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午12點下午幾點
-
2 # 懂卻似懂非懂
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這句話在實踐中都是被證明是正確的真理性的語句。
只有在腦力和體力勞動中的人們才會去思考,不管是去思考勞動本身,比如怎麼才能更快的結束自己手裡的活,怎麼讓自己更加輕鬆的去做事,又怎麼才能產生自我激勵的機制才能是自己不疲憊;還是在勞動中衍生其他思想,因為只有各種思想的迸發才能使人們有新的發現,而這種新發現在實踐中可以迅速得以致用和流傳,這種被應用和記錄的不同以往的想法就是知識。
人有兩個寶,雙手和大腦,雙手會做工,大腦會思考,用手又用腦,才能有創造”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現收錄在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中。早在上個世紀上葉,陶老已給我們揭示出勞動是知識的源泉,是創造的源泉。然而,在生活中對勞動的認識卻存在諸多誤區。
首先,勞動被輕視。中國曾長期處於封建半封建狀態,科舉制度更是教人們死讀書、讀死書。“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就是封建士大夫輕視勞動、輕視勞動人民心理的真實寫照。時至今日,不少人頭腦中還存有這種封建餘毒。
其次,勞動被異化。按馬克思的觀點,勞動是一種活動,透過這種活動,人的智慧和體力都獲得發展,勞動者還在勞動實踐中感到一種創造的幸福和愉
悅。但是,在異化勞動中,勞動成為某種懲罰的手段,勞動的性質則完全改變:“勞動者在自己的勞動中並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此外“勞動的異化性的一
個明顯的表現是,只要對勞動的強制一消失,人們就會逃避勞動。”正是由於勞動的被異化、被誤導,造成一些人以勞動為恥,不思進取,津津樂道於好逸惡勞,享
樂拜金。
再次,勞動被物化。在市場經濟全球化、思潮多元化的過程中,實用主義大行其道,其中也伴隨著勞動被物化。為金錢而奮鬥,投機取巧、有錢就幹、沒錢靠邊,以最少的勞動獲取報酬最大化已成為一些人追求的目標。
以上等等,不一而足。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社會勞動分工越來越細,精神文明、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社會需要我們重新審視勞動。胡錦濤總書記在論
述社會主義榮辱觀時,特別強調要引導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在中小學教育中,勞動更應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課。
勞動本身就是美德。對勞動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從來就是衡量一個人的道德覺悟的重要標難。鄙視勞動,不勞而獲,無償地佔有他人的勞動,是剝削階級
的腐朽道德觀。我們要大力弘揚熱愛勞動的美德,反對好逸惡勞的陋習,倡導科學正確的勞動觀,全面貫徹尊重勞動、勞動者光榮的教育方針。
勞動是知識的源泉。教育家陶行知相信“行為知之始,知為行之成。”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 “勞動是具有神奇力量的教育學,給我們開闢了教育智慧的
新源泉。這種源泉是書本教育理論所不具備的。”我們深信,只有透過汗水和疲乏人的勞動,人的心靈才會變得敏感、溫柔。透過勞動,人的心靈才更加具有認識周
圍世界的能力。
勞動創造美、發展美。美,來源於勞動。生活的舞臺,是勞動的舞臺。沒有蜜蜂的勞作,不會有花兒的嬌豔;沒有桑蠶的吐絲,不會有絲綢的飄揚;沒有
農民的耕作,不會有生命的食糧。大自然為我們展示了辛勤勞作的美好畫卷,生活中的勞動者用身體力行給我們創造了更加美妙的世界。在美化環境、美化生活、美
化社會中,我們不斷地感受美、鑑賞美、創造美。
勞動更可以強筋健骨,磨鍊意志。勞動創造了人,人的發展更離不開勞動。“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中學生只有在勞動中得到鍛鍊,養成健康體魄,增長知識才幹,才能擔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
勞動是一切知識的源泉,勞動成果是汗水、智慧與創造的結晶。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將繼續推進勞動實踐教育,以勞樹德,以勞啟智,以勞益美,以勞
健體,以勞促創新,努力為國家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富有開拓創新精神和勞動實踐能力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