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賞月賞花賞詩詞

    貓,真是一種奇怪的生物。一聲喵下,人類心甘情願化身“貓奴”,為貓主子服務;也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摸不到貓貓,只能熱衷於“雲養貓”“雲吸貓”;當然,也有不少人對貓無感,甚至害怕,只能遠離之。與此同時,在和人類相處過程中,貓的外觀、品性,時時刻刻都在被人類觀察著、審視著:

    貓走路步態優雅,因為模特表演時的步態和貓行走的樣子極為相似,所以將其命名為“貓步”;

    貓喜歡窺視,為了安全起見安裝在居室門上的窺視性透鏡“門鏡”,又叫“貓眼”。而在醫學上,因為貓眼瞳孔內可反射黃白色黃線,人在昏迷或死亡時,瞳孔會呈現白色或黃白色的反光,這種醫學現象也被稱為“貓眼”。在寶石界,一種烏黑色的寶石因其表面有一道形如貓眼的“活光”,又被稱為“貓眼”。

    單一個貓眼已經被人類拿來代指了三層含義,更不用提地方俗語中的“躲貓貓”(捉迷藏)“貓冬”(躲在家裡過冬)、“貓月子”(坐月子)、“貓蹲”(比喻不務正業,賦閒在家)等等帶有貓的詞語了。

    為何人類對貓的態度迥異?貓貓又是如何融入人類生活,成為一種“文化”現象的?關於貓貓的問題,就像是粘在外套上的“貓毛”一樣,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早期馴養史

    埃及人當屬最早的“貓奴”。早在4000年前,埃及人開始養貓。不過,此時貓被視為一種神明的象徵,女神貝絲特常以貓頭的形象出現。由於其神聖的地位,埃及的貓常被飼養在寺廟中。如果到了普通民眾家中,貓也會得到精心照料。若貓不幸死後,所有家庭成員及僕人都要以剃眉毛來服喪,也有埃及人在聖堂為貓的死舉行哀悼。有些貓死後還會被做成木乃伊,進行厚葬。若埃及人殺死一隻貓,則要被處以極刑。

    中國古人與貓的緣分,可追溯至春秋時期。彼時的貓和虎、豹一樣,是在穿梭在山林間的野獸,尚未被人類馴化。《詩經·大雅·韓奕》記載:“有熊有羆,有貓有虎。”《逸周書·世俘解》也曾記載貓作為野獸被狩獵的故事:“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貓二。”

    另外,古人也已認識到貓有捕捉老鼠的本領。從《詩經》裡對“貓”字由來的闡釋中,可以窺得一二:“鼠善害苗,而貓能捕之,去苗之害,顧字從苗。”能捉到田裡的老鼠,進而保護禾苗的貓,自然成為古人想馴養之物。

    而在中國,唐以前,少有畜貓、寵貓的人物和事蹟見諸文字、載之史籍。在《北史》《隋書》的稀疏記載中,多為養貓事鬼的巫蠱之禍、宮闈之亂。文學作品中關於貓的記載,也多是靈異邪惡的象徵,坊間也流傳各種有關貓的靈異傳說。例如《朝野僉載》中記載了隋朝大業年間,轟動一時的貓鬼之事;《金谷園記》記載隋文帝開皇十八年,禁止宮廷和民間畜養貓鬼。

    一直到唐代,寵貓之風漸起。起初的貓還是“奢侈品”,只有達官顯貴們才有能力養育。武則天早年為好貓之人,她專門派人從各地收集各種名貓極品,在宮中豢養賞玩,晚唐武宗李炎、後唐瓊花公主也是極為寵貓。

    到了北宋時期,寵貓之風更甚。據吳自牧的《夢粱錄》記載:“貓,都人畜之捕鼠。有長毛,白黃色者稱曰‘獅貓’,不能捕鼠,以為美觀,多府第貴官諸司人畜之,特見貴愛。”此時上層階級的“貓”已經成為供人賞玩的寵物,能不能捕鼠已經不重要了。

    至於吃食上,也著實講究,“凡宅舍養貓,則每日有人供魚鰌(泥鰍)、養魚、蟣蝦兒等。” 從此,貓由“捕鼠于田間以飽自腹”的窘迫境地,一躍而為“睡美人於懷中魚肉食之”的安逸生活。安逸生活中的貓,開始變得慵懶、貪吃和挑剔,想必這也是“懶貓”“饞嘴貓”等稱謂開始出現的原因。

    褒貶不一的“貓文化”

    作為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動物之一,貓成了人類著重觀察的物件。人們以對貓習性的瞭解,以及對貓的情感寄託和無盡想象,賦予它許多象徵意義,這也使得貓融入到文化中,成就了無數帶有貓烙印的“貓文化”。

    (一)“貓和老鼠”之“貓鼠同眠”

