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穿插游擊隊

    由於受網路文學和歷史段子的影響,很多人對二戰中的義大利軍隊都嗤之以鼻。彷彿他們的存在就是為殘酷戰爭增添笑料,順便給德國盟友拖下後腿,免得兩大陣營的實力過於懸殊。

    ▲在某平臺上,搜尋關鍵詞“二戰”“義大利”出現的文章 圖源於網路

    但當我們將時針撥回到1940年的6月之前,世人對這個國家的觀感卻是與之完全相反。

    或許就連義大利的敵人都不會料到,這個看似厚積薄發的文明古國,會以超出正常歷史規律的方式快速隕落。

    至於整個迷局的關鍵答案,或許就藏在他們的海軍身上。

    01

    缺乏海戰經驗

    雖然義大利是無可爭議的文明古國,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國體卻很晚才構建完成。

    受此影響,義大利王國海軍的首次真正實戰,就是發生在1866年的利薩海戰。

    儘管初出茅廬的他們慘遭奧匈帝國打臉,還是收穫了“第一次鐵甲艦隊決戰”的殊榮。此事也道出了所有後發現代國家的本質,既藉助所處時代的最新科技成果,讓自己看上去遠比實際要先進與強大。

    ▲義大利與奧匈帝國間的利薩海戰 圖源於網路

    此後的幾十年裡,義大利海軍基本沒有參與什麼戰事。除了完全忙於吸納和追趕新進的海軍技術,也不忘在頂級列強的勢力夾縫中尋求突破。

    到1912年時,他們才下決心對日薄西山的奧斯曼土耳其下手,併成功從對方手裡啃下了數塊地盤。其中就有地中海對面的利比亞,也有遠在愛琴海東側的羅德島。

    考慮到以上區域都曾是羅馬帝國的外省,自然讓憋屈已久的亞平寧子孫們振奮好久。海軍更是在的黎波里、貝魯特和紅海三地同時亮劍,讓後來的他們比之前更有底氣。

    然而,殘酷的事實卻是土耳其人當時並無現代化工業力量。

    ▲對土耳其炮艦的勝利 是義大利海軍為數不多的勝利 圖源於網路

    所以,屈指可數的戰艦被用於保護首都伊斯坦布林等重要城市,所以除了幾艘來不及撤走的炮艦外,根本沒讓義大利人遇到任何強力抵抗。

    但這並不影響羅馬當局的無限自豪,隨即將更多軍費投入戰艦製造,準備搞出一支能對抗法國和奧匈帝國的現代化水面力量。

    結果,國際外交界的日常反覆讓前一個假想敵成了盟友,而後一個目標則索性拒絕進行任何正面交戰。

    義大利海軍等於是在神經緊繃中熬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整個國家卻因瘋狂造艦和動員陸軍而債臺高築,絲毫沒享受到戰後的經濟紅利,甚至等不及1929年的全球股災爆發就陷入凋敝。

    ▲“黑衫軍”進軍羅馬 圖源於網路

    於是,來自鞋匠世家的墨索里尼粉墨登場,率領憤怒的群眾進軍羅馬。最後不僅折服了金融資本家,也讓國王和教皇都對其忌憚三分。

    義大利也成為人類歷史上的首個法西斯國家,開啟了自己和幾乎整個世界的又一段黑暗歷史。而置身其外的義大利海軍,彷彿也被領袖的復興羅馬帝國口號所敲中,開始為日後的真正決戰而潛心鑽研。

    02

    畏手畏腳的海軍

    今人反觀義大利海軍的二戰征程,總是容易用各種客觀條件幫其搪塞敗績。例如指出墨索里尼當初的承諾,是要保證到1942年才做好全部參戰準備。

    但歷史上的二戰各個參與方,其實都沒有能如願的完成備戰活動。

    例如打響二戰第一槍的德軍,就有延續到1946年的龐大Z計劃;與之對壘的英國直到1936年才緩慢的開始重振軍備;蘇聯則直到1941年初還在向軸心國索要自己訂購的武器裝置。

