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筆一杆一生

    秋末溫度降低後,為什麼難釣魚?關於這個問題不得不先講一講魚的習性,因為魚是一個冷血動物,趨溫性很強,連續的降溫,會造成魚兒在水中及不適應。

  • 2 # 釣魚人老高

    恰恰相反,筆者的野釣實踐證明,深秋水溫下降後,垂釣難度反而降低。初秋、中秋時有小雜魚鬧窩的情況,深秋則大大減緩,鉤餌入水後,浮漂稍微動作,基本就有魚上鉤。那麼到底哪些因素影響深秋的魚情,垂釣時又該注意什麼呢?本文以此為起點,一窺究竟。

    首先是水溫降低,使得魚群分化現象突出。釣魚人清楚,深秋時分垂釣的鯽魚個頭肥大,經常斬獲半斤、八兩的鯽魚,筆者最近在徒駭河野釣,釣友最高的一次半天時間釣到5個7/8兩的鯽魚,單手抓握都費勁。而這春夏季節很難遇到。水溫大幅度下降,已超過麥穗、白條、趴地虎等雜魚,包括部分小鯽魚的承受能力,趨溫性的驅動下,基本都躲藏起來了,即不怎麼覓食,也不怎麼遊動。但大鯽魚則不同,器官發育成熟、完善,抵禦低水溫能力強,深秋時分依然保持一定的活性,吞食乾脆、徹底,少了些猶豫。

    垂釣時間的選擇。深秋時分野釣,畢竟水溫低,魚趨溫、逐食的天性使然,兩個時間節點魚情相對較好。一個是清晨天微亮時刻,此時魚熬過了一整夜,飢不擇食;一是Sunny升起,輻射強勁時,北方多集中在上午10點至下午3點。筆者接觸的幾個老釣友,基本都會選擇這兩個時間點揚竿。

  • 3 # 光頭魚司令

    最近很多地方降溫的幅度比較大,北方有些地方已經降雪了,釣魚人都知道隨著溫度的降低,吃鉤的鯽魚個體越來越大,秋末釣魚,很容易釣獲大板鯽,那麼為何最近的魚越來越難釣?

    魚確實難釣!光頭前天去釣魚,收穫寥寥無幾!旁邊幾位長竿釣深水的釣友,也不過釣獲2條麻將鯽!魚難釣的原因光頭覺得有2點。

    一、秋末溫差太大

    當天釣魚的時候,沒注意氣溫的變化,釣不到魚才想起看看天氣預報,雖然天氣預報準確性十分差,但是也能做個參考。拿起手機,一看嚇一跳,這個溫度確實不適合釣魚,白天22度,晚上只有7度,溫差達到了15度,怪不得魚不開口。

    有釣友說“溫差大早晚釣深水,因為深水溫度穩定;中午釣淺水,因為中午隨著Sunny的照射,水溫升高,魚類在淺水活動。”其實這只是理想狀態罷了!真實情況是,當天釣魚無論是淺水還是深水的釣友,收穫都是寥寥無幾。早晚的溫差大,是造成魚類不開口的一個原因。

    二、溫度異常魚類不適應

    秋末天氣的變化很快,說不定今天的溫度20幾度,到明天溫度只有10幾度,溫度變化過大魚類很難適應水溫的變化,不適應水溫的變化,也就不再開口覓食,垂釣效果也就比較差。

    秋末是一個換季的季節,溫度變化無常,時而豔陽高照,時而冷風陣陣,溫度的變化帶動水溫的變化,如果水溫變化過大,那麼短時間魚類很難適應水溫的變化,魚類不適應也就不再開口覓食。

    光頭總結:魚類是變溫動物,自身不產生溫度,體溫根據水溫的變化而變化,當水溫變化過快的時候,它們跟不上水溫的變化,從而導致不開口覓食,也就是所謂的無口,無口很難釣魚。

    但是秋末也有魚情好的時候,比如:溫度連續幾天無變化,並且溫差比較小,秋高氣爽的天氣,那麼這種天氣下魚類比較活躍,一般魚情比較好。

    其實魚類也很鬱悶,本來秋末是大量覓食的時候,因為冬季快要到了,魚類需要補充營養面對冬季的到來,並不是它不想吃東西,而是吃不下,所以秋末釣魚難的不是“釣”,而是“魚”!魚比我們更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的戰爭可以理解為一小部分政治團體或者好戰分子發起的麼?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