    在漢語成語裡,有不少貓的蹤跡。因為貓和鼠的淵源,古人不可避免創造了假借貓鼠關係進行隱喻的成語。明末馮夢龍纂輯的白話短篇筆記集《醒世恆言》中記載道:“月英見了焦氏,猶如老鼠見貓,膽喪心驚,不敢不跟著他走,到家又打個半死。”如今,人們依舊用“老鼠見貓”這一成語比喻十分懼怕的心情;清代《說唐演義全傳》中言:“如今又不知那裡殺來,又同牛鼻道人在此貓兒哭老鼠,假慈悲”。現在, “貓哭耗子”亦是形容人虛偽、假慈悲的絕佳用語。

    除了貓和老鼠的敵對關係外,在成語——“貓鼠同眠”(或“貓鼠同處”)裡,貓鼠關係則是非常融洽。看慣了貓捉老鼠,“貓鼠同眠”的畫面實在是讓人難以想象。

    “貓鼠同眠”最早以“貓鼠同處”見於史蹟。《新唐書·五行志一》中曾記載這一特殊現象:“龍朔元年十一月,洛州貓鼠同處。鼠隱伏象盜竊,貓職捕齧,而反與鼠同,象司盜者廢職容奸。”作為唐代真實發生且異於常態的歷史事件,“貓鼠同處”被定義為是“鼠妖”在作祟,是一種不祥的徵兆。

    後來,南宋也發生過類似的事件。《宋史·五行三》載:“慶元元年六月,番昜縣民家一貓帶數十鼠,行止食息皆同,如母子相哺者,民殺貓而鼠舐其血。”書中對此評價道:“鼠象盜,貓職捕,而反相與同處,司盜廢職之象也,與唐龍朔洛州貓鼠同佔。”可見,在世人看來,貓鼠二者作為天敵和諧共處,是司法廢弛、國政破壞的凶兆象徵。

    到了明清之際,“貓鼠同眠”開始在小說中頻繁出現,使得見之於正史的“貓鼠同處”真實怪異事件,逐漸世俗化,而且傳播更為廣泛。尤其是在描寫隋亡而唐興的歷史時,“貓鼠同眠”或“貓鼠同處”的怪異現象,成為小說家筆下揭示隋唐朝代更迭的徵兆之一。元末明初羅貫中的《隋唐志傳通俗演義》中,在李密、王世充邙山之戰前夕,王世充聽聞鞏洛二倉“貓鼠同群”殘害糧食的異象,認定此為李密政權將亡的不祥預示,遂率精兵“殺奔鞏邑”。

    萬曆年間諸聖鄰的《大唐秦王詞話》中,對此情節以更為誇張、生動的語言,將“貓鼠同處”轉化為“貓鼠同眠”。據書中介紹,洛口倉老鼠成群,本想放貓進糧倉捕鼠,但貓非但不食老鼠,反而“貓也吃米,鼠也吃米,吃飽之時,貓就枕著鼠,鼠就枕著貓,成群逐隊,都睡在倉內”。《大唐秦王詞話》中首次明確出現“貓鼠同眠”,而這一現象被視為違背天性的不祥之兆,也預示著李密日後邙山之戰的失敗及“飛鼠耗糧貓吃米,分明天敗魏家君”的結局。

    如今的“貓鼠同眠”,依舊比喻官吏失職,包庇下屬幹壞事,也比喻上下狼狽為奸、沆瀣一氣。不過,因為現實生活中的貓很少再以捕鼠為生,若貓見到老鼠可能會視若無睹,或者嚇到炸毛,也有可能真的會和老鼠做朋友,畢竟,湯姆和傑瑞也有友好相處的時刻。

    (二)備受喜愛的“貓”

    除了成語中外,生活中也隨處可見關於貓的痕跡。無論是收藏在博物館內的“貓蝶圖”,還是大街小巷擺放的“招財貓”,都是人們對貓喜愛的象徵。

    貓蝶圖

    古人常以貓蝶圖贈送年長者,取富貴、長壽之意。《禮記》曰:“七十為耄,八十為耋。”因貓同音同“耄”,蝶音同“耋”,於是,貓常與蝴蝶共畫,諧音“耄耋”,寓意長壽。

    隨著唐宋寵貓之風的興起,貓開始出現在畫師筆下。因為貓多愛捕鼠、捉雀、玩弄螞蟻等等,頑皮可愛又好奇機敏貓成為畫師們很好的作畫題材。此時的貓蝶作品也多為畫師觀察貓習性的描繪。

    明清時期,是真正意義上的貓蝶圖形成時期。畫中的貓、蝶呼應更加明確,取其諧音“耄耋”,寓意長壽。尤其到了清代,以祝壽為寓意的貓蝶圖更為常見。黃漢在《貓苑》中曾言道:“又有貓蝶圖,蓋取耄耋之意,用以祝嘏耳。”貓蝶圖逐漸成為傳統花鳥畫中一種固定圖式。此外,貓蝶與牡丹、菊花等共畫有“富貴耄耋”之意,與壽石、菊花結合則有“壽居耄耋”之意,以寄託人們的美好祝願。

    招財貓

    有種說法,招財貓起源於1000多年前的中國。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曾寫道:“貓洗面過耳則客至。”表明了古人已經意識到貓有招客的能力。2014年,在陝西岐山南北朝時期的窟龕群裡,發現1600年前的神似“招財貓”的雕像,讓人進一步推測招財貓的中國起源。

