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哥文化驛站
-
2 # 娛情娛聞
在農村中,有一句俗語“寒衣三不做,子孫無災禍”意思是說,在這個季節也是有一些講究的,如果你在這個季節穿上了寒衣以後也是不可以去幹這些事情。那就是對於那些不能夠去祭祀以及做其他事情的人來說,他們在這個季節裡就會不能夠再做一些這樣的事情了。因為在這個季節裡面很多地方都是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祭祀以及做其他事情的,這樣的話就會錯過一些非常重要的祭祀或者是做其他事情。而對於那些做了這些事情的人來說就很有可能會造成很多不好的後果了。所以說我們在這個季節最好不要去做那些事情以及做一些其他事情了。結語:而我們要知道寒衣三不做,這句話是有著一定的道理存在的,畢竟在農村這種地方是有很多人在這段時間裡面去祭拜自己的親人以及朋友了,並且給自己做一些東西才能夠讓自己感覺到溫暖這一點非常重要,但是不管如何也是不能夠去做這些事情的,因為在某些情況之下,我們都會對自己所做過一次以及犯過一些錯誤有著一定悔改之意和態度的話,那麼這個時候我們也就很有可能就會讓自己不能夠重新回到原來的生活當中了。因為這是屬於一個正常且必要的行為了,如果在這段時間裡面沒有對這件事情進行改過或者是改正的話,那麼到了下一段時間之後還不能夠恢復到之前的狀態那麼這個時候就算我們在這一段時間內進行補救也是沒有辦法再進行長久有效的發展了。所以說我們對於上面所說到寒衣三不做這個觀點還是不要去做出這樣子事情的比較好了。你們當地有“寒衣三不做”這句俗語嗎?
-
3 # 梅梅情感小屋
配圖
“寒衣節”到了,這是一個祭祀先人的傳統節日,也形成了許多有關“寒衣節”的傳統習俗,比如俗語“寒衣三不做,子孫無災禍”指的就是人們在這一天的一些習俗。
所謂“寒衣三不做”,指的是在“寒衣節這天,人們不要做下面這三件事:
一、嬰兒、孕婦、月經期的婦女不要參加祭拜。
這是因為,孕婦、嬰兒和月經期的婦女體質弱,而按在民間的說法,寒衣節這天陰氣重,陽氣輕,這些人如果參加祭拜活動,容易受到外界陰氣影響,人容易生病。所以,這些人不要參加傳祭拜,其實也是自我防護的一種舉措。
二、床前不掛風鈴
其實這很好理解,在一些影視劇裡,凡涉及孤墳野鬼的場所,經常會出現風鈴,在傳統文化中,風鈴往往與招鬼魂聯絡在一起。寒衣節既然是祭拜的傳統節日,就儘量不要掛風鈴,特別是在床前掛風鈴,以免惹邪氣侵入身體。
配圖
三、晚上不晾曬衣服
農村人都很少用衣架,往往在屋外拴一根繩子,洗了衣服掛繩子上晾曬。寒衣節這一天,一些孤魂野鬼沒人送衣物給他們,就會在夜裡出來弄衣服過冬,所以,這天人們不要在晚上晾衣服,以防衣服被鬼魂借去過冬,對衣服主人不吉利。
當然,各地的風俗差異很大,我相信”寒衣三不做“也是各地有各地的風俗,但既然寒衣節是咱們傳統的祭祀節日,人們不妨尊重這些傳統的民俗!
-
4 # 愛吃雞肉的欒先生
這句“寒衣三不忌,良田變荒地”的俗語,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就是說寒衣節的時候,如果不小心觸犯了民間老祖宗總結的一些忌諱,就會讓自己的良田,變成荒地!
而實際上,所謂的“良田變荒地”只是一種誇張的說法,只是說如果不尊重老祖宗的祭祀的規矩,那麼就會給家裡帶來不好的預兆!
所謂的“三不忌”,首先說的是忌諱寒衣節不給老祖宗上墳祭祀寒衣。
十月一祭祀寒衣的風俗由來已久,其重要目的就是為了在寒冷的冬季,想起離開自己的親人,就會倍感傷心,於是大家便會用紙做的冬衣,祭祀給先人。同時,也希望先人能夠護佑自己,保佑一家人安康喜樂!
民間很多地方的人認為,寒衣節不給祖先燒寒衣,是一種不孝的表現。所以這第一忌,就是忌不給祖宗上墳燒寒衣。
其次,說的是在寒衣節的時候,要給祖先上墳,並且還要添土。但是在添土的過程中,不要用鐵鍬或者是其他工具,拍打墳頭。老祖宗認為這是對墳墓中先人的不敬!如果對祖先不敬,就會給自己帶來厄運!
