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畫中人
-
2 # 常棣tandy
我想你說的是《三國志•蜀志•李嚴傳》中“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下面我就詳細說說李嚴:
據傳,李嚴是荊州南陽人,年輕時為郡縣吏,以“才幹”著稱。曹操進軍荊州,他入蜀投奔益州牧劉璋,任成都令,“復有能名”。後又奉劉璋之命,在綿竹與劉備拒戰,旋即投降,被任為興業將軍、輔漢將軍。從“興業”、“輔漢”這兩個將軍號可以看出,李嚴在劉備心目中是佔有相當地位的。
一、劉備真的把兵權交給李嚴?
《李嚴傳》又說:“章武二年,先主(劉備)徵(李)嚴詣永安宮,拜尚書令。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劉備將李嚴抬高到與諸葛亮並列的地位,這不但可以與諸葛亮抗衡,而且還可能進一步取代諸葛亮,成為蜀漢首屈一指的人物。在當時形勢下,李嚴以都護屯江州,實際上是總攬蜀國東部軍政,與成都分陝而治。
李嚴以尚書令受遺詔輔政,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李嚴何以得驟居此職,陳壽未作交待,它書亦無說明。
據知前此孫吳曾以周瑜為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李嚴中都護之任略 當孫吳之周瑜,而顧名思義,中都護統內外軍事 的職任更重於中護軍,近於魏晉常見之都督中外諸軍事,例為武力權臣所居。
我疑李嚴素有實 力,他奉詔來永安,或有率所領兵以守峽道任務,成為夷陵傾敗以後蜀國安危所賴的重鎮,因 而有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的任寄。後來諸葛亮北伐 時調李嚴離永安、江州,欲得其兵以鎮漢中,李嚴“窮難縱橫,無有來意”,就是由於有此背景。
李嚴輔政以後,處境有些特殊,與諸葛亮的 關係也頗為微妙。李嚴不得入成都,只是居永安 為外鎮,實際上無法起到劉備原來許諾於他的輔 政作用,中都護統內外軍事也成為具文。他退而 求其次,力圖在江州擴大實力,鞏固分陝之勢。
諸葛亮上後主的《表》即說明了這一點:
“臣當北出,欲得(李)平兵以鎮漢中,平窮難縱橫,無有來意,而求以五郡為巴州刺史。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漢中,平說司馬懿開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際逼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豐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時之務。
平至之日,都委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漢室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然謂平情在於榮利而已,不意平心顛倒乃爾。若事稽留,將致禍敗,是臣不敏,言多增咎。”
對李嚴的罪狀,諸葛亮概括為,乘北伐之際進行要挾,“開府辟召”,取得與諸葛亮完全同等的地位;同時“窮難縱橫,無有來意”,如上所說,李嚴曾採用各種手段打擊諸葛亮,反對出軍北伐。由於他“與諸葛並受遺詔輔少主”,李嚴暗示自己應該“開府辟召”,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為什麼李嚴要採用各種陰謀,迫使諸葛亮退軍,以反對北伐,甚至在來漢中之前即“窮難縱橫”,顯示“無有來意”?
二、劉備為什麼要李嚴與諸葛亮“同受遺詔輔少主”?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說:“章武三年春,先主(劉備)於永安病篤,召(諸葛)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對劉備與諸葛亮的這番對話,歷來有各種看法,裴松之注引孫盛的意見是:“(劉)備之命(諸葛)亮,亂孰甚焉!世或有謂備欲以固委付之誠,且以一蜀人之志。君子曰:‘不然,苟所寄忠賢,則不須若斯之誨,如非其人,不宜啟篡逆之途。是以古之顧命,必貽話言,詭偽之辭,非託孤之謂。幸值劉禪闇弱,無猜險之性,諸葛威略,足以檢衛異端,故使異同之心無由自起耳。不然,殆生疑隙不逞之釁。謂之為權,不亦惑哉!"
