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千米(km)=30公里(km)
千米俗稱公里,英文用km(kilometer)表示。1790年5月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建議以透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米。1千米=1000米=10000分米=100000釐米。
擴充套件資料:
常用單位
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公里{千米} (km)、分米(dm)、釐米(cm)、毫米(mm)、微米(μm)、奈米(nm)、皮米(pm)、飛米(fm)。
(1)公里
公里又稱千米,是個長度單位,縮寫為“km”,通常用於衡量兩地之間的距離。其常用換算關係如下:1千米(公里)= 1,000米(公尺)= 100,000釐米(公分) = 1,000,000毫米(公釐);1.61公里= 1英里。
(2)米
國際單位制的長度單位“米”(meter,metre)起源於法國。1790年5月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建議以透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 — 米,1791年獲法國國會批准。為了製造出表徵米的量值的基準器,在法國天文學家捷梁布林和密伸的領導下,於1792~1799年,對法國敦克爾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羅那進行了測量。
1799年根據測量結果製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鉑杆(platinum metre bar),以此杆兩端之間的距離定為1米,並交法國檔案局保管,所以也稱為“檔案米”。這就是最早的米定義 。
由於檔案米的變形情況嚴重,於是,1872年放棄了“檔案米”的米定義,而以鉑依合金(90%的鉑和10%的銥)製造的米原器作為長度的單位。米原器是根據“檔案米”的長度製造的,當時共製出了31只,截面近似呈X形,把檔案米的長度以兩條寬度為6~8微米的刻線刻在尺子的凹槽(中性面)上。
1889年在第一次國際計量大會上,把經國際計量局鑑定的第6號米原器(31只米原器中在0℃時最接近檔案米的長度的一隻)選作國際米原器,並作為世界上最有的長度基準器儲存在巴黎國際計量局的地下室中,其餘的尺子作為副尺分發給與會各國。
規定在周圍空氣溫度為0℃時,米原器兩端中間刻線之間的距離為1米。1927年第七屆國際計量大會又對米定義作了嚴格的規定,除溫度要求外,還提出了米原器須儲存在1標準大氣壓下,並對其放置方法作出了具體規定。
但是使用米原器作為米的客觀標準也存在很多缺點,如材料變形;測量精度不高(只能達0.1μm)。很難滿足計量學和其他精密測量的需要。另外,萬一米原器損壞,複製將無所依據,特別是複製品很難保證與原器完全一致,給各國使用帶來了困難。
因此,採用自然量值作為單位基準器的設想一直為人們所向往。20世紀50年代,隨著同位素光譜光源的發展。發現了寬度很窄的氪-86同位素譜線,加上干涉技術的成功,人們終於找到了一種不易毀壞的自然標準,即以光波波長作為長度單位的自然基準。
這一自然基準,效能穩定,沒有變形問題,容易復現,而且具有很高的復現精度。中國於1963年也建立了氪-86同位素長度基準。米的定義更改後,國際米原器仍按原規定儲存在國際計量局。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70年代以來,對時間和光速的測定,都達到了很高的精確度。
因此,1983年10月在巴黎召開的第十七屆國際計量大會上又通過了米的新定義:“米是1/299792458秒的時間間隔內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長度”。這樣,基於光譜線波長的米的定義就被新的米定義所替代了。
(3)分米
分米(decimeter或dm)是長度的公制單位之一,1分米相當於1米的十分之一。其常用換算關係如下:1分米 = 0.0001千米(km) = 0.1米(m) =10釐米(cm) = 100毫米(mm)。
(4)釐米
釐米,長度單位;英文:centimetre(s),簡寫(符號)為:cm。有關釐米的單位轉換如下:1釐米 = 10毫米 = 0.1分米 = 0.01米 = 0.00001千米。
(5)毫米
毫米,又稱公釐(或公釐),是長度單位和降雨量單位,符號㎜。1毫米相當於1米的一千分之一(此即為「毫」的字義)。進位制關係如下:1毫米=0.1釐米=0.01分米=0.001米=0.000001千米。
(6)微米
微米是長度單位,符號 [micron],讀作[miú]。1微米相當於1米的一百萬分之一(此即為「微」的字義)。換算關係如下:1微米(μm) = 1 000奈米(nm) = 0.001毫米(mm) = 0.000 1釐米(cm) 。
(7)奈米
奈米(符號為nm)是長度單位,原稱毫微米,就是10-9米(10億分之一米)。如同釐米、分米和米一樣,是長度的度量單位。相當於4倍原子大小,比單個細菌的長度還要小。單個細菌微生物用肉眼是根本看不到的,用顯微鏡測直徑大約是五微米,也就是五千奈米。
舉個例子來說,假設一根頭髮的直徑是0.05毫米,把它徑向平均剖成5萬根,每根的厚度大約就是一奈米。也就是說,一奈米大約就是0.000001毫米,奈米科學與技術,有時簡稱為奈米技術,是研究結構尺寸在1至100奈米範圍內材料的性質和應用。
(8)皮米(pm)
皮米(picometer或pm)是長度單位,1皮米相當於1米的一萬億分之一。有時在原子物理學中稱為微微米(micromicron)。換算關係如下:1皮米=10-12米=0.001 奈米(nm) =0.000 001 微米(μm)。
