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青空梔淺666

    這一切要從2003年的一次“偶然”說起。

    無心插柳

    2003年,已成為全國工業百強之首的的華為在自有晶片、交換機等核心業務上迅速擴張,業務觸角延伸至海外,任正非想攻下歐洲的通訊基站市場。為了做基站,華為答應了歐洲運營商的條件——製作3G手機。

    於是,2003年7月,華為手機業務部成立,次年華為終端公司誕生。那時的華為手機完全是“廉價老人機”的形象,直到2008年, 華為打通了從2G 到 3G 的制式標準演算法,在技術實力上超越愛立信,拿到了沃達豐的巨大訂單,並打開了歐洲的基站市場,拿下歐洲。

    得到歐洲市場後,華為想出售手機業務,因為與華為的其它業務比,手機業務是“出力不討好”的活兒。據報道,華為找到了TPG、銀湖(Silver Lake )、紅杉以及貝恩等眾多資本來談,出售近在眼前。

    然而,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金融海嘯裹挾著資本寒冬,華為手機的出售受此影響而畫上句號。出售被迫中止後,任正非組織華為終端業務的人開了一個盛大的會議,會上決定華為手機要拋棄定製機,面向市場,做自己的手機品牌。

    剛進入市場的華為手機一無所有,既沒有專業技術、行業經驗,也沒有市場品牌。對於當時的華為來說,選擇直接購買成熟的技術是快速打下市場最好的選擇,但是華為選擇了完全相反的路。

    海思臨危受命,負責研發起了華為手機晶片。

    2004年,華為成立了深圳市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晶片研發。華為之所以要成立海思,是因為任正非做了一個最壞的預想:如果拒絕提供晶片技術,華為要怎麼活下去?晶片是中國第一大進口產品,每年花在這上面的金額高達2000多億美元,一度遠遠超過了石油進口。

    2009年,華為海思研發出第一款手機晶片,但是反響平平。除了華為,根本沒有其它手機廠商敢用。

    品牌化的開端

    2011年,iOS和安卓系統都大獲成功,智慧手機的風口來了。任正非意識到手機市場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市場,於是決定不再跟隨運營商做定製手機,而是堅定地做自己的品牌。

    2011年~2013年是華為手機品牌化的開端和真正突破的開始。2011年,華為對手機業務管理層做出調整,將歐洲Quattroporte餘承東調回國內,將其任命為華為手機CEO。操盤手機業務的餘承東希望將華為手機做成世界第一,為此,他一直研究其他手機廠商的運作模式。小米的社群營銷模式是餘承東的學習物件之一,2011年9月25號華為釋出了首款榮耀U8860,在價格和硬體引數上與小米1對標,但是在記憶體、營銷、晶片上都打不過小米。榮耀在2013年被分離為獨立品牌。

    既然中低端市場走不通,不賺錢,華為決定走高階路線。餘承東砍掉了很多低端機和功能定製機,遭到了一眾高管的極力反對,還得罪了不少電信運營商。

    2012年1月,餘承東主導研發的第一款手機Ascend系列上市,產品分為P、D、W、G幾個型號。售價2999元的P1的銷售量不到100萬臺。

    同一年,海思的第二款產品誕生,被華為用在了十餘款主力產品上。然而,這款晶片的使用者體驗非常差,餘承東有些動搖。如果不是任正非仍堅持要用自己研發的晶片,可能就不會有現在的麒麟。

    還是在2012年,華為手機迎來了一位重要人物,為其完成品牌化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華為充斥著濃厚的理工氣息,廣告風格也是如此。華為早期的廣告風格簡單粗暴地說出手機賣點,缺少美學空間,對品牌的建設少之又少。隨著產品週期的結束,大家就遺忘了,下一款產品又要從頭開始。當年10月,餘承東挖來三星中國的楊柘。楊柘加入華為的三年期間,帶領團隊負責P6、P7、Mate7、P8、Mate S在內地的營銷策劃工作。從P7的君子如蘭、P8的似水流年到Mate 7的爵士人士,楊柘為華為手機品牌注入了情感標籤,其中經典廣告詞“爵士人生”讓Mate 7一炮而紅,由此華為手機成功站穩高階。

