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再想打你162

    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不宣而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 2 # 使用者2689693373210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標誌是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突襲波蘭,英國、法國分別向德國宣戰,於是就開啟了世界大戰的序幕。究其原因還是一戰留下來的禍根。

    1.德國在一戰後被削弱的太狠,種下仇恨的種子。

    德國一戰戰敗後,戰勝國法國要求瘋狂削弱德國,根據《凡爾賽合約》規定,德國失去了13.5%的領土、12.5%的人口、16%的產煤地以及近一半的鋼鐵鋼鐵工業,德國所有的海外殖民地都被英國和法國瓜分。

    這還不算完,協約國為了德國的戰爭賠款問題,專門成立了一個賠款委員會,最終決定讓德國賠款2260億馬克,摺合113億英鎊(395.5億美元),按照當時的黃金計價,等於9.6萬噸黃金。這是一個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賠償的數字,當時的世界第一工業國美中國產值也只有880億美元,德國一下要承擔賠償半個美中國產值,簡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協約國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壓垮德國,讓其永世不得翻身。

    如同詛咒一樣的天文數字賠款最終激起德華人的仇恨,加上1929年的經濟危機的肆虐後,德華人把他們的魔鬼推上了歷史舞臺,他就是希特勒,開始了納粹德國的群魔亂舞的時代,後來經過英國法國對納粹德國的綏靖政策,助長了希特勒的野心,最終希特勒把德國帶進了深淵,也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災難。

    2、日本軍國主義在發動918事變後,助長了其稱霸亞洲的野心。

    918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了中國東三省,但此時的民國政府向國際社會求助,但並沒有得到積極迴應,西方列強實行綏靖政策,加上民國沒有組織像樣的抵抗,最導致日本帝國主義的野心越來越膨脹。在1937年7月7日,日本再也安奈不住自己的野心,發動了盧溝橋事變,全面侵華戰爭開啟,企圖佔領中國,稱霸亞洲,後來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亞洲戰場部分。

    3、經濟危機讓義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認為,要透過對外戰爭轉嫁危機。

    二戰中,法西斯國家如果只有義大利的話,真的起不到多大的危害,因為義大利軍隊的戰鬥力太弱,在軸心國集團中就是個湊數的,但儘管如此,義大利法西斯黨魁墨索里尼卻認為義大利很牛,也有模有樣學其他帝國主義國家侵略他國。1929年的全球性的經濟危機,義大利也遭到重創,墨索里尼認為領土擴張可以轉嫁經濟危機,最終決定再次入侵衣索比亞,1935年發動了對衣索比亞的入侵。

  • 3 # 遊山玩水642161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爭霸矛盾發展到不可調和地步的必然結果。它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醞釀過程。德、日、意法西斯國家在英、 法、美綏靖縱容下,推行侵略擴張政策,首先在亞洲、非洲和歐洲發動區域性戰爭,最後挑起世界大戰。

    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孕育新的國際衝突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法、美、意、日等戰勝國透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按新的實力對比重新瓜分世界,調整相互關係,形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這個體系建立在掠奪戰敗國、反對蘇維埃俄國、損害中國主權、扼殺民族解放運動以及戰勝國之間相互欺瞞的基礎上,不僅沒有緩和反而更加深了戰勝國與戰敗國以及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德國不甘心《凡爾賽和約》對它的制裁和限制,力圖廢除和約並實現重新武裝,伺機重返爭奪歐洲和世界霸權的舞臺。義大利則嫌少,對未能得到英、法、俄曾答應給予的領土耿耿於懷。日本獨霸中國和在亞太地區的擴張趨勢,加劇了同中、英、美的矛盾。

    2、世界經濟危機導致戰爭因素增長。20世紀20年代是資本主義相對穩定時期。德國在美英壟斷資本扶持下迅速恢復國家實力,重返帝國主義列強爭霸行列;日本經濟雖有發展,但對外貿易卻低於世界平均增長率,為扭轉局面,加緊向中國擴張;義大利國力有限,企圖以炫耀武力確保其地中海霸權。1929~1933年爆發的世界經濟危機,使帝國主義各國遭受猛烈衝擊,生產下降,企業破產,失業激增。為擺脫危機,帝國主義各國展開關稅戰和貿易戰,彼此矛盾激化。在這場較量中,美、英、法佔有優勢,德、日、意因經濟力量薄弱處於不利地位,於是走上擴軍備戰、以武力重新瓜分世界的戰爭道路。

    二、直接原因:

    日本和德國法西斯的上臺,使兩個國家逐漸進入侵略擴張的軌道,並最終成為二戰在亞洲和歐洲的策源地。面對不斷挑戰一戰後國際秩序的日本和德國法西斯,美、英、法等西方大國出於本國利益,一味姑息、縱容,實質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1、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按預定計劃在柳條湖炸燬了一段南滿鐵路,並誣陷是中國軍隊所為,以此為藉口大舉進攻中國軍隊,九一八事變爆發。到1932年2月,日本佔領了中國東北三省,打響了侵華戰爭的第一槍,也打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區域性戰爭的第一槍。

    2、1938年9月29~30日的慕尼黑會議把英、法的綏靖政策推到了頂峰,並加速了世界大戰的爆發。張伯倫回到英國得意洋洋地吹噓:“我帶回來了體面的和平,一代人的和平。”可事實卻是,慕尼黑協定墨跡未乾,1939年3月16日,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被德軍佔領。至此,法西斯德國與英、法大戰的條件已經具備,德、意成為了歐洲戰爭策源地,預示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不可避免。

  • 4 # 濰坊王老虎

    1929年,世界經濟大危機激化了德意日國內矛盾;它們先後在世界各地發動一系列侵略性戰爭。

    亞洲、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後,德軍於1939年9月1日向波蘭發動進攻。隨後英、法對德宣戰,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蘇聯建立“東方戰線”,英法進行“靜坐戰”。德國進攻法國後,英法聯軍被迫敦刻爾克撤退。法國淪陷後,戴高樂繼續開展對德鬥爭。德國按照“海獅計劃”進攻英國,展開不列顛之戰。

    德國按照巴巴羅薩計劃,發動侵蘇戰爭。

    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對日宣戰。

    1942年,反法西斯國家透過《聯合國家宣言》等加強團結。

    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國戰敗,成為重要轉折點。

    9月8日,義大利投降。

    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

    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

    戰爭最後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戰勝法西斯告終

  • 5 # 使用者8783437419664

    二次世界大戰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經濟危機激化內外矛盾,兩大政治集團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20年間,資本主義各國經濟政治力量發展處於不平衡的狀態,德國和日本的工業發展比較突出實力出現明顯的增長,英,法,美等國先後出現的滯漲局面。

    1929年和1937年資本主義世界先後發生了兩次嚴重的經濟危機,為了擺脫經濟,政治和社會危機,德日意三個國家走上了國民經濟軍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曼昱輸球,對孫穎莎、陳夢、王藝迪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