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農科普
-
2 # 地道農民魯班傳藝之人
雙春夾一閏,閏月是規律的三年一個閏月,這個閏月和春天相連,標誌春天的寒冷,遇到秋天的旱,氣候變化多端,諺語不一定是那樣的氣候!
-
3 # 下一秒的時光機
2023年閏二月,“雙春夾一閏,春寒逢秋旱”,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從字面上理解就是,2023的農曆春節後有立春節氣,在農曆年的年尾時也有立春節氣,這個就叫做,雙春年。而雙春年的年份,在氣溫上冬天和春天的氣溫較常年來比是比較低的。那麼這個就意味著,到了秋天又容易出現乾旱少雨的情況。
那麼從農曆上來看,農曆是有一個閏月和平月之分的。所謂的閏月,也就是說在農曆的歷法上一年是有兩個一樣月份的。舉個例子吧,2023年農曆計算的話會有兩個二月,也就是說農曆上2023年有十三個月。而這樣的情況,在農曆上一般隔兩年才會出現。
我們都知道,公曆平年一年是365天,而農曆平年一年卻只有350天左右。設定閏月,這是為調節農曆年與公曆年的天數差。如果農曆年當中不設定閏月的話,那麼春節將有可能在夏天度過。所以設定閏月,一方面是為了調節天數,一方面也是為了人們在農業生產上能夠預測節氣。
那麼在一般情況下,十二節氣的立春都是出現在農曆的二月,因此2023年會有兩個立春節氣,這就是諺語裡面所說的“兩春”。
一般春冬交替的時候,溫度高低變化比較大,在氣象學上,這種天氣是比較容易出現乾旱少雨的情況。
一年之際在於春,立春代表著春天的到來,萬物復甦,是農忙的開始。雙春年其實就是曆法上的偶然出現。對於人們來說,這不足為奇,以平常心看待就好。
-
4 # 同歡樂
答:雙春,即農曆年在一年之中有兩個節氣叫立春,恰逢明年陰曆有個閏二月,所以2023年農曆有13個月,全年共有384天。什麼叫春寒逢秋旱?有可能代表著明年的春天氣溫比較明顯偏低,並且很有可能出現倒春寒。春天的氣溫(或氣候)特徵有可能被冬季寒冷的氣候覆蓋了。火熱的夏天有可能向後移,造成秋天也變得非常炎熱,或有可能導致天上下雨偏少,從而導致天旱,形成氣候上沒有春天和秋天的年份。
-
5 # 佳遇天成
明年的閏二月還是比較少見的,上一次在2004年,下一次就跑到了2042年,再下一次就到了2099年,下一個世紀只有兩個閏二月。正因為明年出現了閏二月,陰曆就有了十三個月,也就有了兩個立春節氣,因此明年就是“兩春夾一閏”,也叫“兩春夾一冬”。
明年的第一個立春在正月十四,第二個立春在臘月二十五,明年的第一個立春在正月十四,第二個立春在臘月二十五,所以明年春季多寒冷,秋季又容易炎熱而乾旱。
-
6 # 三七8113
2023年閏二月,“雙春夾一閏,春寒逢秋旱”是什麼意思?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先化繁為簡地介紹一下雙春年與閏月的成因,也就是說,為什麼會有閏月的雙春年出現?雙春年對節氣的更替有沒有影響?
為什麼會出現閏月的雙春年現象?
由於中國的歷法自古為陰陽合曆,這種陰陽結合的歷法在習慣上又被稱為農曆。在這其中,所謂的陰曆就是以月亮圓缺12次為一年的歷法,而所謂的陽曆就是以太陽週年執行一年的歷法。
由於月亮和太陽的執行規律所至,陰曆年中的天數為354天,陽曆年中的天數為365天,這樣在一年中,陰曆比陽曆就要少11天。
為了協調陰曆與陽曆的天數,於是聰慧的古人便透過“置閏法”來調整協調兩者的年兌天數,使兩者無誤差,經調整後,便有了閏月的現象。如果不進行調整協調,隨著陰曆的歷法時間推移,那麼,春節將會在任何一個季節出現,除春節這個名稱外,還會有夏節,夏節和冬節這個名詞出現。
那麼,閏月為何會導致雙春年呢?這是因為經“置閏法”調整後,便有了閏月的存在,有了閏月的存在,則使下一年的立春節氣不得不出現在這一年的尾巴上,因此,就出現一年中有兩次立春的現象,俗稱雙春年。
“雙春夾一閏,春寒逢秋旱”這句農諺有什麼意思?