所以,這寒衣節的第二忌,就是忌諱在給祖先添土的時候,用工具拍打墳頭!
第三則說的是忌諱沒有給祖宗燒寒衣的時候,就先給自己添上了棉衣!
老祖宗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也是因為出於對逝去先人的尊重。但是,如果天氣真的變冷,也不會有人真的等著過了十月一寒衣節,給先人們上墳祭祀之後,自己再添衣。古人的這種說法,只是為了弘揚孝道。
老祖宗之所以在十月一寒衣節,有這麼多的講究,還說出了寒衣節不尊重老祖宗的忌諱講究,就會讓家裡的良田變成荒地的話。其實,都是源自中華民族的“祖先崇拜”。老祖宗認為,祖先並沒有離去,而是在另一個世界護佑著後人。如果不尊重祖先,那麼,祖先就會給你一些懲罰。
當然,這樣的說法,只是一種牽強附會的無稽之談,寒衣節的風俗其主要目的,還是為了表達感恩,表達對自己祖先的緬懷和思念。更是出於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和傳承!
-
5 # 劉胡謅
寒衣節是給去世的親人燒冥衣的日子。寒衣節有三做三不做。
首先三做,一去親人墳前燒紙錢冥衣,冥衣裡放點棉花。寓意有暖和衣服過冬。
二是切記要以火燭紙錢為口,將所燒紙錢冥衣用燒火棍圈上,並告訴親人冬天來了注意保暖。等完全燒完再走。寓意把自己的心意完完整整的送到親人手中。
三是晚上吃冬食。在北方來說就是吃餃子。寓意團圓,懷念與親人一起吃餃子的時光。
三不做,一是晚上院子裡不能有晾曬的衣服。因為寒衣節有很多收不到衣服的會借衣服過冬。如果你的衣服沾上了,你的運氣會大打折扣,諸事不順。
二是切記男不跪女不哭。在北方來說,燒寒衣時男的只跪不哭,女的只哭不跪。而且磕頭是三個不能錯。如果心不誠,禮不對,先靈也不會收到你的孝心。
三是切記祭品要一點點的燒,不要一下子堆一堆,用棍子翻挑。添新土時,不要拍打。這些都是褻瀆先人的舉動。所以切記切記。
寒衣節是我們傳統祭祀文化,包含著民間風俗中的生死觀、靈魂觀、價值觀。正所謂事死如事生,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死亡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階段的落幕,但對於死者來說又是另一個階段的新生。
所以民間才會有,祖先之靈護佑子孫的說法。因此民間才會重視祭祖,緬懷先人的傳統。
-
6 # 華說電影
“寒衣節”為每年的農曆十月初一。上墳祭祖的風俗流傳許久,是人們對祖先的追思,是一種心靈的撫慰!
其中三不做指的是:
①不破壞墳墓設施之事
②上墳時不做嬉笑怒罵之事
“寒衣節”源遠流長,不同的地方,對於送寒衣的定義大不相同,但大多都是給先人送寒衣,用來寄託哀思,古老習俗始終不變的!
-
7 # 桑老師愛文學
每年農曆十月初一,是我們俗稱的寒衣節。
寒衣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民間將寒衣節與清明節、中元節並稱為中國三大“鬼節”。人們會在這一天祭掃燒獻,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
寒衣節相傳起源於周朝,《詩經·豳風·七月》記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農曆九月開始天氣逐漸轉涼,人們也開始為越冬添置禦寒的衣服,因此寒衣節也被稱為“授衣節”。
當然後來也有很多民間傳說,比如說流傳更廣的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傳說,這裡的孟姜女,就是孟姜女哭長城的孟姜女。
但不管那一種傳說,都說明寒衣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到現在已經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由於十月剛入冬,九月授衣過早,宋朝時期這一習俗就被移至十月朔日,也就是十月初一這一天。
農曆十月初一是進入寒冬後的第一天,古時有授衣、祭祀、開爐等習俗,提醒人們注意寒冬要來了。
這一天,婦女們要拿出棉衣,送給在遠方戍邊、服徭役的親人,在為親人送去寒衣的同時,逐漸發展為祖先、亡人也一併送去過冬寒衣。
而寒衣三不做,指的是:
一是不在午後上墳、燒紙錢;
二是不在這天嫁娶;
三是不在這天之前先穿寒衣,再燒紙錢。
作為傳統的鬼節,按傳統說活,還有很多禁忌,雖然都是些看上去封建的作法,但作為一個傳了兩千多年的節日來說,我們還是要抱著敬重的心來看待這些事兒,在這一天懷念已經故去的親人,也是一種優良傳統。。
