘記更新“實發工資”的計算公式!實發工資=應發工資-扣款-應稅額,即在L2中填寫“=H2-I2-K2”。
在實際發放工資時,會將工資按部門統計,這時會用到資料透視表,根據資料透視表就可以快速生成彙總表。
本文由螞蟻工資條整理釋出,轉載請註明出處。
大家都知道,在手工條件下,編制工資發放明細表和彙總表是會計工作中較為複雜的一件事,因為單位職工越多,工作量就越大,就更容易出現差錯。而利用Excel,不用寫任何程式,就可以快速製作工資條、工資明細表和工資彙總表。既減輕工作負擔,提高工作效率,又能規範工資核算,為查詢、彙總、調資等提供條件。
一個簡單的工資表,包括姓名、部門、彙總成實際工資的各小項金額、需要扣除的各項金額、實發工資等項,這就是一個簡單的工資條例項。
在這個例子中,第一行中輸入了各專案的名稱,前幾列中列出了職工的編號、姓名和部門等內容,其他單元格中填充的是具體資料。
最初建立工資表需要注意這幾點:當一個月的工資表建立好之後,在下一個月表中的很多資料直接可以應用,比如第一行的各項,編號、姓名和部門等列的內容,都不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除非是有人員調動或者工資調整,這樣就可以將其直接作為下一個月工資的原始資料來用,而且工資金額、計算公式等也可以直接應用。怎樣能才能夠讓下個月能夠快速建立工資表呢?可以把當前的工作表儲存為一個模板檔案,在下次編輯時,直接開啟這個模板檔案,改動浮動工資、獎金和扣款等項的內容,就完成了下個月的工資表。
工資表已經建好了,但如果涉及所得稅計算,情況就複雜一些。這就是扣除所得稅後的例項。首先看所得稅演算法,因為不同的應稅所得額有不同的稅率和速算扣除數。
應稅所得額 稅率(%) 速算扣除數 <500 5 0 <2000 10 25 <5000 15 125 <20000 20 375 <40000 25 1375 <60000 30 3375 <80000 35 6375 <100000 40 10375 >=100000 45 15375
應稅所得額等於“應發工資”減去840後的值,若應發工資小於840元,那麼應稅所得額為0。實發工資應為“應發工資”減去“扣款”和“應稅額”兩項後的數值。下面計算應稅所得額,這時要用到條件函式IF()。
條件函式IF(),具體格式為“=IF(條件,真值,假值)”,這裡“條件”是一個邏輯表示式,“真值”和“假值”都是數值或表示式。當“條件”成立時結果取第二項—“真值”,否則結果取第三項—“假值”。
在J2中填寫“=IF(H2<840,0,H2-840)”,意思就是說,如果H2的值小於840,那麼J2的值為0,如果H2的值不小於840,那麼J2的值為H2-840。
計算出了應稅所得額,我們再來求應稅額。因為應稅所得額沒有超過5000元的,所以我們只考慮前三種情況。利用IF函式的巢狀功能,可以這樣來實現,即在K2中填寫下式: “=IF(J2<500,0.05*J2,IF(J2<2000,0.1*J2-25,0.15*J2-125))”利用自動填充功能,就快速求出了所有職工的應稅額。
最後不要忘記更新“實發工資”的計算公式!實發工資=應發工資-扣款-應稅額,即在L2中填寫“=H2-I2-K2”。
在實際發放工資時,會將工資按部門統計,這時會用到資料透視表,根據資料透視表就可以快速生成彙總表。
本文由螞蟻工資條整理釋出,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