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澹奕

    清朝皇后不如明朝皇后漂亮,首先這就是個假命題,很多人只不過是看了清朝晚期,尤其是光緒帝后妃的照片,就得出“清朝後妃普遍長得難看”這樣的結論。

    任何朝代,但凡是皇帝自己能做主冊立皇后的,通常都不會選個長得不好看的。

    光緒帝的皇后與瑾妃的確長得一言難盡,但那又不是他自己選的,是慈禧太后選的。

    明朝與清朝選擇后妃,有個最大的不同之處,那就是揀選範圍不同,明朝與以往的朝代一樣從民間選擇后妃,而清朝則主要是從八旗家庭當中選擇。

    這麼一來,清朝後妃揀選的範圍就要比明朝小很多。

    入宮之後,這三百人要經過一個月的觀察,再淘汰掉二百五十人,只留下五十人。

    而在這五十人當中,有三個皇帝欽定的名額,其中就包括皇后與貴妃,其他人自動晉封,等級從妃嬪到美人、答應不等,這就是大致上明朝的后妃揀選。

    很多人以為,明朝的后妃都來自於民間的普通人家,這是為了防止後宮干政,實際上明朝的后妃雖然說普遍家世不高,但也不至於那麼低。

    的確,為了防止後宮干政,明太祖禁止出身高貴者入宮為后妃。

    對於女子本身,則要求“品性純美,言行恭和,鹹中禮度”,說白了就是長得好看賢良淑德。

    明朝的確有出身很低的后妃,但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的明朝後妃,孃家至少都是書香門第,雖然沒啥權勢,但還是有一定地位的,符合這種條件的家庭,也並沒有那麼多。

    明朝皇帝普遍是在年紀比較小的時候成婚,這在古代很正常,而這也就造成了一個情況,那就是皇帝所冊立的皇后,有時候未必是他真正喜歡的。

    就好像明英宗朱祁鎮,他的皇后錢氏是其祖母張太后選的,好在兩人感情非常好。

    明神宗朱翊鈞的皇后也是母親李太后選的,結果感情不和,朱翊鈞真正喜歡的是鄭貴妃。

    明朝不許後宮干政,皇帝選擇皇后,也不是從小一起長大的,皇帝能夠直接做出判斷的只有對方的長相與家世,皇太后自然也是這樣,不過相對來說,皇后長得如何,太后無所謂。

    同樣的道理,放在清朝也是可以的,清朝也實行選秀制度,不過選秀的範圍比明朝小很多,清朝後妃主要是從八旗家庭選擇,當然也有其他的方式。

    比如蒙古等地方部族進獻的女子,除了八旗之外,還有上三旗包衣與辛者庫籍女子。

    表面看起來,八旗的範圍也沒多少,甚至可能把皇帝的親戚都給選進去,但實際上未必如此。

    而且畢竟是皇帝為自己選擇後宮,是可以靈活變通的,沒有旗人身份,可以為其抬旗,比方說乾隆帝的淑嘉皇貴妃與慧賢皇貴妃,哪怕沒有旗籍也可以,比如乾隆帝的純惠皇貴妃。

    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實際上未必,因為清朝雍正之後,施行的是“秘密立儲制度”。