這個看法有可採之處,概括起來即是“備之命亮,亂孰甚焉”,但實際並非完全如此,孫盛所謂“詭偽之辭,非託孤之謂”,這才真正道出劉備當時的心情,即是說,劉備對諸葛亮是不完全信任的,特別是在身後。
劉備取蜀,隨之前往的是龐統,為之後繼的是法正。龐統反對諸葛亮“跨有荊益”的策劃,認為“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
因而將重點完全置於益州,見《龐統傳》;法正是背叛劉璋助劉備取蜀的關鍵人物,重視當然也在益州,與“跨有荊益”的設想所距更遠,但這卻與劉備苟安蜀中的思想完全拍合。
從當時的情勢來看,劉備對法正的信任遠超過諸葛亮之上,龐統如不早逝也應該如此。
此後法正早死,李嚴從而被劉備提到與諸葛亮同等地位,以牽制諸葛亮的行動。所謂行動,對內是防止諸葛亮權力過大,影響到劉禪對益州的統治,對外是防止諸葛亮發動北定中原的戰爭,影響到益州的安全。這裡有必要分別加以論證。
《三國志•蜀志•李嚴傳》說:“(李)嚴與孟達書曰:吾與孔明(諸葛亮)俱受寄託,憂深責重,思得良伴。”李嚴所以致函擬招來孟達,顯然是欲挾孟達自重,所謂“良伴”即指孟達。
函中強調“吾與孔明俱受寄託”,顯示他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具有同等地位,也掌握同等權力,是蜀漢的權威人物。
《費詩傳》說:“降人李鴻來詣(諸葛)亮,亮見鴻,時蔣琬與(費)詩在坐。鴻曰:‘間過孟達許,適見王衝從南來,言達曰:“諸葛亮見顧有本末,終不爾也。”盡不信衝言,委仰明公,無復已已。”
這個王衝是何許人?同傳又說:“王衝者,廣漢人也。為牙門將,統屬江州督李嚴。為嚴所疾,懼罪降魏。”王衝本來是李嚴的部將,“為嚴所疾”,才投降曹魏的。因而所說孟達降魏之後,諸葛亮“欲誅達妻子”,這個誣衊之語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為王衝本人所捏造,第二種可能為王衝聽他人所說,以誅殺孟達妻子這等大事而論,當然是傳自李嚴。
王衝自己沒有捏造這類傳說的必要,也知道這不可能取信於孟達,第一種可能是不存在的,因而只能存在第二種可能,即誣衊和打擊諸葛亮,並挑撥諸葛亮與孟達之間的關係(其時諸葛亮也與孟達有書信往還)。
《諸葛亮集》有(李)嚴與(諸葛)亮書,勸亮宜受“九錫”,進爵稱王。亮答書曰:吾與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復相解!足下方誨以光國,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東方方士,誤用於先帝(劉備),位極人臣,祿賜百億,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叡(魏明帝),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李嚴的來書雖未能見到,但從裴注可知,第一是向諸葛亮提出“九錫”,第二則是“稱王”,這裡不用多說,主旨是在誣衊諸葛亮認為諸葛亮將走曹操的老路,即受“九錫”封魏王,進而代漢,企圖取劉禪而代之,這當然引起諸葛亮的極大憤慨,所謂“十命可受,況於九邪!”即是以反面表達了這種心情。
李嚴為什麼如此?