    還有心態完全佛系的法國,連這些微小的工作都懶得去管。

    至於最晚開乾的日本與美國,同樣都是被意外打亂了原定方針。所以,領袖的那句1942也根本不可能成為理想遮羞布,因為軍隊本身就肩負著應對一切突發情況的永恆責任。

    1940年6月11日,當整個義大利被墨索里尼帶入二戰,首先跳出來表現的也不是海軍。

    由於領袖的女婿齊亞諾傾向於空軍,使得海軍的現代化發展始終受到自家人限制。

    雖然軍種競爭是在任何國家都會發生的事情,但也只有義大利會立法將大部分的常規飛行器都攔在海軍門外。

    於是,偌大的艦隊除水上飛機之外,就必須靠呼叫友軍來提供空中支援。在那個資訊交流反饋技術還比較抱歉的年代,這樣的複雜分工無異於作繭自縛。

    巧合的是,義大利人在整個30年代都忙於增加艦炮射程。希望以此來避免同英法艦隊的短兵相接,從而回避作戰人員的普遍素質不足。

    當然,這就意味著在顛簸海面上漂浮的鉅艦,需要空中單位來幫助校準射擊引數。至於誰來保護這些速度緩慢的水上飛機,就成為一個堪稱無解的難題。

    ▲堪稱二戰義大利海軍象徵的 維內託號戰列艦 圖源於網路

    結果,他們很快在當年7月9日的卡拉布里亞海戰中遭當頭一棒。由於引導射擊的水上飛機被英軍艦載機擊落,使得任何遠端嘗試都淪為了火力演出。

    反倒是沒有刻意鑽研此道的對手,在無意中創造了24000米的全球最遠命中記錄。嚇得義大利艦隊調頭就跑,在一段時間內都不敢涉險離開港口。

    事實上,墨索里尼敢於參戰的一個原因,就是看到自家海軍的紙面資料要強於英國。通過10年的更新和建造,麾下已坐擁6艘戰列艦、19艘輕重巡洋艦、59艘驅逐艦、67艘炮艦和形形色色的116艘潛艇。

    環顧整個地中海世界,都沒有第二支具備如此規模的海上力量。

    相比之下,以埃及亞歷山大港為主要基地的英國地中海艦隊,不過是1艘老式航母、3艘舊戰列艦、6艘輕重巡洋艦和少許驅逐艦構成的大雜燴。

    至於距離亞平寧半島最近的馬耳他,也是隻有幾十門防空炮和區區幾架老式飛機把守的可放棄區域 。

    然而,一旦烽火燒到地中海,皇家海軍的增援就會從世界各地蜂擁而至。即便本土和大西洋航線的護航兵力捉襟見肘,也能從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和南非等地調撥新生力量。

