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永蘭營養師說新疆食品
-
2 # 閒人愚見
預防糖尿病,根據專家的說法,主要是有兩條。一是注意吃,二是堅持動。在吃上,營養均衡,五穀雜糧,食物多樣。管住嘴,不偏食。在動上。要堅持運動。說是每週不少於5次運動。每次不少於半小時,最好是慢跑。說是隻要堅持運動。血糖就不會上升。許多糖尿病人,就是吃出來的,不但吃得太好,且偏食,象喜歡吃甜食。吃得好,但營養不全面不均衡。再就是少於運動,或運動不規律。想動則動,不想動,則不動。吃得好,又少動,血糖便易在體內聚集。長此下去,血糖怎能不高而形成糖尿病?所以,糖尿病,又叫富貴病。還是要管住嘴邁開腿。才能預防糖尿病。
-
3 # 地瓜談運動營養
2022年的時候,父母和我通電話,提到遠在四川的奶奶有點兒老年痴呆的症狀,作為遠在北京的我,長期遠遠未曾和家人在一起,但對從小養育我長大的包括奶奶在內的,老家的親人確實產生了隱隱的擔憂。
在我四川的老家,我知道我的舅舅、大媽都患有糖尿病。說到糖尿病和老年痴呆,看上去像是完全不相關的內容,但是在原理上講,它們都是一樣的,都指向一個共同的問題——血糖。
要講清楚其中的原委,故事還要從2019年的時候說起。
2019年,我在北京的第八年,剛剛從老家回來的我開始患上了咽喉炎症,持續,無論是我喝水、泡羅漢果、吃亞麻籽油都不管用。
當時我認為可能是生活方式出了問題,於是辭掉了公司久坐的工作,進入了戶外運動行業領域。
但炎症並沒有就此停止。2019年、2020年和2021年,這三年間,伴隨著咽喉的疼痛,我一直在尋找相關的原因。
既然並不是生活方式出了問題,那麼原因就在飲食上。我一直在翻看相關的書籍,問題最終指向了兩個核心點——血糖和麩質過敏。
當時,我的生活習慣還是遵循傳統的方式——每天三頓飯都吃主食,早上給自己煎一個雞蛋和餅,但是我發現了麩質過敏這件事。
於是我開始在生活中留意。2011年我開始給一個小孩子帶家教,老家是山東人,所以非常鍾愛麵食。
我也自然很喜歡麵食,但是我發現,每次大快朵頤之後,嗓子的疼痛更劇烈——我開始覺得自己麩質過敏。
麩質過敏,到底跟血糖、老年痴呆症有什麼關係呢?
那種入口的感覺,想必也曾經讓我們很多人覺得——爽滑。沒錯,我們的大腦就是這麼上癮的。我們的大腦很喜歡這種感覺,對它上癮。
商家也知道這一點。在過去的四十年裡,據稱,麩質的含量在小麥中提高了四十倍。人工培育終究是一把雙刃劍。
對於麩質過敏的人來說,這件事很要命——吃完麵食之後,腸胃的反應最為明顯,就是產生乳糜瀉。你可以把它理解為像是腹瀉。
如果你常常有處於腹瀉的狀態,你需要小心可能有麩質過敏。
另外,對於大腦來講,大腦也會備受煎熬——就像是在油鍋裡煎的雞蛋,但是最可怕的是,你不會有很明顯的感覺。
大腦對疼痛不敏感。
但是,你有時候會覺得有點兒頭疼,有時候會覺得夜裡容易失眠,有時候會覺得心情十分抑鬱——這都是拜麩質所賜。
我們上癮,吃了很多的麵包、麵條、麵食,伴隨著的第二個問題出現了——血糖問題。
麵食中另外一個主要的成分就是碳水化合物。怎麼理解碳水化合物呢?只要想一想讓人血糖升高的食物,大米、土豆、玉米你可能就知道了。
我們常常吃的主食、澱粉等,就是最為常見的碳水化合物了。
我自己,在2021年之前,也就是生命中的前28年,都相信吃飯就是要吃這些——米飯,麵條。
相信很多人和我想得也是完全一樣的。但是在28歲之後,在瞭解了這些基本的情況之後,我的飲食方式變了。
我的廚房裡完全沒有大米和麵條。2022年我的母親第一次來北京看我,看到我廚房的情況,一度崩潰,以為我是吃不起飯了。
我的廚房裡是這樣的:
一部分的堅果,包括杏仁和葵花籽,
一部分蛋白質,包括雞蛋和豆乾,
一部分的油脂,主要是我最愛的椰子油,少量的花椒油,
一部分“山珍海味”,包括木耳、幹蘑菇、紫菜和海帶,
一部分的基礎蔬菜,主要是青椒和洋蔥。
為什麼沒有主食,甚至是沒有土豆和玉米?
