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臥虎藏龍》裡玉嬌龍的縱深一躍,令深藏在河北石家莊蒼巖山中的懸空寺名聲大噪,從那時起就多了許多遊人特地前來行山、踏青,吃些素齋,沾染些道家仙氣才回去——大抵是把蒼巖山當作了另一座武當山。
開往蒼巖山的山路蜿蜒盤旋,跟料想的一樣,一路顛簸,沙塵飛揚,穿過好幾個山中隧道、礦區、湖泊與乾瘦的山林,這才來到位於胡家灘南側的主峰腳下。
橋樓殿為中國三大懸空寺之一,初建年代已經失考,推測為隋唐年間。
在河北信眾的口中,蒼巖山被稱為“西山”、“蒼山”,是儒道釋三為一體的靈山,這裡供奉著以三皇姑為主,兼及觀音、佛祖、王母、玉帝、文昌帝君、財神、關公,甚至包括孫悟空在內的多元神祗。從山腳下開始,各路風格各異、建築年代不同的廟宇,一路延續至山腰、山頂、山壁間,讓人感到有趣的是,每間廟宇雖然供奉的神祗不盡相同、有主有次,但從焚香頂祝、進殿參拜的人流規模來看,倒是沒有太大的差異。
蒼巖山西崖遠景
進山的線路從山門前的牌匾開始,依序經過魁星閣、文昌殿、猴祖師廟、萬仙堂、觀音殿、靈煙殿、龍王廟、三星殿等18座小廟,方才來到位於半山腰處的懸蹬梯雲。這是一段自陡峭的石壁中開鑿出來的山路,蒼巖山之山勢奇險,在這段路上彰顯無遺。臺階以山岩鋪就,小徑最窄處僅容三四人站立,此時出映入眼簾前方的是一段突如其來的裂谷,將主峰劈成兩半,宛如絕壁,而在對峙的斷崖之間,凌空架起一大一小兩座石拱橋,上面分別坐落著橋樓殿與小橋樓殿——前者的初建年代已經失考,推測為唐代,民間傳為隋代,在康熙初年經歷了一次遇火重修,後者則建於金代大定年間,距今八百餘年。
自懸蹬梯雲仰視橋樓殿的背面
橋樓殿為木造二層重簷閣樓建築,重簷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容貌古樸端麗。在蔡良瑞拍攝的照片中,夏季時分的橋樓殿別有一番粉雕玉琢的美態,他也提到,眼前美景如同源於海市蜃樓的幻境,“隱於山嵐中金碧輝煌的樓閣,恍若是仙宮般的存在”。照片似乎是在橋樓殿前方的天橋下取景,畫面中有大面積、富有層次感的黢黑陰影,透過中空的橋洞,令人得以一窺位擁有千年歷史的單孔石拱橋、浴火重生的古剎的神秘姿容。在柔和的日光沐浴下,頁岩峭壁閃著玫瑰金色的光芒,崖柏蔥翠欲滴,籠罩在一片酷似山澗飛瀑的雲霧背景之間。
福慶寺迴廊外的石獅
在這個由幾條拱橋構成的奇特空間裡,前後坐落著三座寺院,被今人統稱為福慶寺,而位於橋樓殿後方的園覺殿,又稱大佛殿,同樣建於金代,更被認為是福慶寺的正殿。殿門上留有“福緣善慶”牌匾一枚,殿內供奉如來佛祖、普賢、文殊菩薩及十八羅漢塑像,門口立著兩具象徵福祿壽的石獅,細看之下,石獅的身體早經無數香客的撫摸變得無比光滑。