    換言之,皇子們雖然都各自有自己的福晉,但將來到底哪個皇子登基,未來的皇后是誰,事先一般都是不知道的,皇子們選擇福晉,當然不可能是用皇后的標準去選。

    有些劇裡,說皇子會選擇某些重臣的女兒,幫助自己爭取皇位,這在清朝也是不太可能的。

    清朝對於皇子的防範非常嚴格,若非皇帝旨意,皇子嚴禁與大臣隨便來往,皇子們所迎娶的福晉往往都是:具有一定地位但並沒有啥實權的家庭的女兒。

    皇帝也是人,也知道挑選好看的,絕對不會真的選擇鍾無豔那樣的女子做自己的皇后,哪怕是品德再好,再怎麼有智慧,在皇帝那兒都沒什麼用,皇帝就是要好看的。

    當然,清朝時期的審美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甚至於現代人未必能夠理解。

    話說回來,皇帝自己肯定是喜歡好看的,可如果皇帝自己不能做主就另算了。

    清朝的皇帝往往都是在皇子時期成婚,而且誰也不知道自己將來能不能成為皇帝,清朝皇子的福晉當中,有些也都是皇帝指婚的,所以到底漂不漂亮,那就不好說了。

    不管怎麼樣,終究是自己的親兒子,皇帝給自己選兒媳婦,也不可能光考慮品德,而不顧兒子的死活,總是選擇那種,心靈美但看起來倒胃口的人給兒子。

    所以大部分情況下,清代的皇后不說非常美麗,但至少是不會不好看的。

    晚清那就屬於意外情況了,同治、光緒這兩位皇帝比較悲催,尤其是後者,同治帝好歹還冊立了自己真心喜歡的阿魯特氏為皇后,光緒帝則完全是慈禧太后做主,弄了倆奇葩在後宮。

    溥儀的后妃倒是他自己選的,不過那時候也沒什麼可選的了,何況婉容的樣貌也不算差。

    每個朝代的口味不盡相同,但只一點,皇帝但凡能夠自己做主,肯定會選擇一位在當時的審美環境下的美人做自己的皇后,除非身不由己,所以不存在什麼明朝皇后比清朝皇后好看的說法。

  • 2 # 直爽暖陽ON

    清代為了穩固統治,政治聯姻的情況比明朝更甚,顏值當然不是重要的問題

  • 3 # 世外散人

    明朝與清朝選皇后的理念不同。明朝皇帝注重皇后的相貌(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馬皇后例外,她是朱元璋當皇帝前嫁朱元璋的),是在全國範圍內挑選準皇后、皇妃的,挑選範圍大,容易找到傾城傾國者。清朝選皇后更注重門當戶對,所選皇后都出自王公貴族,挑選範圍小,尤其滿清禁止與漢人通婚,這樣挑選範圍就更小了,所以找到美貌者的機率較小,但也有漂亮的,如末代皇帝溥儀的皇后婉容就很漂亮。清朝皇族還有個家規,皇帝選妃是由皇后負責、決定的,皇后都有私心,所選的皇妃都是比自己丑的,如果選比自己漂亮的,自己就會失寵。所以清朝的皇妃大多相貌平平。

  • 4 # 肖斌的望遠鏡和顯微鏡

    我的簡單回答,純屬個人“愚見”:

    明皇朝,出身低微,講究皇妃美貌和皇城華麗;

    清皇朝,出身貴族,講究皇權安危和後宮賢惠!

  • 5 # 來去是夢成敗皆空

    首先,圈定個範圍作比較。即明清皇帝生前冊立的皇后,而不是因為生育嗣君,繼位後被尊立為聖母太后的妃嬪,或追尊諡為前朝皇后的妃嬪,要不沒法對比,因為嬪妃中永遠有比皇后漂亮的。

    真人是看不見了,存在照片來說,明清兩代所有皇后中就有兩個,一個是隆裕皇后,一個是遜後婉蓉,估計說隆裕皇后能說漂亮的也沒幾個。

    明朝皇后

    如果從畫像來說,明朝皇后的畫像都是一個風格,那就是傳承了“富態(福態)”的樣貌,這個樣貌風格來自於孝慈高皇后馬氏。

    可以肯定的是,馬皇后應該談不上傾國傾城(傳說大腳,和秀麗不沾邊)。朱元璋當年由要飯的和尚成為義軍,在成千上萬的義軍中,朱元璋的身份地位與馬二公的女兒(郭子興的義女)馬氏並不匹配,屬於高攀了,不可能再對馬氏的樣貌挑三揀四。

