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陳維仁501

    我只說我的家庭在七八十年代中的經濟情況與銷費狀況,我屬於半職工家庭,既有農村的收入,也有職工工資收入。

    七十年代的收入及消費,單位工資每月從27、5元到了32、5元,加糧差1、5元,也就分別是29元的34元。農村收入不大,一個婦女勞動拖兩個孩子,在生產隊由欠口糧款到一年能進一百元左右,庭副業也出了一些解決零花,總的情況是除了一些正常開支沒有什麼存款,因為在消費上,除了油鹽醬醋茶,就是人情的禮尚往來,供兩個小孩讀書,每年還要給一家下小增添新衣。期間還增加了兩間土瓦房,還為了勞動與工作方便,買了兩隻手表一個鬧鐘,生活只是搞得走,整個七十年代生活與消費水平在生產隊中可列居中等。

    八十年代,隨著工資的增長,從30多元到八十年代末,每月工資百來元,家庭收入也大大增加,主要是生產隊時大力發展的副業,特別是與當地茶廠掛鉤,集體種植的茉莉花收入大,我們生產隊在分田單幹期間,仍然還保持著集體經濟的尾巴,沒有分徹底,就是加工房和茉莉花地,直到後來企業改制,茶廠關門,集體才算徹底解除。

    所以我家在整個八十年代的經濟收入遠遠超過七十年代,從此家有了存款,日子也非常好過些,也不缺錢花,這主要不是分田單幹才翻燒的,一是工資的增長,二是靠原生產隊發展的茉莉花收入,三是一直保持的家庭的副業。

    在八十年代的消費上,比七十年代更有些增大,八十年代初,我家已有了電視機,有了腳踏車,八十年代中期由土瓦平房造建成了幾間磚瓦樓房,賣外銷過後還能殺兩條年豬。

    在九十年代,家屬農轉非,兩個兒子長大在九十年代初參加了工作,從此與農村的分田單幹脫了鉤,日子也更好過了,由於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物價也在不斷上升,在消費上自然也越來越擴大起來,也許多少個普通家庭與我不相上下。

  • 2 # 凡哥視界

    謝謝邀請回答。七八十年代來說,先不說消費水平,先說一下那時候社會的經濟特徵:那時候無私營經濟,全部國有企業。基本無貧富懸殊。就城市而言,人人進工廠或者事業單位上班,工資標準全國統一。工業品,如單車手錶、縫紉機收音機等等,對比當時的工資來說,非常貴。而生活必需品,比如大米,肉類,青菜這些,就非常便宜。當然,一些必需品,如豬肉,香油,糧食,棉布等等都是按月憑票固定供應的。但是一般來說,除了肉類油等,一般也是基本夠用的了。人們沒有貧富懸殊,也就沒有嫌貧愛富的心理。當然,也許生活水平絕對值不如現在,但是勝在社會穩定,生活壓力小。人心平和。

    那麼消費水平呢?我可以說一下我本人經歷,大家參考。我七十年代末由知青回城進工廠,每月18元學徒工工資,加4元知青補貼,2元糧食補貼(人人都有的),再加上每個月2元左右的中、夜班補貼。這樣,每月工資26元左右,三年學徒工都這樣。糧食關係在工廠,每月買8元錢的飯菜票,就足夠吃一個月的了。有吃得多的,也就最多10元了。這樣每月就有18元的零花錢了!那可是絕對的富人了!說一下當時的物價大家參考。我們本地米線、麵條,看檔次,8分錢到1毛2一碗。一根油條加豆漿3分錢。飯館裡面素菜一毛一盤,紅燒肉3毛一盤。隨便說一句,那時候大米中米1角5分6一市斤(只是要有糧票,)。所以我有18元一個月,算不算有錢人啦?

    這樣,我用了一年半,花120元買了一塊東風手錶,(當時最好的上海表要有供應票,我沒有)。花178元買了一輛永久牌單車(好不容易找了一張供應票)。名牌!陸陸續續,我又買了一些在當時都是奢侈品的東西:18元一雙的牛皮鞋;27元一件的上海產駝絨長大衣;60元一臺上海產206型的手搖電唱機。還有一些想不起來了!這些東西,拿當時來看,相當於現在是幾百萬身家的標配了!哈哈!

    這樣子,一直過到了80年代末。這個就是七八十年代的真實消費水平。大家有何感想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女人覺得男人不給她買包買房買車就是不愛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