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1596095083850557
-
2 # 使用者3408139794000200
西南聯大的校訓是剛毅堅卓 在組成西南聯大之前,三個學校各都有自己的校訓。北大的校訓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辯”;清華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南開的校訓是:“公能”。三校在長沙倉促組成的臨時大學,沒有校訓。 “剛毅堅卓”的校訓,含義極其深刻,並不是三校校訓的簡單相加,它既體現了學校的辦學方針、培養目標,又體現了教師治學和學生學習的應有態度,還體現了全校領導、教師和學生堅忍不拔的奮鬥精神,高度概括和集中體現了西南聯大的時代特徵和人格風骨。 “剛毅堅卓”四字,各含其義,又有機聯絡。“剛”不言而喻即指剛強、頑強、剛健,剛能立事、剛能取勝、剛能救國、剛能安邦,林則徐說:“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毅”則指果敢、有毅力、志堅不拔、持之以恆。《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遠。”“堅”即指立場堅定、信念堅定、態度堅決、基礎堅實、學識厚博。王勃《騰王閣序》說:“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卓”是指才識“超越尋常、無與倫比、卓爾不凡、卓然而立、高瞻遠矚”。《世說·容止》雲:“卓卓如鶴在雞群”,《漢書·河間獻王傳贊》也雲:“夫唯大雅,卓爾不群。” “剛毅堅卓”的特別校訓集中體現了聯大剛筋鐵骨般的人格特徵和獨特的精神風貌,每個字都包含著極其豐富而深刻的含義,正是在這種人格力量和精神風骨的支撐下,聯大三校師生不惜辭去“五朝宮闕”(聯大校歌中的一句),背井離鄉,流亡顛沛萬里,不畏長途跋涉、風餐露宿,不畏流血犧牲,堅決抗戰、反對投降,堅持民主、反對內戰,堅持“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信念,創造了古今中外教育史上罕見的奇蹟。8年中,聯大培養學生8000多人,其中畢業2500多人,造就了各行各業的不少國家棟梁之才,其中有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和李政道,有數學家華羅庚,有兩彈元勳鄧稼先,有光導纖維之父黃宏嘉等。
-
3 # Amo6509
西南聯大校訓為
校訓:剛毅堅卓
外文名稱
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創建於1937年11月1日,位於雲南省昆明,是中國抗日戰爭開始後高校內遷的一所綜合性大學。
1937年11月1日,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在長沙組建成立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在長沙開學。由於長沙連遭日機轟炸,1938年2月中旬,經中華民國教育部批准,長沙臨時大學分三路西遷昆明。1938年4月,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7月31日,宣佈停止辦學。
西南聯大前後共存在了8年零11個月,“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儲存了抗戰時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養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優秀人才,為中國和世界的發展進步作出了傑出貢獻。
-
4 # wxdsl1
西南聯大的校訓:剛毅堅卓
西南聯大是中國抗日戰爭開始後高校內遷設於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1937年11月1日,由國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在長沙組建成立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在長沙開學(這一天也成為西南聯大校慶日)。由於長沙連遭日機轟炸,1938年2月中旬,經中華民國教育部批准,長沙臨時大學分三路西遷昆明。1938年4月,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西南聯大前後共存在了8年零11個月,“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儲存了抗戰時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養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優秀人才,為中國和世界的發展進步作出了傑出貢獻。
回覆列表
西南聯大的校訓是剛毅堅卓 在組成西南聯大之前,三個學校各都有自己的校訓。北大的校訓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辯”;清華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南開的校訓是:“公能”。三校在長沙倉促組成的臨時大學,沒有校訓。 “剛毅堅卓”的校訓,含義極其深刻,並不是三校校訓的簡單相加,它既體現了學校的辦學方針、培養目標,又體現了教師治學和學生學習的應有態度,還體現了全校領導、教師和學生堅忍不拔的奮鬥精神,高度概括和集中體現了西南聯大的時代特徵和人格風骨。 “剛毅堅卓”四字,各含其義,又有機聯絡。“剛”不言而喻即指剛強、頑強、剛健,剛能立事、剛能取勝、剛能救國、剛能安邦,林則徐說:“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毅”則指果敢、有毅力、志堅不拔、持之以恆。《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遠。”“堅”即指立場堅定、信念堅定、態度堅決、基礎堅實、學識厚博。王勃《騰王閣序》說:“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卓”是指才識“超越尋常、無與倫比、卓爾不凡、卓然而立、高瞻遠矚”。《世說·容止》雲:“卓卓如鶴在雞群”,《漢書·河間獻王傳贊》也雲:“夫唯大雅,卓爾不群。” “剛毅堅卓”的特別校訓集中體現了聯大剛筋鐵骨般的人格特徵和獨特的精神風貌,每個字都包含著極其豐富而深刻的含義,正是在這種人格力量和精神風骨的支撐下,聯大三校師生不惜辭去“五朝宮闕”(聯大校歌中的一句),背井離鄉,流亡顛沛萬里,不畏長途跋涉、風餐露宿,不畏流血犧牲,堅決抗戰、反對投降,堅持民主、反對內戰,堅持“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信念,創造了古今中外教育史上罕見的奇蹟。8年中,聯大培養學生8000多人,其中畢業2500多人,造就了各行各業的不少國家棟梁之才,其中有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和李政道,有數學家華羅庚,有兩彈元勳鄧稼先,有光導纖維之父黃宏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