    明朝前期承襲元朝制度,在帝后畫像風格方面也傳承下來,人物不以寫實為主,而是體現尊嚴與富態,所謂人中龍鳳的福相。

    日角隆準,高高的鼻樑,山根寬準頭大(鼻孔寬鼻頭大) 眉骨圓起(來去是夢),面部豐隆準上齊,山根直聳若伏犀,鼻樑方正無偏斜,位居至尊九鼎時,天庭飽滿,地閣方圓。

    再來看看元代皇后的畫像

    畫的富態和福相也能體現出來帝后的尊嚴(來去是夢),體現了宏大的國運,更能反映出強壯的繁殖能力,畫的跟個瘦小枯乾的小雞子似的,是符合了現代病態的審美觀念,在當時是不現實的。

    孝慈高皇后聖像這樣畫了,明朝其他歷代皇后也就按照這個標準傳承下來。(大臉盤子有福)

    清朝皇后

    清朝皇后(元配皇后)也不是沒有漂亮的,清朝皇后由滿族和少數蒙古族(博爾濟吉特、阿魯特)組成。

    清代尤其是清中前期,滿族還是和漢族在長相上有明顯區別。

    1. 頭型:分長頭型和圓頭型兩種;吉林以南多為長頭型,黑龍江以及遠東地區(俄羅斯的 通古斯族群)多為圓頭型,即寬面,顳葉(眼睛兩側)部位發達。

    2. 鼻子:鼻樑挺直,是指從眉弓到鼻樑骨(山根部位)連貫,沒有明顯的塌陷。鼻尖並不像白人那麼高,所以從側面觀看的話,鼻樑的側輪廓不會有太大的傾斜角度。

    3. 眼睛:大多數的滿族人眼睛顏色偏黃或褐色;還有更加珍貴的灰色的眼睛,即瞳孔的顏色偏藍灰色,在夜晚用燈光照耀會更加明顯;現今在部分錫伯族人中能發現此種特徵。

    比如清朝正正經經的第一位滿洲皇后赫舍里氏,康熙皇帝感情最真摯的元皇后,她的畫像還有一些延續明代皇后的風格,但明顯是帶有滿洲容貌。

    清朝康熙朝隨著西方傳教士的進入,陸陸續續出現瞭如郎世寧,王致誠、艾啟蒙、安德義、賀清泰、潘廷章等洋畫師。

    帝后的畫像風格開始轉變,趨於寫實,皇后畫像中開始更多地出現“瓜子臉”。比如再乾隆皇帝的“白月光”,一生摯愛的沙濟富察皇后。

    而且清朝皇后的畫像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定與皇帝的畫像相配合,與皇帝(老爺們)的年齡、體態、面相符合(成敗皆空),不能是皇帝“乾巴瘦”而皇后挺“豐滿”,脫離了夫妻相就不好了。

    比如說道光的孝全成皇后、咸豐孝貞顯皇后(慈安)、同治孝哲毅皇后,道光,咸豐,同治這三位皇帝都偏瘦,他們的皇后也就畫成了這樣:

    道光孝全成皇后:

    道光帝:

    同治帝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

    同治帝:

    綜上所述,文史記載中明清所有的皇后重點不是描述外貌和家族背景,基本上都是靠賢良淑德,秀外慧中的女德而母儀天下(成敗皆空),很少用國色天香,傾國傾城,百媚妖嬈來記載皇后相貌和身材的,格局太低。

    所以明朝皇后不一定全“醜”,清朝皇后不一定全“美”。皇后畢竟不是妃嬪,不能只靠外貌和身材成為六宮之主。

    附上光緒帝隆裕皇后(含德妃)照片,雖說隆裕是慈禧的外甥女,是典型的安排政治婚姻,而且光緒作為傀儡也沒得選。但是作為皇后,她的尊容實在是拉低了清朝皇后的整體顏值,被光緒私下罵作“驢子”(臉長),人雖然不錯,但也成為了政治的犧牲品之一,喪失了一生的幸福。

  • 6 # 奇韻歷史閣

    1621年4月,紫禁城元輝殿內,三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一字排開。16歲的明熹宗朱由校坐在對面,他目不轉睛地盯著其中一位張姓少女,不發一言,眼光根本就移不開。

    身邊的大太監低聲催促朱由校好幾次,他這才回過神來。

    朱由校穩了穩神兒,當即宣佈:立秀女張嫣為皇后!

