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可分三段。首段簡介建亭的緣起。文章一開始就特意點明時間,即在他到滁的第二年,也就是初具政績之時,其中已含樂意。滁地“山州窮絕,比乏水泉”。而當炎炎夏日,竟“偶得一泉於城之西南豐山之谷中,水味甘冷”(歐陽修《與韓忠獻王書》),作者喜出望外,親臨考查:“俯仰左右,顧而樂之。”文章至此,正面點明“樂”字。於是喜悅之情,一氣流注:“疏泉鑿石,闢地以為亭。”而築亭的目的,又是欲“與滁人往遊其間”。由自我慶幸到與民同樂,在一片歡樂意緒中莫定題旨。
第二段透過對滁州歷史的回顧和地理位置的介紹,歌頌了宋王朝結束戰亂,使人民安居樂業的功德。為了突出主題,作者只寫了宋朝以前故亂的歷史。並透過今昔對比的手法來表現主題的。“滁於五代干戈之際,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嘗以周師破李景兵十五萬於清流山下,生擒其將皇甫暉、姚鳳於滁東門之外,遂以平滁”這一段是寫歷史。表現了滁州過去的戰事和宋太祖趙匡撤的勇武,讚揚了宋朝開國皇帝的武功。“修嘗考其山川、按其圖記,升高以望清流之關,欲求暉、鳳就擒之所,而故老皆無在者。蓋天下之平久矣”這一段是寫當代。昔日的戰場,如今已經難於考察其具體地點了。因為“故老”都已不在了,天下太平日子已經很久了,這是第一層對比。
從“自唐失其政”到“涵煦百年之深也”是第二層對比。這一段透過對人間滄桑的感慨,又一次頌揚了宋王朝統一國家、讓人民休養生息的功德。作者俯仰今昔。反覆抒發感嘆,使文章充滿了感情,這兩層對比,也都是與文章題目和主題相照應的。寫“滁於五代干戈之際,用武之地也”,又寫“自唐失其政。海內分裂,豪傑並起而爭”,都是為了說明當時的百姓不能“豐樂”。而“聖人出而四海一”以後,百姓能夠豐足安樂,則是“上之功德”。進一步證明四海安樂的局而來之不易,彌足珍貴。
最後一段段迴應開端,具體寫出“與滁人往遊其間”之樂,歸結主題。文中寫作者“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的四時之景,凝鍊而生動;道滁地風俗之美,淳厚而安閒。段中,交錯用了四個“樂”字,琳漓酣暢地抒寫了歐公此時的愉悅情懷。首先作者慶幸自己遠脫風波而“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閒”,一樂也;滁人“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遊”,二樂也;作者縱談古今,意在讓人民瞭解“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李之時也”,三樂也;凡此種種,皆因“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是地方官應做之事,四樂也。這就將首段“疏泉鑿石,闢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遊其間”之事,說得端莊入理。
這篇文章的最大特點是借寫景而抒情,情景交融。文章用了大量筆墨寫滁州的山水景色,從中流淌出作者豐富的情感。戰亂之時,好山好水不過是為了割據稱王的“憑侍險阻”;在世事變遷的過程中,也只是“漠然徒見山高而水清”;而在百姓安居樂業的當時,則“四時之景,無不可愛”。歐陽修寫景有很深的功力。文中僅用“掇幽芳而萌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這十五個字就把一年四季四時之景的特點表現出來了。“掇幽芳而蔭喬木”是透過人的動作來寫春夏之景;“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則是用人的感受來寫秋冬之色。文短情深,不僅反映出當時作者的心境。而且反映出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和精確的表達能力
全文可分三段。首段簡介建亭的緣起。文章一開始就特意點明時間,即在他到滁的第二年,也就是初具政績之時,其中已含樂意。滁地“山州窮絕,比乏水泉”。而當炎炎夏日,竟“偶得一泉於城之西南豐山之谷中,水味甘冷”(歐陽修《與韓忠獻王書》),作者喜出望外,親臨考查:“俯仰左右,顧而樂之。”文章至此,正面點明“樂”字。於是喜悅之情,一氣流注:“疏泉鑿石,闢地以為亭。”而築亭的目的,又是欲“與滁人往遊其間”。由自我慶幸到與民同樂,在一片歡樂意緒中莫定題旨。
第二段透過對滁州歷史的回顧和地理位置的介紹,歌頌了宋王朝結束戰亂,使人民安居樂業的功德。為了突出主題,作者只寫了宋朝以前故亂的歷史。並透過今昔對比的手法來表現主題的。“滁於五代干戈之際,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嘗以周師破李景兵十五萬於清流山下,生擒其將皇甫暉、姚鳳於滁東門之外,遂以平滁”這一段是寫歷史。表現了滁州過去的戰事和宋太祖趙匡撤的勇武,讚揚了宋朝開國皇帝的武功。“修嘗考其山川、按其圖記,升高以望清流之關,欲求暉、鳳就擒之所,而故老皆無在者。蓋天下之平久矣”這一段是寫當代。昔日的戰場,如今已經難於考察其具體地點了。因為“故老”都已不在了,天下太平日子已經很久了,這是第一層對比。
從“自唐失其政”到“涵煦百年之深也”是第二層對比。這一段透過對人間滄桑的感慨,又一次頌揚了宋王朝統一國家、讓人民休養生息的功德。作者俯仰今昔。反覆抒發感嘆,使文章充滿了感情,這兩層對比,也都是與文章題目和主題相照應的。寫“滁於五代干戈之際,用武之地也”,又寫“自唐失其政。海內分裂,豪傑並起而爭”,都是為了說明當時的百姓不能“豐樂”。而“聖人出而四海一”以後,百姓能夠豐足安樂,則是“上之功德”。進一步證明四海安樂的局而來之不易,彌足珍貴。
最後一段段迴應開端,具體寫出“與滁人往遊其間”之樂,歸結主題。文中寫作者“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的四時之景,凝鍊而生動;道滁地風俗之美,淳厚而安閒。段中,交錯用了四個“樂”字,琳漓酣暢地抒寫了歐公此時的愉悅情懷。首先作者慶幸自己遠脫風波而“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閒”,一樂也;滁人“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遊”,二樂也;作者縱談古今,意在讓人民瞭解“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李之時也”,三樂也;凡此種種,皆因“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是地方官應做之事,四樂也。這就將首段“疏泉鑿石,闢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遊其間”之事,說得端莊入理。
這篇文章的最大特點是借寫景而抒情,情景交融。文章用了大量筆墨寫滁州的山水景色,從中流淌出作者豐富的情感。戰亂之時,好山好水不過是為了割據稱王的“憑侍險阻”;在世事變遷的過程中,也只是“漠然徒見山高而水清”;而在百姓安居樂業的當時,則“四時之景,無不可愛”。歐陽修寫景有很深的功力。文中僅用“掇幽芳而萌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這十五個字就把一年四季四時之景的特點表現出來了。“掇幽芳而蔭喬木”是透過人的動作來寫春夏之景;“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則是用人的感受來寫秋冬之色。文短情深,不僅反映出當時作者的心境。而且反映出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和精確的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