    不過,學術界更多是認為招財貓(招き貓)最早起源於日本。從江戶時代,日本養貓的風氣漸起,各種關於“招財貓”的故事也隨之流行。在眾多有關招財貓起源傳說中,1930年矢野弦於撰寫的貓向豪德寺主持報恩的故事流傳最廣、知名度最高。一天,豪德寺主持一邊摸貓,一邊說:“若是有精力的東西,便可以報答我的養育之恩。”幾天後,豪德寺主持的貓竟然能抬起前腳招呼一位路過的武士,讓其來到豪德寺。這位武士,深感於主持高德博學和貓的靈妙舉動,遂將豪德寺定為菩提寺,並且重新修繕。從此,寺廟香火不斷。在貓過世後,住持為其建貓冢,並立了一尊貓像,稱之“招福貓兒”。在該傳聞中,除了替貓建冢塑像的情節外,招財貓舉手招人的動作也正式固定下來。

    關於招財貓不同的招手姿勢有著特別的解讀:舉右前手是招客,舉左前手是招財。兩隻手同時舉起來即是招福又招財。另有說法,閉眼是招近財,睜眼表示招遠財;手舉高被認為是招來遠處的福氣,手舉低則會招來附近的好運。

    時至今日,人們仍對招財貓情有獨鍾,有的被擺在門前,有的被請到家裡,有的被奉到店鋪中,招財貓無疑是人們心中的吉祥物。

    (三)遭到嫌棄的貓

    除了對貓的喜愛外,民間也流傳有對貓或恐懼、或厭惡的說法。對貓排斥的主要原因表現在人們多認為貓善成精,而且容易忘恩負義,是殘忍與邪惡的化身。

    “貓有九命”

    “貓善成精”的典型表現之一便是“貓有九命”這一說法的流行。不過,不同國家對“貓有九命”也有著不同的解讀。在中國,“貓有九命”多是讚揚貓天生靈敏,反應迅速,是貓強大的生命力的表現。《佛經》記錄道:貓有靈性,其命有九,人只得其一。故貓之靈性,殊非人類可及耳。”《佛經》語錄也指出:“貓命有九,系通、靈、靜、正、覺、光、精、氣、神。”而在國外的部分國家,“九命怪貓”則意味著邪惡不滅。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曾提到:“你取了貓命一條,它剩下的八條命都要向你報仇。”可見,“貓有九命”在外華人看來並非全然是好事。

    早在1584年,英國作家威廉巴爾德文的《小心貓》一書中介紹到,女巫可以佔用自己的貓身體九次。而有九條命的貓,成為女巫的幫兇,也是魔鬼的化身。可見,“貓有九命”可視為歐洲中世紀的獵巫運動的遺留印象。這也是部分歐美人懼怕貓的原因,尤其是黑貓,因為它通體毛色是黑色,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神秘之感,更讓人感到陰冷恐怖。在美國作家華盛頓·歐文的短篇小說《黑貓》中,黑貓便會給人帶來厄運和不幸。而日本也有著這樣一個習俗,若在路上碰到一隻黑貓,需得先退三步,才能繼續往前走,如此才能打破黑貓帶來的不幸。

    “三腳貓”

    生活中,人們多用“三腳貓”一詞形容實力較弱的人。其實,在南宋時期,“三腳貓”一詞已經出現。《百寶總珍集》中曾言道:“如若好物,多著主。如物不中,謂之三腳貓。”明代的郎瑛在《七修類稿·奇謔四·三腳貓》更是直白地指出:“俗以事不盡善者,謂之三腳貓。”這一詞彙和古人養貓捕鼠的用途有關。

    正常的貓一般為四條腳,若缺少一條腳,貓捕鼠能力肯定大打折扣。而捕不到老鼠的貓,主人家自然會覺得不中用。由此,人們常拿“三腳貓”比喻功夫差、本領不到家,對各種技藝略知皮毛的人。不過,在四川方言裡,“三腳貓”則是有著完全不同的含義,四川人民經常拿“三腳貓”比喻坐不住,愛到處跑的人。

    無論是褒義、貶義,還是中性的描述,貓完全融入到人類的生活中已是不爭的事實。人類在馴養貓的過程中,無疑也在被貓所征服著。而那些賦予貓的各種象徵意義,也是人類在各自的社會環境中,創造的以人類為中心的評價體系。人有萬相,貓也有萬相,拋卻人類對貓的各種解讀,貓只是一隻貓。它們和人類一樣,是生存在地球上的生命。

    參考文獻:[1] 陳冠豪.日本招財貓起源傳說的情節辨析與溯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3(02):119-128.[2] 高文豔,寧麗萍.試論中外文化中的貓形象[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13,31(02):43-47.[3] 郭心葉.“貓鼠同眠”考源[J].漢字文化,2021(09):118-120+123.

  • 2 # 疵嘛糊子

    三條腿的還奶聲奶氣的 三條腿的人基本都是拄拐的 然而一般拄拐的還都是老人 要是貓就不一樣了 又年輕又殘廢 至於第一個人是什麼梗 鬼曉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剛栽的婚紗吊蘭怎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