    那麼,這個張嫣到底有多美,能把朱由校迷得七葷八素呢?

    《明史》上記載,張嫣皇后:

    頎秀豐整,面如觀音,眼似秋波,口若朱櫻,鼻如懸膽,皓牙細潔。

    直白說就是,哪哪都好看,美得不可方物,女神一般。

    美麗女神張嫣,是明朝皇后之一。姿容美麗,更是大明皇后的一個顯著特點。翻閱《明史》,對各位皇后的描寫中,都有形容容貌美麗的詞語。

    有意思的是,明之後的清朝,皇后的容貌卻是一言難盡。《清史稿》中對諸位皇后的描寫,大多都是描寫其品德性格如何好,很少有讚美容貌的語句。

    那麼兩朝相鄰,為何皇后的整體顏值水平有這麼大的差距呢?

    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兩朝的選後範圍不同

    明朝選後很有意思,從朱元璋那兒定下的規矩,要從民間挑選,挑選家世清白的民女,或者是低等小官的女兒。

    至於名門閨秀、高官女兒,反而是不允許參選。

    因為朱元璋借鑑歷史上外戚專權亂政、外戚篡位的事例,深知外戚對朝政的影響之大。為了防止外戚這裡出問題,他乾脆來了個釜底抽薪,壓根就不和有勢力的高官或者大族結親,特意選擇毫無勢力的民女為皇后。

    這樣一來,皇后的母族壓根就不摻和政治,也就杜絕了外戚亂政的可能性。

    所以,明朝選拔皇后的範圍那是相當廣泛,說是全國海選一點都不誇張。

    明朝的皇后,除了開國皇后馬秀英——郭子興義女,明成祖朱棣的皇后——開過功臣徐達之女,其餘的皇后,都是透過全國海選選拔出來的。

    像明仁宗的皇后張氏,只是河南永城的一個農家女,祖上都沒有任何官職。又比如開頭的這個明熹宗的皇后張嫣,出自一普通人家,選入宮之前,就連家裡洗衣做飯打掃這些粗活,也都是需要張嫣動手做的。

    當時規定,從全國範圍內的家世清白的人家裡,挑選13到16歲的,身體健康的女孩子,共5000人,參加選拔。

    我們想想,全國範圍內,不看門第出身,只挑年齡合適的優秀女孩子,這範圍是相當廣的,能入圍的姑娘也都是各方面出眾的。要是顏值不行,怎麼可能被選中呢?

    再看清朝

    清朝的範圍就小多了。

    清朝統治者是非常看重出身的,首先,清朝皇帝選皇后和妃嬪,必在八旗子弟中挑選,選滿女或者蒙女,漢女壓根就沒資格。

    而八旗中,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妃子還好說,皇后就必在尊貴的上三旗中選出。

    其實,要說皇后在上三旗中選拔出,還是不夠確切的。

    確切地說,皇后必須是旗人,且是旗人中的名門望族,必是旗人中的尊貴大姓,比如富察,比如博爾濟吉特。而且,最好皇后的爸爸或者爺爺,是朝廷中的權臣。

    說白了,清朝的皇后,最重要的功能是政治聯姻,皇后母族是要為皇帝所用的,是要為鞏固政權出力的。

    如此狹窄的挑選範圍,有資格進入皇后選拔的女子非常之少,有資格入選、又年齡合適的,就更是鳳毛麟角,有時候甚至是個位數。

    這種情況下,又怎麼能保證皇后的顏值線上呢?

