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050750300731623

      此詞很受後人推崇,如《山谷題跋》有云:“語意高妙,似非吃人間煙火語。”,而“非胸中有數萬卷書,筆下無一點俗氣。”則不能到。但是,正因為此詞的仙骨氣質,歷來爭議很大。有一種說法最為有趣,現整理下來,以滋各位同道。   據《宋六十名家詞.東坡詞》載,此詞還有一序,講的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故事。如下:   惠州有溫都監女,頗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聞坡至,甚喜。每夜聞坡諷詠,則徘徊窗下,坡覺而推窗,則其女逾牆而去。坡從而物色之曰:“當呼王郎,與之子為姻。未幾,而坡過海,女遂卒,葬於沙灘側。坡回惠,為賦此詞。   這段小序和蘇軾的詞一樣寫的仙氣飄渺。   前半段寫的虛幻迷離,要不是前面有段引言:“惠州有溫都監女,頗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頗有點遇仙的感覺。   蘇軾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詩時,總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當推窗尋找時,她卻已經翻牆而去。此情此景豈非正是蘇軾詞上闋所寫:“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由此說來,句中的幽人該是指那位神秘美麗的女子,上闋則是記錄此事了。   當時蘇軾六十幾歲,張先七十還納妾,六十歲也不算什麼的。我很憤慨他為什麼不納那個女子為妾,卻物色王郎之子與她為姻,最終使她鬱郁而亡。   這個女子好象是為蘇軾而存在,在蘇軾離開惠州後,女子就死去了,遺體埋葬在沙洲之畔。當蘇軾回到惠州,只見黃土一堆,箇中幽憤之情可想而知。於是,就賦了這篇著名的《卜算子》。由此可見,此首詞的下闋是為了紀念那女子而寫:“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篇序言,短短的數十個字,就婉娩道出了一個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真是精彩絕倫,令人拍案叫絕。   吳曾《能改齋漫錄》雲:“其屬意蓋為王氏女子也,讀者不能解。張右史文潛繼貶黃州,訪潘邠老,聞得其祥,題詩以志之雲:空江月明魚龍眠,月中孤鴻影翩翩。有人清吟立江邊,葛巾藜杖眼窺天。夜冷月墮幽蟲泣,鴻影翹沙衣露溼。仙人采詩作步虛,玉皇飲之碧琳腴。”   這個記載好象是為了證明那個序言的真實性而作,甚至還有詩為證。且不論其可信度到底有多高,這個故事在當時深入人心是肯定了的。   但把“揀盡寒枝不肯棲”附會為溫氏女暗戀東坡的綺麗堇色故事,把作者借寫鴻而別有寄託“以俗情附會”(《古今詞話》),無疑就銷盡了詞的神韻,而與原作意旨大異其趣了。這首詞藝術上的最大特點是抒情的“曲”,有人稱這上詞作“雁詞”、“孤鴻詞”,詞中敷墨於物(鴻),卻處處讓人感到是在寫人;不直接寫人的遭際、情緒,卻讓讀者從鴻身上看到人的神貌,從而曲抒自己胸中塊壘。這種別闢蹊徑的側面表現手法,其效果遠比直接鋪陳心跡來的深刻感人。黃庭堅說這首詞“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山谷題跋》),《蓼園詞選》說它“格奇而語雋,斯為超詣神品”。古人之論,今天看來,雖不免過譽,但也絕非庸俗的溢美。   在肯定這首詞很高的藝術性的同時,也應該看到,詞作通篇意境幽邃悽迷,缺少亮色,格調低沉,多少流露出落魄封建士大夫的孤傲情緒。這是在閱讀和欣賞時所必須注意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65cm扣籃訓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