固然是出於對諸葛亮的誣衊,但也不排除在對諸葛亮試探,企圖進一步加以中傷。十分可能,這類誣衊諸葛亮的輿論是流傳頗廣的。
《華陽國志》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卒,後主素服發哀三日。李邈上疏曰:‘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不好為殺臣之君,直以臣懼其通,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 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歿,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後主怒下獄誅之。”
所謂“狼顧,《晉書宣帝紀)說:“魏武(曹操)察帝(司馬懿) 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因謂太子(曹)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太子素與帝善,每相全佑,故免。”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司馬懿的“狼顧”,即是 具有“非人臣”的相,此後必取代曹氏。這類傳說當時應該流行頗廣,曹 操有所聞,藉以觀察司馬懿,李邈也有所聞,卻用來觀察諸葛亮,這與李 嚴試探諸葛亮“宜受“九錫’,進爵稱王”是完全一致的。
李嚴當然也聽 到過這類傳說,不過不像李邈那樣“狂直”而已。至於“虎視”,《後漢書• 班固傳》所收(西都賦)有這樣兩句“周以龍興秦以虎視”,李賢注:“龍興虎視,喻強盛也。”班固實際的意思是,儘管周、秦都很“強盛”,但周是龍興”,取天下以德;秦卻是“虎視”,取天下以“武”。
李邈認為諸葛亮身杖強兵”,與秦的“虎視”相同。不但如此,由於“狂直”,李邈還直接 將諸葛亮比作欲危漢室的呂祿、霍禹。 當時蜀中反對諸葛亮的輿論,必然盛傳,而製造這類輿論的,應該 是本為劉璋的屬下,如李嚴、李邈。
他們所反對的是諸葛的北伐,企圖 苟安益州,這完全符合於劉備取得益州後的思想。
《三國志•蜀志•李嚴傳》說:“(建興)九年春,(諸葛)亮軍祁山,(李)平催督運事。秋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不繼,平遣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喻指,呼亮來還,亮承以退軍。平聞軍退,乃更陽驚,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欲以解己不辦之責,顯亮不進之也。又表後主,說:軍偽退,欲以誘敵與戰。亮具出其前後手筆書疏本末,平違錯章灼。平辭窮情竭,首謝罪負。”
李平即李嚴,這是他後來的改名。如《傳》所說,李嚴以霖雨軍糧不繼,呼諸葛亮回,“亮承以退軍”。但李嚴知道諸葛亮退軍之後,卻故意驚愕說:“軍糧已足,何以便歸?”以此誣陷諸葛亮。
當這場官司打到後主那裡時,李嚴又說,諸葛亮是假作退軍,“誘敵與戰”。待諸葛亮拿出李嚴的“前後手筆書疏本末”,李嚴的罪行才十分明顯。這裡用了“辭窮情竭,首謝罪負”八字,說明在後主面前,諸葛亮與李嚴曾往復辯難,在大量證據面前,諸葛亮才得以迫使李嚴承認,取得這場官司的勝利。諸葛亮一生中這是僅有的一次。
(正文完)
-
3 # 史學達人
劉備是一個政治家,他深懂權謀的利害。他也知道人心不古,對任何人都不能太相信。即使諸葛亮這樣的忠臣,也不能讓他完全放心。
所以,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他選擇了讓兩個人來幹兩件大事。最好這兩個人,屬於不同的幫派,他們能夠相互制約。
所以,他把重要的事情,都託付給了諸葛亮,也就是說日常的政務,都是有諸葛亮來處理的。並且劉備臨終之前,還讓劉禪認諸葛亮為乾爹。同時,他還告訴諸葛亮,若是劉禪能夠輔佐,你就輔佐他,若是不能輔佐,你就自立吧。
當然了劉備說這樣的話,只是給諸葛亮客套客套,當不了真的。諸葛亮這麼聰明的人,他當然也明白劉備的用意了。
所以,聽到劉備這樣說,諸葛亮立刻在劉備面前表忠心,說自己會誓死效忠後主劉禪的。
把諸葛亮這邊的事情交代完之後,劉備又叫了一個叫李嚴的人,並且把軍權交給了他。
劉備為何這樣做呢?