    像康熙的嫡皇后赫舍里氏,出自名門望族赫舍裡一族,又是輔政大臣索尼的孫女;又比如乾隆的嫡皇后富察氏,出自名門望族富察一族,八大姓之一。

    清朝皇后的出身都是十分尊貴的,至於長相嘛,那就隨緣了。

    二、兩朝的選後標準不同

    明朝選皇后有兩大標準,一是品性,一是美貌。

    美貌可是作為一項必要條件存在的。

    不論一個秀女品性和能力如何出眾,如果相貌平庸,也不可能進入秀女海選的總決賽。

    奇韻來簡單介紹一下明朝的選後過程

    首先是從民間挑選5000名年齡合適,家世清白的小姑娘。

    第一關、

    初選,海選負責人把不順眼的淘汰掉。

    第二關、

    精選,海選負責人繼續淘汰不順眼的姑娘。

    第三關、

    容貌和聲音,凡是不夠漂亮,聲音不夠好聽的,都淘汰。

    第四關、

    身材和體態,參選秀女的手、臂、腰、腿、腳等部位,都會被一一測量,尺寸不達標的,還有體態不夠好看的,全淘汰。

    第五關、

    貞操、作風,秀女被帶進密室,由經驗豐富的女官為其檢驗,是否完璧。

    第六關、

    性格和才能。經過上面五關層層淘汰,到這一關時,也就剩下300人了。這300人會被安排到宮中生活一個月,由專人觀察她們,選出最優秀的50人。

    第七關、

    皇太后和太妃們親自面試,從50人裡,挑出3人,進入皇后決選。剩下的40多個給皇室成員當媳婦,要麼就留下做女官。

    第八關、

    皇帝親自面試,從3個秀女中挑出一個當皇后,剩下兩個做妃子。

    整整八道關卡,首先能報名參加秀女海選,就已經是達到一定標準的了,後面層層淘汰,別說容貌平庸的了,容貌但凡是不夠美的,早就被淘汰掉了,連皇宮都進不去的。

    開頭奇韻描寫的明朝張嫣皇后被選中的情景,便是明朝選皇后的一個典型例子。

    張嫣皇后是從5000秀女中,憑藉著出眾的美貌和賢良的品性,一路過關斬將,連過八關,才成為了大明朝的皇后。

    後世更是將這位明朝皇后,列為中國古代五大豔后之一。

    再看清朝的選後標準。

    清朝選皇后也有兩條標準:一是門第,一是品德。

    而頂頂重要的是門第。

    容貌根本就不算其中的必要條件。

    如果皇帝有政治需要,想和某個家族聯姻,即便那個家族沒有漂亮女兒,也會挑一個年齡差不多的娶過來當皇后。

    很典型的例子,光緒皇帝的隆裕皇后,就是如此。

    光緒的婚事,基本上都是慈禧太后做的主。她要找一個自己人當皇后,來穩固自己的權力。

    於是,慈禧太后親自選了親弟弟的女兒,來做光緒的皇后。

    隆裕也就是光緒的親表姐。她本人的照片,流傳甚廣,相信很多網友都看過了,身材矮小,還有些佝僂,體態實在是不好看,再看五官,更是一言難盡。

    長相何止是平庸,簡直就是醜。

    當時慈禧想在“自己人”裡挑皇后,可是年齡差不多的女孩子實在是太少了,基本就是沒得挑。慈禧就只有一個弟弟桂祥,桂祥只有三個女兒,當時年齡合適的又只有二女兒,所以也只能讓隆裕當皇后。

    光緒迎娶隆裕皇后,就是清朝統治者挑選皇后的一個典型例子,是自己想要聯姻的家族的女兒,且年齡合適,那就結了,還管她是美是醜呢?只要身體健全,還過得去就成了。至於是美是醜,全憑運氣了。

    結語

    明朝挑選皇后,是真正意義上的選拔人才,優中選優,只要是家世清白人家的女兒,只要你足夠優秀,足夠美麗,就有機會被選進皇宮,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后。