上面說過,中國傳統的歷法是結合了陰曆和陽曆的一種陰陽曆,古人以“置閏法”協調了陰曆和陽曆的天數及時間差,但在安排安排農事的二十四節氣中,使用的卻是年365天的陽曆曆法。
因此,閏月不閏季,閏月的雙春年並沒有改變二十四節氣的更替規律,也沒有延遲二十四節氣,農人在安排農事時,依舊可按照二十四節氣來進行播種和收穫。
既然閏月的雙春年並沒有延遲和改變季節,那為什麼會有“雙春夾一閏,春寒逢秋旱”說法呢?這句農諺說的是若逢閏月的雙春年,那麼,在這一年中,春季會有倒春寒的不良天氣發生,秋季又會遇到乾旱,因此,雙春年是個不好的年份。
為什麼在描述雙春年的農諺中,會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呢?這是因為地城差異的關係,由於各個地域的氣候和生態環境的不同,故在有關雙春年的農諺中,有著各種不同的說法。
比如說“雙春夾一冬,黃土變成金”這句農諺,所表達的就是雙春年土地上所種的莊稼大豐收景象。還有“雙春之年雨水足,一年之中好種田”,所表達的也是雙春年的風調雨順,南方不幹旱,好種稻谷的豐收景象。
兌的來說,在中國的傳統民俗文化和命理學中,大都把雙春年視為吉祥年,視為風調雨順的豐收年。如在命理學的八字合婚中,就認為雙春年為喜結良緣,早生貴子的吉祥年。
眀年為癸卯兔年,依命理學來看,其地支卯兔為乙木,天干癸水為雨露之水,雨露滋潤禾苗壯,乙木在天干癸水滋潤下,會茁壯地生長。故明年的雙春年,應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吉祥年!
-
7 # 瀟灑南端人
按曆法家為使農曆與陽曆在季節上能合拍,時令上能一致,而設立每19年個年頭中有7個閏月來“調整餘缺”的辦法,2023年正好是閏2月。
2023年是“雙春年”。所謂“雙春年”,不是講有兩個春天,而是一個農曆年中有兩個“立春節氣”。2023年閏2月,故明年農曆有13個月。
“雙春夾一閏,春寒逢秋旱”,是一句民間諺語。其意思是:在有閏月的年份裡有兩個立春日,“雙春”年份,冬天和春天的溫度較常年低,寒冷時間較長,甚至出現倒春寒。由於“雙春夾閏月”,冬季寒冷的氣候會延長,夏天的炎熱相應後移,就變得秋天炎熱,或導致雨水偏少,自然使秋天出現乾旱少雨的情況。
作為民間諺語,是人們在千百年來與自然界相處的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對預言天氣變化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在過去天氣預報等科學不發達的年代,其對農耕農種起著一定的作用。
但是,諺語受地域性的限制,尤其是中國地域廣闊,地理氣候條件千變萬化,今天不一定具有普遍的指導作用,知之即可。
(圖源網路,侵刪)
回覆列表
2023年閏二月,“雙春夾一閏,春寒逢秋旱”,是什麼意思?
2023年,公曆上是平年,有365天,共53周。但在農曆癸卯年(兔年)上有兩個農曆二月(閏二月),全年長度共有384天,農曆癸卯年起止時間是2023年1月22日-2024年2月9日。由於該年閏月,所以在農曆的1年裡有2個立春(農曆癸卯年正月十四和農曆癸卯年十二月二十五各有一個“立春”),故稱為雙春年。
一、陽曆、陰曆、農曆和閏月的區別
現在我們計時很方便,可以看日曆、看手機、還有專門的裝置。但是,在古時候可沒有這些計時工具,只能依靠自然的一些規律去計時。比如,人們發現樹葉黃了,落滿地時就是快到深秋了。看到蟲子不再出來嚇人,都回到洞府裡耷拉著腦袋,不動不食,彷彿冬眠了一樣,就知道要到冬天了。古人就把這些現象記了下來,只要再次看到這些現象,就要抓緊收穫和冬藏,為過冬做準備了。不然,到了大雪封山就什麼食物也找不到了。
1、陽曆
有一些人發現地球圍繞太陽的執行很有規律,地球圍繞太陽一週就是一年。所以,有人就看著太陽來計時,設立了“太陽曆法”,簡稱“陽曆”。
地球圍繞太陽一圈就是太陽的週年運動,按現在的說法就是,太陽的直射點到達南迴歸線後就往北迴來了,越過赤道,到達北迴線時再往南走,重新回到南迴歸線,就是一年的長度。這長度有多長呢?平均有365.224天。我們現在用的公曆就是陽曆,平年365天,閏年366天。
古代曆法家並不知道啥是迴歸線,但他們測算和記錄了太陽角度的變化,和測量正午影子的長度變化。透過長期記錄和觀察發現了一些規律,就把太陽直射南迴歸線時設定為“冬至”,往北迴來時,直射赤道時設定為“春分”,越過赤道繼續往北走,直射北迴線時設定為“夏至”,太陽調頭往南走,直射赤道時設定為“秋分”,再往南走,直射南迴歸線時又回到了“冬至”。因此,古人把一個冬至日到下一個冬至日的長度規定為一年的長度,人們可以在兩個冬至日之間安排播種、耕耘、收穫和冬藏。