    因此,義大利艦隊就需要迎戰幾乎整個英聯邦世界。而殘酷的事實最終證明,他們其實連固守半個地中海的能力都不具備。

    巨大的壓力迫使全軍上下都畏手畏腳,不願意在任何可以撤退的情況下同敵人發生正面衝突。任何前線指揮官若判斷有必要發起攻擊,還必須向羅馬的海軍部官員請示報備。

    最後自然是誰都不願扛下主要責任,選擇坐在港內靜觀其變。直到英國航母在1940年的11月將魚雷發射進了塔蘭託港,擊傷了自己不願輕易拿出去冒險的寶貴戰艦。

    03

    後繼乏力的海軍

    進入1941年後,義大利海軍又為支援北非和希臘戰場的陸軍而被迫集團出動。

    他們依然幻想能及時獲得空軍轟炸機的掩護,並自信於戰前努力提高的整體航速。但過於看重軍艦速度的惡果,就是隻能靠削減防護來減輕重量

    於是,當巡洋艦扎拉號在馬塔潘海角被英國魚雷機重創,許多忙於救援的友軍又在夜裡遭突如其來的皇家海軍襲擊。

    不僅沒能將受傷的軍艦帶走,反而被一口氣打沉3艘巡洋艦和2艘驅逐艦。後者裝備的雷達也曾被推銷給羅馬的海軍部,卻因可靠性不佳的緣故被放棄。

    而學院派們反覆琢磨多年的前次世界大戰經驗,也告誡他們不要輕易陷入混亂的夜戰。可惜這些智慧結晶都沒有影響到英國對手,反過來也僵化了義大利人自己的思路。

    ▲ 馬塔潘海角之戰後 義大利海軍基本放棄了大規模艦隊活動 圖源於網路

    或許會有人輕描淡寫的表示,作為二流國家的義大利本身不具備強大工業實力。所以無法在高強度的現代化戰爭中堅持太久,靠自身的產業供應鏈進行必要補充。

    但僅就軍艦製造領域而言,當時能看貶亞平寧之子的國家還真的是屈指可數。即便是早已完成多個五年計劃的前蘇聯,都在30-40年代瘋狂向義大利採購設計圖紙、軍艦和武器零部件。

    而號稱縱橫七海的英中國人,也要在特殊階段內靠美國盟友提供大量的援助軍艦。

    所以,義大利人的後繼乏力,更多是由於作戰不利和外交層面的選擇所決定的。由於無法同英國海軍對抗,本土工廠根本不能獲得足夠的石油和其他原材料,使迅速造艦下水的夢想自然落空。

    加之輕易選擇為軸心國陣營而戰,也就與當時的幾大主要強國為敵,更難以獲得救命的外部援助。

    ▲ 選擇為軸心國而戰 讓義大利必須與大半個世界為敵 圖源於網路

    當然,義大利海軍在二戰中的表現也不是沒有亮點。堪稱世界一絕的人操魚雷,就有深入亞歷山大港的成功案例,並讓2艘遇襲的英軍戰列艦在半年內都無法出海執行任務。部分增援德國盟友的潛艇,也有對盟國商船隊的大肆屠戮。

    但這些非對稱戰果,終究只是義大利人居於弱勢的無奈之舉

    義大利海軍甚至還有突襲美國紐約港的計劃,最後因難度太大而不了了之。至於他們為隆美爾和北非德軍所提供的寶貴補給,也不過是鮮有人問津的失敗者式的努力。

    1943年,隨著義大利王國的臨陣倒戈,被壓制多年的海軍艦隊也大體選擇了加入同盟國陣營。

    然而,由於多年的零部件匱乏和訓練缺失,這支昔日的地中海勁旅已完全淪為可有可無的添頭。大部分艦艇首先抵達馬耳他,隨後被派往埃及接受監視停泊。

    ▲ 倒戈的羅馬號戰列艦 成為人類歷史上的首個制導武器犧牲品 圖源於網路

    以羅馬號戰列艦為首的另一支小分隊,卻選擇去距離更近的撒丁島暫避。途中遭到德國空軍炸沉,也淪為了人類歷史上的首個遭制導武器犧牲品。

    但這就是義大利這個國家的縮影,高不成低不就的追趕和維持著特定強項領域,並且因整體實力的不濟而難以在強敵群中冒頭。

    當決策層換作墨索里尼式這類人物,就容易幻想用倖存者偏差和機會主義經驗去應付多元世界。

    (完)

  • 2 # 歷史檔案館

    如果要評價一支海軍,你先要了解這隻海軍當時處在一種什麼樣的情況下,義大利皇家海軍(簡稱RM)可以說是開局不利的,因為RM不像IJN那樣,在戰爭開始之前就做好足夠的準備,IJN在開戰之前儲備了足夠使用3年以上的重油,而RM那邊由於按照自己的計劃,是在1942年開始形成足夠的戰鬥力,包括建造四艘新的主力艦,以及對原先的四艘主力艦進行現代化的大規模改裝,如果按照這個計劃,等到這8艘戰列艦開始形成戰鬥力之後RM的實力還會有更大的作為。