中國文化淵源流長,剛開始的一些做法被保留,並在傳承的過程中進行了改變,但不變的,是中國傳統的對傳承的畏懼和敬重,對中國文化的認同與流傳,對優良傳統的繼承與發揚。
-
8 # 迷千百年
2022年寒衣節是10月25號。每年農曆十月初一為寒衣節。
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秋祭”、“十月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寓意給仙逝的親人送寒衣。
“寒衣三不做,子孫無災禍”的意思是在寒衣節這天,遵守三個忌諱,子孫自然平安無災。
1.忌諱不上墳,不燒紙錢,紙衣。
只要沒有什麼特別重要的事,按傳統風俗都應該去上墳祭祀,看望仙逝的親人,並在冬天來臨之際,為仙逝的親人送上禦寒的衣服,還要送些紙幣元寶給親人在另一個世界使用。
2.紙錢,紙衣未燒淨就離開。
聽長輩說,紙錢紙衣沒燒淨不能走,是對仙逝親人的不尊重,仙逝的親人會不高興。
3.祭祀完畢,不在水邊逗留或玩耍。
傳說孟姜女送寒衣,最後跳水自盡。所以,在“寒衣節”這天,祭祀完畢以後,在水邊逗留成了一種忌諱,被視為不吉利。
其實,不論是“寒衣節”還是“清明節”,後人上墳祭祀,體現的是華人的孝道,同時告訴子孫後代不能忘記自己的“根”,人不能忘“本”。
在中國,各地風俗稍有區別。
比如我們這裡,幾乎“清明節”必須去祭祀祖先。至於“寒衣節”這天,不用專門上墳祭祀。而是準備很多很多的紙錢元寶給祖先燒去。
因為仙逝的親人不止一個,並且“居住”在各地,子孫後代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所以“寒衣節”這天就燒很多紙錢,比其他任何節日還多的紙錢給仙逝的親人。
不過,每年春節之前,會去“送年飯”,帶上各種食物去祭祀祖先。
代表只有祖先先過春節,子孫後代才有資格過年。
並且華人的春節是一個團圓的節日,子孫後代不能忘記家裡每一個成員,哪怕是已經仙逝的親人。
最後總結:華人透過這些傳統節日教育子孫後代做人的道理。
-
9 # 使用者一溪雲
習慣上,多數人把農曆的十月初一稱之為“寒衣節”,其歷史名稱也由來已久。
據文獻資料考證記載,早在周朝時期,人們就把農曆十月初一定為臘祭日。這一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為去世的先人們供奉香燭果品,焚燒紙錢等等,這也是寒衣節的雛形。
歷史上寒衣節名稱眾多,比如:秋祭、十月朝、鬼節、祭祖節、燒衣節、授衣節等等。在我們濰坊地區的農村,都稱之為“十月一”。它與清明節和中元節,同時被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
俗話說“寒衣三不做,子孫無災禍”,具體是指啥意思呢?
第一,因為寒衣節是“鬼節”,家人們去上墳祭祀時,切記不能讓年齡較小的孩童參與。這是因為兒童的身體尚處在快速發育時期,體質較為脆弱,陽氣正處在集聚期;而墳塋周圍陰氣太重,很容易侵襲孩子的肌體,引發身體不適。所以,歲數較小的孩童,就不要去參加這種祭奠活動。
第二,在焚燒紙錢時,先用一根木棍,在先人的墳塋周邊劃一個密封的圓圈;把紙錢焚燒在圓圈之內,且一定要全部燒乾淨無殘留。這樣做的目的是,紙錢都送給了自己家的先人,防止外人來偷竊;也好有足夠的錢財,來置辦過冬的寒衣和其它用品。
第三,在祭奠儀式全部完成之後,開始往回走時,一定要回過頭來,面向先人的墓地,將周身上下拍打一遍,然後再離開。這樣做的目的是,拍掉身上的紙錢粉塵,同時,也祛除身上的陰氣、晦氣,乾乾淨淨回家去,避免給身體虛弱的人引起不適感。
只要做到這三點,家道必興旺,子孫綿長無禍秧。
-
10 # 下一秒的時光機
寒衣節將至,俗話說“寒衣三不做,子孫無災禍”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顧名思義,這字面意思就是說在寒衣節當天,三件事情不要做,子孫後代就會享樂享福,永無災禍。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的,就是什麼叫寒衣節。
寒衣節,在農曆上來看,就是農曆的十月初一。在這一天,古時稱做是“秋祭”或“祭祖節”。人們一般都會有“授衣”、祭掃等習俗,其最主要的紀念活動就是紀念辭世的親人,也表示寒冬即將開始。故此,農曆十月初一就成為了“寒衣節”,這就是寒衣節的由來。
那麼,什麼是“三不做?”又有著什麼樣的道理呢?