2、陰曆
還有一些人是看著月亮來計時,月亮圍繞地球一週就是一個月,設立了“太陰曆法”,簡稱“陰曆”。陰曆是按月亮圓缺12次的來設立的,只論初一十五,陰曆的新年可以出現在春夏秋冬的任何一個季節裡。
3、農曆
還有一些人是既看太陽又看月亮來計時,是“陰月陽年”,設立了“陰陽合曆”。農曆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歷法,它以月亮朔望週期作為一個月的週期。月亮圓缺一次的長度平均是29或30天,所以,按一年12個月來算,一年的長度平均是354天,比陽曆一年少了11天,3年就少了33天。所以,農曆每過2-3年就會閏一個月,用來彌補和太陽週年運動的誤差。
4、閏月
古代曆法家為使農曆與陽曆在季節上能夠合拍,時令也能一致,就設立了“閏月”的辦法來“調整餘缺”,在19年中設立了7個閏月。為什麼要19年設7個閏月呢?因為,19個迴歸年的總天數與19個平年加上7個閏月的總天數基本相等。不過,這種方法在唐代《麟德歷》中給廢除了,而是改用了無節令月置閏,也就是該閏的時候就置閏。
二、2023年閏二月
2023年是閏二月,上一個閏二月的年份是2004年。2023年以後再想遇到閏二月就不那麼容易了,逐漸下降成為罕見閏月,21世紀還有兩次,分別是2042年和2099年;22-24世紀各兩次,分別是2137年、2186年、2281年、2300年、2376年和2395年;25-28世紀中每世紀各出現一次,分別是2414年、2509年、2653年和2748年;接下來更為罕見,29-30世紀、36-38世紀、40-44世紀沒有閏二月。
看來,閏二月出生的小夥伴,想過一次生日可不太容易,明年別把自己生日忘了!
閏二月是怎麼出現的?
曆法學家在編制農曆時,以十二個中氣作為十二個月的標誌。十二個中氣分別是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比如,“雨水”是正月的標誌,“春分”節氣是二月的標誌,以此類推。並且規定,凡是隻有節氣而沒有中氣的月份,一律不能獨立成為一個月,它只能作為一個月的附屬(副月),也就是我們說的“閏月”。這樣就使得歷月名稱與中氣一一對應起來,從而保持了原有中氣的標誌。
明白上面的內容,就很容易理解怎麼出現閏二月的。因為,這年農曆二月後的那個月只有節氣“清明”,“清明”後的中氣“穀雨”落到下一個月去了,這樣二月後便出現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因此便把二月後這個沒有中氣的月份,定為“閏二月”,用來保持了原有中氣的標誌。
為什麼要這麼設立,完全是曆法學家為了平衡某項東西而規定的,比較複雜,沒法一篇文章說清楚,簡單瞭解一下就可以。
三、2023年是雙春年
所謂的雙春年可不是有兩個春天,而是一個農曆年中有兩個“立春節氣”。在過去民間有 “雙春夾一閏,春寒逢秋旱”的說法,怎麼理解呢?
先說一下“雙春夾一閏”,怎麼理解?
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在有閏月的年份裡有兩個立春日。對於這樣的年份,古人也留下了很多農諺,分享幾個給大家作為參考。
1、兩春夾一冬,十個牛欄九個空;
2、一年兩個春,帶毛的貴如金;
3、兩春夾一冬,來年兩手空空;
4、兩春夾一冬,黃土變成金;
5、一年兩個春,披毛帶莢貴如金;
6、兩春夾一冬,來年麥子大豐收。
需要注意的是,農諺是有地域性的,多出至黃河流域,咱們國家地域廣闊,籠統地瞭解一下就行。
再來說一下“春寒逢秋旱”,怎麼理解?
從字面上理解就是,雙春年的年份,冬天和春天的溫度較常年低,但是到了秋天又容易出現乾旱少雨的情況。
寫到最後:
農諺是古人千百年來與自然相處,根據長期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來的,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還是那句話,農諺不是預言,誰也沒有預言未來天氣的能力。並且,現在氣候條件和農業技術水平和過去也不同了,農諺也就沒那麼準確了,還要隨時留意天氣預報,在惡劣天氣來臨之前做好相應的防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