    但由於過早開戰,導致現代化改裝和新主力艦的建造都尚未完成,除了主力艦之外,輕巡洋艦級以下的驅逐艦、護航驅逐艦、潛水艇等還未建造完成——如今很多人在討論的時候,都不會注意到這些雖然是小型艦艇,但卻比大型的戰列艦和抗空母艦更能決定戰爭走向的艦船。

    與未形成戰鬥力的軍艦相配套的,自然是缺乏訓練的水兵和相對落後的技術了,RM海軍在魚雷和雷達技術上表現平平,人員則在夜戰以及其他方面的表現有些問題,同時由於面對的敵人乃是世界第一流的RN,按理說戰爭沒打結果就很清楚了。

    但是重要的問題在於燃油,IJN在開戰之前儲備了大約400萬噸重油,而RM儲備的航用燃油不到200萬噸,對於一支規模在世界第四的海軍來說,這批燃油連一年的用量都不足以滿足。但RM海軍實際上作戰了4年。

    在地中海上不管戰爭性質怎樣發展,歸根揭底義大利海軍的損失將是慘重的。不難看到,到了和平談判之時,義大利不獨絕無寸土可得,恐怕連艦隊甚至包括空軍,到頭來都保不住。

    ——海軍上將卡夫尼亞里

  • 3 # 國平軍史

    二戰時期,義大利海軍是僅次於英國、美國、日本、法國的第五大海軍強國,擁有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海上作戰力量。

    義大利海軍艦隊,是以戰列艦、7艘特蘭託級、扎拉級和波爾薩諾級在內的重巡洋艦為主,雷擊艦和護航艦為輔;儘管在戰爭初期時,義大利海軍活動頻繁,曾多次與英國皇家海軍地中海艦隊交手,但戰績卻乏善可陳。

    在役的主力戰列艦共有7艘,其中,艦長186米,寬28米,滿載排水量2.9萬噸的加富爾伯爵級戰列艦3艘分別為加富爾伯爵號、朱利奧·凱撒號、萊昂納多·達·芬奇號。

    3艘艦長237米,寬32米,滿載排水量4.3萬噸的維托裡奧·維內託級戰列艦,分別為利托里奧號、羅馬號和因佩羅號。

    羅馬號,1943年9月9日,與其姊妹艦駛往盟軍控制的馬耳他,在航行至撒丁島附近海域時,遭到昔日盟友德國空軍的猛烈襲擊,分別被兩顆無線電控制的重磅制導炸彈重創,最後斷成兩段並沉沒。

    加富爾號,1940年11月11日,在塔蘭託港,被英國皇家海軍發射的一條魚雷擊中,沉沒以後,打撈上來將大部分武備拆除。

    此外,佩羅號,則一直在船廠未完工;其餘倖存的維內託號、利托里奧號、朱利奧·凱撒號於1943年9月9日,駛往由盟軍控制的馬耳他,隨後被扣留。

    1942年底,由於嚴重缺乏燃料,義大利強大的戰列艦,便在地中海上銷聲匿跡,因此,昔日強大的義大利艦隊,無法進行大規模行動,直至戰爭結束,義大利海軍在海戰中,就再也無所建樹。

    但義大利空軍卻用魚雷轟炸機,對地中海上的英國皇家海軍實施了有效攻擊,取得了比義大利海軍好得多的戰績,僅在1943年,義大利空軍就擊沉了英國皇家海軍3艘驅逐艦、1艘護航炮艦、1艘輕護航艦、1艘坦克登陸艦、15艘貨輪。

    此外,義大利空軍還擊傷了英國皇家海軍1艘戰列艦、1艘航母、6艘巡洋艦、1艘驅逐艦、1艘坦克登陸艦、3艘輔助艦艇、6艘貨輪等。

    此外,義大利海軍儘管擁有7艘戰列艦、7艘重型巡洋艦,但大都是老舊的艦艇,新型的維托裡奧·維內託級戰列艦缺乏夜戰能力,缺乏長期的陣位訓練,艦員沒有什麼作戰經驗,在塔蘭託被英國皇家海軍重創以後,就一蹶不振,至義大利投降都未能恢復元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逃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