    而清朝選擇皇后,只是赤裸裸的政治聯姻而已,只看出身只看門第,至於美貌和才能都是無所謂的。

  • 7 # 映日荷花別樣紅YwlX

    誰看過明朝的皇后?簡直是天大的笑話。

  • 8 # Q作品分享

    每個朝代對審美的標準可能不太一樣,楊貴妃以胖為美,如果在當今社會可能覺得楊貴妃也不算漂亮。

    首先,我們不能用當今社會的審美標準來評判歷史,應該從歷史的角度去看待。其次,至於明朝皇后與清朝皇后到底漂不漂亮,如今沒有人見過,即使有一些圖片參考,那也只是參考,且不說不同時代的畫師技術水平不一樣,他們對於人物的繪畫理解也不一樣,畫的側重點可能也不一樣。

    再次,我們看的電視、電影中的人物形象也會影響到我們對不同時代皇后的認識,畢竟電視、電影中的人物是經過加工選擇的。當時朝代,各種權利之間相互制衡而形成的聯姻,也會影響皇后的人選。

    總而言之,我們不能改變歷史,那就欣賞歷史;我們最終也會成為歷史,而被後人所欣賞。

  • 9 # 股市金掌櫃

    “這問題出得好,明朝的時候朱元璋定下制度,皇帝選皇后和后妃的時候,主要是從沒有背景的小戶人家作為人選,這樣可以防止後宮聯合外戚干涉朝政。

    所以明朝的時候,都是選年輕貌美的女子入宮。而清朝不一樣,有了很多的變化,秀女大都從八旗中選取,有時候還與蒙古各部聯姻,所以美女比較偏少。

    所以清朝皇帝跟我們想象中的不一樣,有很多事情都不能自主。

  • 10 # 媛小包

    明朝與清朝選擇后妃,有個最大的不同之處,那就是揀選範圍不同,明朝與以往的朝代一樣從民間選擇后妃,而清朝則主要是從八旗家庭當中選擇。

    這麼一來,清朝後妃揀選的範圍就要比明朝小很多。

    明朝時期揀選後妃,首先是從全國各地挑選十三到十六歲的良家女子,然後送去京城反覆過篩進行淘汰,最終從五千人當中選擇三百人入宮。

    入宮之後,這三百人要經過一個月的觀察,再淘汰掉二百五十人,只留下五十人。

    而在這五十人當中,有三個皇帝欽定的名額,其中就包括皇后與貴妃,其他人自動晉封,等級從妃嬪到美人、答應不等,這就是大致上明朝的后妃揀選。

    清朝也實行選秀制度,不過選秀的範圍比明朝小很多,清朝後妃主要是從八旗家庭選擇,當然也有其他的方式。

    比如蒙古等地方部族進獻的女子,除了八旗之外,還有上三旗包衣與辛者庫籍女子。

    表面看起來,八旗的範圍也沒多少,甚至可能把皇帝的親戚都給選進去,但實際上未必如此。

    清朝的八旗除了滿洲八旗,還有蒙古八旗與漢八旗,數量是非常龐大的,像《甄嬛傳》當中的女主甄嬛,就出身漢軍旗,她雖然不是滿人,但她是旗人,同樣可以參加選秀。

    有人說,清朝的皇后並不漂亮,看看清朝冊封皇后的時候的用詞就看得出來,幾乎都是那種讚美各種品德的,並沒有什麼形容女子容顏美麗的。

    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實際上未必,因為清朝雍正之後,施行的是“秘密立儲制度”。

    換言之,皇子們雖然都各自有自己的福晉,但將來到底哪個皇子登基,未來的皇后是誰,事先一般都是不知道的,皇子們選擇福晉,當然不可能是用皇后的標準去選。

    每個朝代的口味不盡相同,但只一點,皇帝但凡能夠自己做主,肯定會選擇一位在當時的審美環境下的美人做自己的皇后,除非身不由己,所以不存在什麼明朝皇后比清朝皇后好看的說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半空老人閱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