30千米(km)=30公里(km)
千米俗稱公里,英文用km(kilometer)表示。1790年5月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建議以透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米。1千米=1000米=10000分米=100000釐米。
擴充套件資料:
常用單位
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公里{千米} (km)、分米(dm)、釐米(cm)、毫米(mm)、微米(μm)、奈米(nm)、皮米(pm)、飛米(fm)。
(1)公里
公里又稱千米,是個長度單位,縮寫為“km”,通常用於衡量兩地之間的距離。其常用換算關係如下:1千米(公里)= 1,000米(公尺)= 100,000釐米(公分) = 1,000,000毫米(公釐);1.61公里= 1英里。
(2)米
國際單位制的長度單位“米”(meter,metre)起源於法國。1790年5月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建議以透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 — 米,1791年獲法國國會批准。為了製造出表徵米的量值的基準器,在法國天文學家捷梁布林和密伸的領導下,於1792~1799年,對法國敦克爾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羅那進行了測量。
1799年根據測量結果製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鉑杆(platinum metre bar),以此杆兩端之間的距離定為1米,並交法國檔案局保管,所以也稱為“檔案米”。這就是最早的米定義 。
由於檔案米的變形情況嚴重,於是,1872年放棄了“檔案米”的米定義,而以鉑依合金(90%的鉑和10%的銥)製造的米原器作為長度的單位。米原器是根據“檔案米”的長度製造的,當時共製出了31只,截面近似呈X形,把檔案米的長度以兩條寬度為6~8微米的刻線刻在尺子的凹槽(中性面)上。
1889年在第一次國際計量大會上,把經國際計量局鑑定的第6號米原器(31只米原器中在0℃時最接近檔案米的長度的一隻)選作國際米原器,並作為世界上最有的長度基準器儲存在巴黎國際計量局的地下室中,其餘的尺子作為副尺分發給與會各國。
規定在周圍空氣溫度為0℃時,米原器兩端中間刻線之間的距離為1米。1927年第七屆國際計量大會又對米定義作了嚴格的規定,除溫度要求外,還提出了米原器須儲存在1標準大氣壓下,並對其放置方法作出了具體規定。
但是使用米原器作為米的客觀標準也存在很多缺點,如材料變形;測量精度不高(只能達0.1μm)。很難滿足計量學和其他精密測量的需要。另外,萬一米原器損壞,複製將無所依據,特別是複製品很難保證與原器完全一致,給各國使用帶來了困難。
因此,採用自然量值作為單位基準器的設想一直為人們所向往。20世紀50年代,隨著同位素光譜光源的發展。發現了寬度很窄的氪-86同位素譜線,加上干涉技術的成功,人們終於找到了一種不易毀壞的自然標準,即以光波波長作為長度單位的自然基準。
這一自然基準,效能穩定,沒有變形問題,容易復現,而且具有很高的復現精度。中國於1963年也建立了氪-86同位素長度基準。米的定義更改後,國際米原器仍按原規定儲存在國際計量局。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70年代以來,對時間和光速的測定,都達到了很高的精確度。
因此,1983年10月在巴黎召開的第十七屆國際計量大會上又通過了米的新定義:“米是1/299792458秒的時間間隔內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長度”。這樣,基於光譜線波長的米的定義就被新的米定義所替代了。
(3)分米
分米(decimeter或dm)是長度的公制單位之一,1分米相當於1米的十分之一。其常用換算關係如下:1分米 = 0.0001千米(km) = 0.1米(m) =10釐米(cm) = 100毫米(mm)。
(4)釐米
釐米,長度單位;英文:centimetre(s),簡寫(符號)為:cm。有關釐米的單位轉換如下:1釐米 = 10毫米 = 0.1分米 = 0.01米 = 0.00001千米。
(5)毫米
毫米,又稱公釐(或公釐),是長度單位和降雨量單位,符號㎜。1毫米相當於1米的一千分之一(此即為「毫」的字義)。進位制關係如下:1毫米=0.1釐米=0.01分米=0.001米=0.000001千米。
(6)微米
微米是長度單位,符號 [micron],讀作[miú]。1微米相當於1米的一百萬分之一(此即為「微」的字義)。換算關係如下:1微米(μm) = 1 000奈米(nm) = 0.001毫米(mm) = 0.000 1釐米(cm) 。
(7)奈米
奈米(符號為nm)是長度單位,原稱毫微米,就是10-9米(10億分之一米)。如同釐米、分米和米一樣,是長度的度量單位。相當於4倍原子大小,比單個細菌的長度還要小。單個細菌微生物用肉眼是根本看不到的,用顯微鏡測直徑大約是五微米,也就是五千奈米。
舉個例子來說,假設一根頭髮的直徑是0.05毫米,把它徑向平均剖成5萬根,每根的厚度大約就是一奈米。也就是說,一奈米大約就是0.000001毫米,奈米科學與技術,有時簡稱為奈米技術,是研究結構尺寸在1至100奈米範圍內材料的性質和應用。
(8)皮米(pm)
皮米(picometer或pm)是長度單位,1皮米相當於1米的一萬億分之一。有時在原子物理學中稱為微微米(micromicron)。換算關係如下:1皮米=10-12米=0.001 奈米(nm) =0.000 001 微米(μ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