一、不做虧心事。俗話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講的就是在這一天不要做有愧於良心的事情。畢竟做有違良心的事,不僅傷天害理,而且貽害無窮。
二、重要決定晚上不要做,同時要保持清醒,而且不後悔。這一天最寶貴的時間其實是早上,而晚上的話則可能是最會浪費的時候。而且作為個人來講的話,早上的思維是比較清晰了,到了晚上可能也就不是那麼清晰。很難專注於一個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做出了一些決策,大多數都是有可能不太理智的。
三、切勿嬉笑怒罵。
在10月初一上墳祭祖是很多老百姓的一個選擇,這一天。也是給王者供奉一些食物什麼的,而且這一天也是非常嚴肅的一個日子,他起到了一種維護家庭關係的作用。而我們在祭拜的時候,如果是嬉笑怒罵的狀態,這會認為是不孝的。在這一天不要嬉笑怒罵。
-
11 # 我就是我康
寒衣節,我們這裡的習俗是給老祖宗們送棉衣,天冷了嘛!在這天,人們不要穿新衣服,據說特別容易燒成小洞洞。人們不要說不好聽的話,不要罵人。給子孫積福
回覆列表
農曆的十月初一稱“寒衣節”,也就是今年公曆的10月25號星期二。寒衣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送寒衣”它體現的是人們對逝者的尊重和關懷。
“送寒衣”的習俗據說和“孟姜女的故事”有關,《孟姜女寶卷》中,就有這樣的唱詞:“十月裡,十月一,麻腐包子送寒衣;走了一里又一里,我的郎君在哪裡?”孟姜女送寒衣的故事也許真的存在,當孟女千辛萬苦來到修長城工地,卻打聽到老公沒黑沒夜的幹活都累死了,已經草草埋在長城下。
孟姜女悲痛欲絕,哭了三天三夜,驚天動地,哭倒長城露出丈夫屍體,她用帶來準備過冬的棉衣,給丈夫包裹上重新安葬。人們知道很受感動,因這天是農曆的十月初一,以後每到十月初一這天,人們便焚化寒衣,以此效仿送給逝去的親人,慢慢也就逐漸形成了追悼亡靈的寒衣節。
在民間每到寒衣節,民間的人們便不約而同地上墳祭祀,同時,擺放上豐富的供品,準備一些具有象徵性紙糊的紙衣、紙幣等送去,以紀念先祖,感謝先祖,更重要的是傳承孝道文化。這反映了活著的人對逝者的哀思與崇敬,也屬於一種精神上的寄託,說是送寒衣,其實也是有寒衣之名無寒衣之實。那麼,俗話說“寒衣三不做,子孫無災禍”說的是什麼什麼意思呢?
這句俗語的“三不做”並不是說不做什麼樣的寒衣,而是說寒衣節三樣事情儘量不要做,也可以理解為在寒衣節這天,有三個忌諱。
一、忌諱不上墳,不燒紙錢、紙衣
如果不是特殊情況出門在外,上墳祭祀是必須的事,畢竟在中國的傳統上每年有這三個祭祀祖先的日子,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
寒衣節燒紙錢、紙衣雖然有點迷信,但畢竟已在人們心中形成了一種俗信。天氣已冷,人們要換冬裝,為逝去的先人燒紙錢、紙衣,也是對先人感恩的一種傳統的孝道體現。迷信的說法就是不尊敬先人,自然也不會得到先人的佑護。
二、紙錢、紙衣不燒乾淨就離去的事不做
迷信的說法是,如果燒的紙錢、紙衣不完全化為灰燼,逝去的親人就不能收到或收到殘缺不齊的錢,自然也不會得別先人的佑護。
其實,這也是告誡人們,以防萬一,畢竟墳地多在郊外,草木已枯黃,如果不等火燃盡就離開,很容易出現火災的事故發生,連累家庭,禍及子孫後代。
三、上墳祭祀或祭祀完畢,在水邊逗留的事不做
民間雖然有著“七月半沒事不在河邊站”的說法,畢竟寒衣節也是上墳祭祀的日子,也有著同樣的俗信,傳說孟姜女送寒衣的故事,最後是跳水自盡的。因此,上墳祭祀的日子不在水邊逗留也成了一種忌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