說實話就是為了牽制諸葛亮,萬一諸葛亮真的對劉禪不敬,或者是不忠。那麼,掌握軍權的李嚴,就可以直接制衡諸葛亮了。
當然了若是李嚴有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同樣諸葛亮也可以制衡他。
這就是劉備臨終前託付重任於諸葛亮和李嚴的緣由。
那麼,諸葛亮和李嚴真的可以相互制衡嗎?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和劉備一樣,他們都是屬於外來戶,不是蜀國本地的人,可以說他們算是一個幫派。
這個李嚴就是另一個幫派,他的家就是蜀國的。蜀國本地的人,在朝中當官的就和李嚴是一個幫派。
所以,在劉備看來,他們肯定是可以相互制約的。
可是事實上並非如此,李嚴根本不是諸葛亮的對手。在一個就是李嚴這個人品德不怎麼好,我們都知道諸葛亮北伐的時候,給諸葛亮供給糧食的正是李嚴。
因為李嚴和諸葛亮有矛盾,所以,他就故意給諸葛亮搞破壞,不按時把糧食運到前線。
最終諸葛亮忍無可忍,在劉禪面前參了李嚴一會。李嚴被趕回了家,整個軍政大權,就都落到了諸葛亮的頭上。
你看李嚴就是這樣一個不堪大任的傢伙,打仗可不是兒戲,他竟然拿著打仗的事情,當做小孩過家家一樣。
這樣他當然是要被踢出管理權的。
不過說到這裡,我們就有個疑問了。
本來李嚴是掌軍權的,但是北伐的時候,卻是諸葛亮帶領士兵去前線殺伐攻打了。李嚴竟然成了運送糧食的人。
真的搞不懂他們這是怎麼安排的。
總之,劉備把軍權交給了李嚴肯定是交錯了人。李嚴實在是沒有什麼軍事才能,他給諸葛亮比起來,一個回合就被諸葛亮給幹趴下了。
所以,劉備想要讓李嚴制約諸葛亮的目的,也就達不到了。
-
4 # 瀟瀟談歷史
蜀漢政權在劉備在世的時候,一直是雙寡頭制度,諸葛亮以丞相錄尚書事,處理蜀漢的一切政務,劉備在永安前線,主管軍事,除非有什麼重要的決策,需要劉備最後拍板時,諸葛亮才會報給劉備。
為蜀漢王朝獻出自己的一生諸葛亮與劉備除了三顧茅廬外,讓我們大家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白帝城託孤了吧。劉備白帝城將還年幼的兒子託付給了諸葛亮,他想要諸葛亮輔佐自己的兒子,但是他深知兒子的性情,可能做君王還差的多,他也對諸葛亮說如果劉禪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那麼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諸葛亮對劉備的言語所打動,他認為劉備是足夠的信任他,才會將劉禪託付給他,並且說出取而代之的話。的確,諸葛亮沒有讓劉備失望,他竭盡全力輔佐劉禪。
那麼為何將軍權交給李嚴呢?我們都知道劉備把兒子託付給了諸葛亮,卻把兵權交給了李嚴,很多人後來分析還是劉備不夠信任諸葛亮,其實也是可信的。劉備之所以將兵權給了李嚴,不只是為了制約諸葛亮,他深知諸葛亮可以做一個文官,衝鋒陷陣這樣的事情還是需要李嚴這樣的軍事帥才。我們都知道諸葛亮的謀略在三國時期排第一,但是在用兵上還是有很大的不足的,而李嚴就是用兵奇才,他在劉備手下時曾多次平定判亂,給劉備打江山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一代梟雄綜上,劉備託孤以李嚴掌軍,一是看重其軍事能力,二是維護派系之間的穩定,最終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為劉禪提供良好的統治環境。劉備作為一個政治家,權謀並不遜色,他在臨死之時仍將政治體系安排的如此得當,對的起一代梟雄之稱。
-
5 # 以心行止
你這個提問本身有問題,皇帝相信誰?諸葛亮根本就不是劉備信任的人,只不過他死了沒人可用了,不得不啟用諸葛亮,諸葛亮在劉備死之前只不過是一個後勤部長的角色。權力制衡是皇帝管用的伎倆。
-
6 # 輝162915112
這是已經看到的結果,所以只能這麼做,讓別人活久一點。如果給一個人,政權,軍權會怎麼樣?諸葛亮北伐第幾次,回來了還殺人,老大都沒說話,那怕做錯了,說明目中無人。當初的決定是對的。劉禪不是北伐最有利的人,人們認識誰最有利。還有幾次北伐沒成功是顧意的,一次二次沒成功說的過去,那麼多次沒成功還要打,必有妖。但時間不允許。最後劉禪很聰明。有時顧意裝傻起到效果。
-
7 # 如若天風
《自由體詩》
——(帝王之策,理當如此,豈可非之)
君王所謀是平衡,權重疑它異心生。
有用無用一併用,人死百事又由人。
-
8 # 使用者64188336377
劉備對諸葛亮並不十分信任,託孤時就能看出來,再一個就是劉備兵敗,諸葛亮也是有責任的,所以,交給李嚴也是對的!