因為血糖。
脂肪就是我們屯在身上的肥肉,通常都是由血糖轉化而來的。當我們吃完主食之後,身體會把沒有用完的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但是,如果我們永遠攝入充足,永遠都在儲存,就會像一個總是在往裡面塞東西的房間——
我們會發現,東西越堆越多,家裡各個角落都塞滿了。
灰塵開始滋生蔓延了。
家裡的環境變得越來越差了。
沒錯,這也正是身體內發生的反應。
當我們的身體裡堆積了很多脂肪的時候,如果我們不運動,排出對身體有害的重金屬等物質,身體會很“聰明地”先把這些重金屬囤積在原理器官的脂肪裡。
時間一久,這些位置就開始滋生炎症。
炎症就是身體無法及時清運廢棄物的產物之一。
如果我們保持運動的習慣,那麼身體會很暢快輕鬆。就像如果我們保持清掃房間的習慣,房間會很輕快明亮一樣。
但在這裡,運動也不是最根本的。就像房間裡,如果你買東西本來就很少,那麼打掃起來也很容易。
如果你買的東西囤積地多,那麼打掃起來難度就會很大。
吃的糖越多,保持身體健康需要的運動量越大。
而是,房屋環境變亂,身體也是一樣。血糖高會帶來炎症,因為脂肪多,隨之囤積的重金屬等也變多,身體越容易發炎。
如果炎症持續的時間太長,比如說10年多或者以上,會在體內轉變為癌症——
這是身體始終處於修復狀態,但是始終不起作用的時候,產生的一種自動反應,身體不斷修復,產生了對癌細胞的需求——不斷增長細胞,一直到失控。
血糖帶來的炎症還體現在大腦上。大腦沒有很敏感的痛覺感受器,所謂的“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這用來形容大腦在面對麩質和血糖時的感受再恰當不過了。
當我們攝入大量的主食和麩質的時候,身體的細胞會發生糖化反應,就像我們吃飯的時候的鍋巴——很脆,最終會讓我們的面板開始長皺紋。
這也會讓我們的大腦皮層開始產生斑塊。這個斑塊,就是老年痴呆症的起源。
所以老年痴呆症又被稱為第三型糖尿病。患有糖尿病的人,患老年痴呆症的風險會很大。
當然也有應對的方法。
2011年上大學以來,我就開始喜歡上了騎行,這個愛好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我身邊有的朋友會提到——得了一種不騎車就會生病的病——這種描述其實相當準確。
當我們血糖升高、體內的毒素無法透過汗液排出時,參加一次整天的出汗的騎行活動,會平復血糖、排出毒素,而且對大腦的健康極其有益。
“大腦需要思考,也需要奔跑。”
除了有氧運動,另外一個根源的維度在飲食上。如果我們多一天相信吃飯=吃米飯或者麵條的陳舊觀念,那麼血糖的問題就會多持續一天。
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以在飢餓的狀態下生存,調動體內的脂肪——在原始社會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就是這樣生存下來的。
也就像家裡其實可以不怎麼添置物品,也可以生活一樣。
我們囤積的脂肪,可以消耗消耗,再重新囤積。這也是《穀物大腦》的作者,提倡換季禁食的原因。
調動身體的脂肪也需要一些方法,這些都是建立在正確的飲食觀念的前提上的。關於如何調動脂肪,我們後期再講。
回覆列表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科學的飲食搭配,積極的心態,適當的運動,形成健康體重,就可以遠離糖尿病自己糖尿病的各種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