蒼巖山屬太行山支脈,山體形態與前者類似,多見峭壁、陡崖、峰林、嶂谷、懸溝,這裡的巖壁是細膩而富有層次的頁岩、砂岩、花崗岩,在太陽下,泛著粉紅、硃砂色光澤,很容易使人聯想起以“萬丈紅綾”、“百里赤壁”為代表的雄峻蒼涼的太行山景觀。井陘縣的城建史上溯至秦始皇時期,而“陘”這個頗具特色的地理稱謂,亦為太行山脈周邊郡縣獨有,指的是橫斷山脈被河流切割後形成的大致垂直的谷地。著名的“太行八陘”由北向南依次為軍都陘、蒲陰陘、飛狐陘、井陘、滏口陘、白陘、太行陘、軹關陘,代表八條穿越太行山脊的天然通道,井陘在其中列位第五,《呂氏春秋》中明確指出其為“天下九塞”第六塞的意義。
聖母殿遠景
後半途山路,以福慶寺為拐點,開始繞著西峰崖的山壁側行,循著一個個依崖穿鑿而成的陡坡,經財神殿、藏經樓、彌勒殿、妙法蓮花寶塔,直抵聖母殿。有幾段路都修築了單側欄杆,聽說在過去常有香客墜崖的慘事發生,憑欄處視野異常開闊,更顯群峰巍峨,探頭望出去,上頂蒼天白雲,下臨萬丈深淵,谷底稀稀落落的香客行進隊伍頓時渺小如同沙粒。
聖母殿是蒼巖山香火最旺的地方,也是三皇姑傳說的起點。殿內供奉著三個神龕及三皇姑彩塑,大殿南北兩側的壁畫分別創作於明清年間,惟妙惟肖的還原了“禮儀”、“落難”、“削髮”、“修道”、“顯靈”等一系列與三皇姑有關的民間故事。作為蒼巖山的主神祗,三皇姑的傳說在宋金時期開始流傳,她的身份有幾種不同的認知,如魏文帝之女、隋文帝之女、隋煬帝之女南陽公主、大悲觀音等幾種,守廟人會信誓旦旦的告訴你,三皇姑理應為隋文帝之女妙陽公主,歷史上的在福慶寺出家,事蹟被刻入了寺內的碑銘,可供對照。
電影《臥虎藏龍》裡玉嬌龍的縱深一躍,令深藏在河北石家莊蒼巖山中的懸空寺名聲大噪,從那時起就多了許多遊人特地前來行山、踏青,吃些素齋,沾染些道家仙氣才回去——大抵是把蒼巖山當作了另一座武當山。
開往蒼巖山的山路蜿蜒盤旋,跟料想的一樣,一路顛簸,沙塵飛揚,穿過好幾個山中隧道、礦區、湖泊與乾瘦的山林,這才來到位於胡家灘南側的主峰腳下。
橋樓殿為中國三大懸空寺之一,初建年代已經失考,推測為隋唐年間。
在河北信眾的口中,蒼巖山被稱為“西山”、“蒼山”,是儒道釋三為一體的靈山,這裡供奉著以三皇姑為主,兼及觀音、佛祖、王母、玉帝、文昌帝君、財神、關公,甚至包括孫悟空在內的多元神祗。從山腳下開始,各路風格各異、建築年代不同的廟宇,一路延續至山腰、山頂、山壁間,讓人感到有趣的是,每間廟宇雖然供奉的神祗不盡相同、有主有次,但從焚香頂祝、進殿參拜的人流規模來看,倒是沒有太大的差異。
蒼巖山西崖遠景
進山的線路從山門前的牌匾開始,依序經過魁星閣、文昌殿、猴祖師廟、萬仙堂、觀音殿、靈煙殿、龍王廟、三星殿等18座小廟,方才來到位於半山腰處的懸蹬梯雲。這是一段自陡峭的石壁中開鑿出來的山路,蒼巖山之山勢奇險,在這段路上彰顯無遺。臺階以山岩鋪就,小徑最窄處僅容三四人站立,此時出映入眼簾前方的是一段突如其來的裂谷,將主峰劈成兩半,宛如絕壁,而在對峙的斷崖之間,凌空架起一大一小兩座石拱橋,上面分別坐落著橋樓殿與小橋樓殿——前者的初建年代已經失考,推測為唐代,民間傳為隋代,在康熙初年經歷了一次遇火重修,後者則建於金代大定年間,距今八百餘年。