-
9 # 路之意
劉備白帝城託孤,任命了兩位輔政大臣,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李嚴,其中將兵權給了李嚴,很多人覺得這是為了制衡諸葛亮,那麼這種猜測是真的嗎?有人說,劉備這麼做,是在給兒子劉禪鋪路,讓那些權位高的大臣相互制衡,從而營造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
劉備有沒有想過把兵權交給諸葛亮?一、劉備可能本來就沒有想把兵權全部交給諸葛亮。
雖然說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劉備肺腑之言告知諸葛亮,如果自己的孩子不行,他就可以取代自己的孩子。但是我們仔細看一下劉備的話,前面是各種感情的鋪墊,說他們兩個之間的關係有多好多好,後面又說可以取代自己的孩子,如果諸葛亮真的取代了自己的孩子,那是不是說明他們兩個的感情不值錢了?所以說可能是劉備打的感情牌,其實並不想讓諸葛亮來掌管兵權。
雖然說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諸葛亮的能力是很強的,但是劉備並不是完全的信任諸葛亮,這種不信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就是諸葛亮缺少領兵的經驗,相對於來說,李嚴領兵的經驗更豐富一點,此外,諸葛亮能力太強了,劉備擔心諸葛亮會獨攬大權,所以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才會把軍權和行政權分別交給李嚴和諸葛亮。
首先劉備帶著自己的荊州派打下蜀中之後,為了更好的管理蜀中,就啟用了一大批的蜀中的人才以及勢力,劉備在倆個政權之間的平衡確保了政權的穩定,蜀漢朝廷的兩大政治勢力,分別是以諸葛亮為核心的荊州勢力,和李李嚴為核心的蜀中勢力。劉備當然希望他去世後,這兩大勢力能團結一心,輔佐幼主劉禪。所以李嚴也是託孤重臣,讓諸葛亮掌握政權,而李嚴掌握兵權。
劉備託孤給諸葛亮與李嚴,是要均衡朝中的勢力,以免一方做大,即使無法長期平衡,也要在劉禪成人之前,這兩種勢力是相對均衡的,劉備在這方面做得很好,諸葛亮與李嚴的政治鬥爭橫跨了近十年,等到了這種均衡力量失去平衡而傾斜的時候,劉禪也已經長大成人了。劉備的深謀遠慮,知人善任,知道劉禪繼位後需要強大的力量支援,但是這股力量不能過於強大而失去制衡後無法控制,所以劉備託孤李嚴與諸葛亮,而且還有漢中魏延,這兩種力量制衡著諸葛亮,劉備的託孤之舉可謂深謀遠慮,心思久遠。
李嚴原是劉璋部下,在綿竹歸降劉備,被任命為裨將軍。在218年,盜賊馬秦、高勝等數萬人在資中縣作亂,此時劉備率主力在漢中與曹操鏖戰,李嚴僅用臨時召集的五千人馬輕鬆平定。
李嚴有主見,有性格,辦事果斷。李嚴這個人很有主見,辦事果斷,雷厲風行,經常和同僚發生衝突。在劉備看來,這不是什麼缺點,只有這樣性格的人才敢和諸葛亮叫真,發揮其作用,如果把位置留給一個唯唯諾諾的人,哪能牽制住諸葛亮呢。
-
10 # 馮狄特里施
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安排李嚴有制約諸葛亮的動機。1、劉備臨終前託孤於諸葛亮最關鍵的一句話就是讓諸葛亮“自取”,這就等於是將蜀漢的江山社稷送予諸葛亮了。也就是說把劉家後代的身家性命全託付給諸葛亮一人了。這麼大的信任程度還可能用其他人暗中制約嗎,顯然於情理不符。2、如果想制約,為什麼託孤人還區分正副。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副託孤人就是一個擺設,一點實際權力都沒有,是劉備為了平衡各勢力的影響而耍的小權術而已。3、明令李嚴鎮守永安。