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332225305487819
-
2 # 居然
《伶官傳序》主旨:表達了國家的興盛與衰亡在於人事的道理。作者引用了後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後失天下的歷史事實,客觀分析了唐莊宗的成敗得失,強調國家盛衰取決於人事的道理,諷諫北宋統治者力戒驕奢,勵精圖治。
《伶官傳序》主旨:表達了國家的興盛與衰亡在於人事的道理。作者引用了後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後失天下的歷史事實,客觀分析了唐莊宗的成敗得失,強調國家盛衰取決於人事的道理,諷諫北宋統治者力戒驕奢,勵精圖治。
【內容主旨】 全文共4個自然段。 第1自然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盛衰之理,豈非人事。 2~4自然段以唐莊宗為例,邊擺事實,邊講道理,展開討論。唐莊宗李存勖接受父命,報仇雪恥,系燕父子、函梁君臣,這是他成功的時候。但天下平定後,卻一夫作亂,倉皇東出,伶人困之,身死國滅,這是他慘敗的時候。莊宗成時:意氣之盛,可謂壯哉;莊宗敗時: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在敘述史實中得出結論: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從而進一步推出:禍患常積忽微,智勇多困於所溺。 【寫作特點】 1. 本文在開篇提出中心論點之後。運用正反對比推理,使論證其有極強的說服力。用於推理的事例無可辨駁的史實,使人感到真切而信服。 2. 本文感情充沛,語言寓於變化,長句短句錯落得體,多用短句,乾脆有力,讀起來琅琅上口,加上陳述句與反語句反覆出現,語氣詞多處運用,使議論中透出情韻。文章結尾處“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於忽微,智勇多困於所溺”,既是全文的歸結,又是格言式的警句,給人以啟示。 【解題指導】(思考和練習) 一、 見【內容主旨】 二、 1. (莊宗)請其矢,盛(之)以錦囊,負(之)而前驅。 2. (莊宗)還矢(於)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3. 公使陽處父追之,反諸河,(孟明等)則在舟中矣。 4. 鄭穆公使(之)視客館,(杞子等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5. 若從君惠而免之,(吾等)三年將拜君賜。 三、 這樣行文,使句式對稱,讀起來琅琅上口。特別是一些正反對比的對稱句子,不僅有音節美,而且在細細咀嚼中,我們可深刻地領略作者褒貶揚抑的立場,體味到作者鮮明的思想感情。 【資料窗】 1. 關於作者 作者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卒諡文忠。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歐陽修是北宋中葉的文壇領袖,詩文革新運動的倡導人。大力提倡古文,並且提拔和獎掖後進。著名的古文家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門下。他在散文、詩詞創作和史傳編寫、詩文評論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詣最高。後人把他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公文集》,又與宋祁等合修《新唐書》。《宋史》卷三百十九有傳。 2. 關於歷史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王朝,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是中國歷史上的動盪時期。在這53年間,先後換過四姓十四君,篡弒相尋,戰亂頻起,後唐莊宗就是被弒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俳優(pái yōu,雜耍藝人)雜戲於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包圍。莊宗同光四年(926)貝州將領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的史彥瓊拒不發兵,旋又單騎逃逸,導致亂軍大敗。莊宗親征敗回,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後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發出感想,借事論理,指出封建王朝的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於“人事”。 歐陽修寫《伶官傳》並冠以短序,是為了告誡當時北宋王朝執政者:應為吸取歷史的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當滿足於表面的繁榮。 首段僅兩句,一問一答,問含觀點,答含史實依據,其中盛、衰、得、失四字為全篇關眼。 次段敘事。寫莊宗“用兵”,只說藏矢、請矢、納矢,足見其報父仇之志甚堅,這是寓褒於敘,且為下文述其功業之盛張本。 第三段先說“盛”,承上文;後說“衰”,為下文議論張本。一揚一抑,對比鮮明。 第四段用設問領出議論,先以“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點明全文主旨;而後再提“盛”、“衰”,自然入題,說明作《伶官傳》的緣由。 【附錄】①《古文觀止》關於本文理路的評析:“起手一提,已括全篇之意。次一段敘事,中後只是兩揚兩抑。低昂反覆,感慨淋漓,直可與史遷相為頡頏。”②章學誠(清代樸學大師)《丙辰札記》關於以“嗚呼”發端的評論:“餘向議《五代史》序例,只可作誄祭文集,蓋除卻誄祭文辭,並無必用‘嗚呼’發端之例也。” 3.第四段讀法要點 ①首句是選擇疑問句,目的是引起讀者深思。其中的兩個選擇項是主賓分明的:“得之難而失之易”為賓,故置前;“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為主,置後。前者要輕讀,後者要重讀,兩分句之間應有稍長的停頓;讀完全句後再作更長的停頓。 ②次句引用經典,為立論之所本,要讀得莊嚴、緩慢,字字清晰。 ③第三句點明主旨,其對偶部分要讀得節奏分明,然後以極其肯定的語氣讀“自然之理也”一句。 ④第四句重提“盛衰”,其實是以“盛”烘托“衰”,重在“數十伶人困之”,感慨良深。 ⑤第五句進一步總結歷史教訓(亦即作傳緣由),故用“夫”領起。“夫”應適當延長。對偶讀法如前。結尾連用“也哉”,“也”表肯定,“哉”表可嘆,要讀得餘音徐歇,有哀而鑑之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