自懸蹬梯雲仰視橋樓殿的背面
橋樓殿為木造二層重簷閣樓建築,重簷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容貌古樸端麗。在蔡良瑞拍攝的照片中,夏季時分的橋樓殿別有一番粉雕玉琢的美態,他也提到,眼前美景如同源於海市蜃樓的幻境,“隱於山嵐中金碧輝煌的樓閣,恍若是仙宮般的存在”。照片似乎是在橋樓殿前方的天橋下取景,畫面中有大面積、富有層次感的黢黑陰影,透過中空的橋洞,令人得以一窺位擁有千年歷史的單孔石拱橋、浴火重生的古剎的神秘姿容。在柔和的日光沐浴下,頁岩峭壁閃著玫瑰金色的光芒,崖柏蔥翠欲滴,籠罩在一片酷似山澗飛瀑的雲霧背景之間。
福慶寺迴廊外的石獅
在這個由幾條拱橋構成的奇特空間裡,前後坐落著三座寺院,被今人統稱為福慶寺,而位於橋樓殿後方的園覺殿,又稱大佛殿,同樣建於金代,更被認為是福慶寺的正殿。殿門上留有“福緣善慶”牌匾一枚,殿內供奉如來佛祖、普賢、文殊菩薩及十八羅漢塑像,門口立著兩具象徵福祿壽的石獅,細看之下,石獅的身體早經無數香客的撫摸變得無比光滑。
蒼巖山屬太行山支脈,山體形態與前者類似,多見峭壁、陡崖、峰林、嶂谷、懸溝,這裡的巖壁是細膩而富有層次的頁岩、砂岩、花崗岩,在太陽下,泛著粉紅、硃砂色光澤,很容易使人聯想起以“萬丈紅綾”、“百里赤壁”為代表的雄峻蒼涼的太行山景觀。井陘縣的城建史上溯至秦始皇時期,而“陘”這個頗具特色的地理稱謂,亦為太行山脈周邊郡縣獨有,指的是橫斷山脈被河流切割後形成的大致垂直的谷地。著名的“太行八陘”由北向南依次為軍都陘、蒲陰陘、飛狐陘、井陘、滏口陘、白陘、太行陘、軹關陘,代表八條穿越太行山脊的天然通道,井陘在其中列位第五,《呂氏春秋》中明確指出其為“天下九塞”第六塞的意義。
聖母殿遠景
後半途山路,以福慶寺為拐點,開始繞著西峰崖的山壁側行,循著一個個依崖穿鑿而成的陡坡,經財神殿、藏經樓、彌勒殿、妙法蓮花寶塔,直抵聖母殿。有幾段路都修築了單側欄杆,聽說在過去常有香客墜崖的慘事發生,憑欄處視野異常開闊,更顯群峰巍峨,探頭望出去,上頂蒼天白雲,下臨萬丈深淵,谷底稀稀落落的香客行進隊伍頓時渺小如同沙粒。
聖母殿是蒼巖山香火最旺的地方,也是三皇姑傳說的起點。殿內供奉著三個神龕及三皇姑彩塑,大殿南北兩側的壁畫分別創作於明清年間,惟妙惟肖的還原了“禮儀”、“落難”、“削髮”、“修道”、“顯靈”等一系列與三皇姑有關的民間故事。作為蒼巖山的主神祗,三皇姑的傳說在宋金時期開始流傳,她的身份有幾種不同的認知,如魏文帝之女、隋文帝之女、隋煬帝之女南陽公主、大悲觀音等幾種,守廟人會信誓旦旦的告訴你,三皇姑理應為隋文帝之女妙陽公主,歷史上的在福慶寺出家,事蹟被刻入了寺內的碑銘,可供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