永安遠離成都這個權力中心,地方很小,兵員也不多,從當時形勢看,東吳也沒有能力進攻蜀國。名義上握有軍權的李嚴其實手中能掌握的軍隊就那麼點,是典型的“光桿司令”。4、諸葛亮作為首席託孤大臣,集全國軍政大權於一身,劉禪雖為皇帝,但所有的決定命令必須經諸葛亮同意才能頒發,諸葛亮實際的權力絕不僅僅為丞相,而可認為是代行皇權。5、諸葛亮身兼益州牧,而西川實際上只有益州一個州,作為益州牧的諸葛亮實際上還是益州的行政兼軍事長官(州長官兼本州的軍事長官是當時的慣例)。這樣實際上諸葛亮就相當於掌管了全國絕大部分的軍隊,李嚴的軍權就是一個空銜。從以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劉備的用意,他根本不信任李嚴,不想讓他對諸葛亮產生半點制約,但要讓原益州集團心態平衡,還不得不去這麼做,這就是封建帝王的心思啊,不是普通人能看明白的。
回覆列表
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夷陵之戰和官渡之地、赤壁之戰一樣,對於三國的歷史格局形成了重要的影響。經此一戰,不僅蜀漢的國力受到了嚴重的削弱,劉備的生命也即將走到盡頭。在臨終前,劉備在白帝城進行了託孤。而提到白帝城託孤,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劉備將劉禪託付給諸葛亮的歷史典故。不過,在白帝城託孤時,劉備的託孤大臣還有一位,也即李嚴。
李嚴李嚴(?-234年),後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陽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臣,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臨終前的託孤之臣。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李嚴得知這個訊息後,認為以後再也不會有人能夠起用自己了,因此心懷激憤而病死。
劉備為什麼把兵權交給李嚴,而不是極為信任的諸葛亮?劉備臨終前對諸葛亮說了那麼多好話,甚至連諸葛亮可以代替劉禪這種話都說得出口,也是把諸葛亮感動的痛哭流涕。不過劉備雖然這樣說,但做起來差別還是挺大的,因為劉備竟然沒把兵權交給諸葛亮,而是給了官職比他還低的李嚴,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操作呢?只能說劉備心中還是非常提防諸葛亮的,雖然劉備嘴上說非常放心諸葛亮的才能,定可以將蜀國治理好,而且這個皇帝位也隨時為你留著。但必定蜀漢的血脈還是要由劉氏來繼承,就算劉備這樣說,諸葛亮也是不敢稱帝的,所以這也是客套話而已。
當然在劉備的心裡,小心思還是挺多的,原本劉備去世後應該由關羽擔當託孤大臣,但關羽和張飛都在他之前去世,所以軍中也只有諸葛亮的輩分能讓他擔任託孤大臣了。所以劉備託孤把自己的希望寄託於諸葛亮也是無奈之舉,根本就沒第二個人選。但是劉備也明白諸葛亮有幾斤幾兩,沒人幫助他始終難成大事,而且諸葛亮又是一位不怎麼信任他人或者不會輕易接受後輩幫助的人,這也是劉備最擔心的一點。所以就讓李嚴掌管兵權,一是可以限制諸葛亮的權利,還能幫他出謀劃策。
雖然諸葛亮和李嚴都是託孤大臣,但諸葛亮的官職還是高於李嚴,所以能將李嚴治罪。曹魏那邊,託孤大臣的權利相當,所以相互之間是不能治罪的。但蜀漢原因特殊,諸葛亮不管是聲望還是資歷都在李嚴之上,既然是人心所向那也沒辦法。對於李嚴來說,如果自己能跟朝中說話有分量的大臣弄好關係,也不至於落到如此下場,劉禪就更不用說了,簡直毫無發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