    當時,大屏手機在市場受到熱捧,但三星和蘋果都沒有兼顧超長待機和超大螢幕的產品,所以華為在大屏發力,2014年9月釋出了搭載麒麟925晶片的華為Mate 7,這時候的麒麟晶片已被消費者接受。Mate 7針對性開發了超長待機、大螢幕、按壓指紋、金屬機身等特性,受到商務人士青睞,徹底開啟高階市場,很多CEO級別的客戶直接打電話找餘承東買Mate7。起初,餘承東只命團隊準備了30萬臺,最終出貨量卻超過700萬臺。Mate 7之後,其它國內廠商也釋出了相似型別手機。

    現在來看,當時的Mate 7不盡是華為手機發展史的里程碑,更引領了一代手機潮流。2015年的第三季度手機出貨量顯示,華為手機出貨量同比暴增63%,有如此驚人的表現,Mate 7功不可沒。

    Mate 7的成功,提升了華為的渠道影響力,人們對華為的品牌認知進一步加強,也帶動了麒麟晶片的發展。2014年年初,海思研發的晶片被命名為麒麟晶片, 開始正面挑戰移動晶片領域的霸主——高通驍龍,並同時推出了麒麟910。同年6月,華為推出麒麟920。2015年,搭載該晶片的華為P7在全球出貨400萬臺,華為憑藉這款晶片進入世界晶片設計主流梯隊。

    華為業務的主力軍

    從最開始的百元機到千元機,華為手機一步步向上發展。

    2015年4月,華為釋出P系列的年度旗艦——華為P8銷量突破1000萬臺。

    2015年是華為手機爆發的一年。這一年,華為手機出貨1.08億臺,華為消費者業務收入超過200億美元,同比大增70%。在海外市場表現同樣出色,市場研究機構GFK2015年9月的資料報告顯示,華為全球智慧手機市場份額為9.7%,穩居全球前三。

    2016年4月,華為釋出全新的P系列旗艦——華為P9。從P9系列開始,華為開始了影像之路的探索,第一次嘗試了和徠卡合作,發力手機攝影。而Mate9系列則首次帶來了保時捷設計,打開了華為招牌的高階商務旗艦。

    2016年9月推出和徠卡合作的P系列新一代旗艦——華為P10。這是華為和徠卡合作的首款旗艦手機。P10廣告語被定為“人像攝影大師”。但是因為“疏油層門”和“記憶體門”,慘遭消費者吐槽,但最終的銷量也突破了600萬臺。

    2017年華為買下原諾基亞位於芬蘭坎培雷的技術研發中心,並買斷了諾基亞在聲學、天線等方面的技術專利,續聘了原班工作人。在研發比例和技術儲備上,華為已遠遠超過國內手機廠商。這一年華為總收入6036億元,手機出貨量為1.53億部,消費者業務收入2373億元。華為的終端業務已經超過原有收入的1/3。

    2018年,消費者業務上,華為銷售收入3489億元,同比增長45.1%,這已經是華為目前最大的業務。華為消費者業務收入激增,智慧手機起到了很大的推力。

    2019年對於華為來說,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5月16日,華為正式被列入美國商務部實體清單,去年9月15日晶片正式斷供。

    晶片斷供壓力之下,華為做了很多工作“補洞”。為了讓榮耀渠道和供應商能夠得以延續,華為在去年11月釋出宣告稱整體出售榮耀業務資產。2020 HDC全球開發者大會上,華為推出EMUI11、鴻蒙2.0、HMS生態等,還首發了智慧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除此之外,華為啟動了數千億的備胎計劃專案之一“供應B計劃”的“南泥灣”專案,該專案意在規避應用美國技術製造終端產品。

    回首華為手機業務的發展,不得不佩服任正非當年一心要做晶片的遠見。業界流傳的華為即將出售高階業務一事,其真假不得而知,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華為在經歷至暗時刻後會走向光明,因為它有那樣的實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六年級畢業贈言簡短給姐妹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