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樓送辛漸》
解讀:
從詩題來看,這是一首送別詩,題目點明瞭送別的物件——辛漸、送別的地點——芙蓉樓。辛漸是誰?從詩的內容來看,是從洛陽來看望詩人的親友或者是要去洛陽的親友。辛漸與詩人到底什麼關係,為什麼離開鎮江去洛陽,那要查閱資料。但是,關於辛漸的資料很少,都是根據這首詩來判斷他是詩人的一個朋友。查《唐才子傳》,也只有在王昌齡的傳中提到這麼一句話:“與文士王之渙、辛漸交友至深,皆出模範,其名重如此。”但《唐才子傳》中並沒有辛漸的傳。實際上,《芙蓉樓送辛漸》有兩首,另外一首寫的是頭天晚上在芙蓉樓餞別辛漸的情景——
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
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王昌齡當時任江寧(今南京)丞,送別辛漸,頭一天即送到了潤州(今鎮江),晚上在潤州芙蓉樓餞行,第二天天亮才真正分手。由此可見,辛漸並非一般的朋友,交情果然“至深”。從描述頭天晚上餞行的詩句可以看出,王昌齡的心情是很落寞的,所以眼前的景是“秋海陰”“楚雲深”,反映在自己的行動上,是“不能醉”——沒有興致暢飲,最後直抒胸臆是“寂寂寒江明月心”——寒江寂寥,惆悵似水,但一顆對友人的真心卻如朗朗明月。
大概,踐行酒過後,席散了,夜深便下起了雨,所以,就有了第二天清早送別時的“寒雨連江夜入吳”。昨夜遙望的是“寂寂寒江”,今晨是“寒雨連江”,總離不了一個“寒”字。為什麼“寒”,季節入秋,天氣轉寒,再添夜雨,更覺寒涼,這是其一;王昌齡自開元二十六年戊寅(738年,四十一歲)因事獲罪,謫赴嶺南後,一直仕途蹭蹬,此時正在江寧丞任上,心情比較落寞,好友即將北歸入京,想起今後身邊無一知己,落寞心“寒”,這是其二。天氣寒涼,內心亦寒涼,平明送客寒雨中,抬眼望,“楚山孤”——這山,和自己的心一樣孤寂啊。李白送孟浩然,“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那目光,追隨著孟浩然遠去的帆影,久久凝望,依依不捨;王維送元二,“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惦記著的,是元二離開了自己這位好友後的寂寞;而王昌齡送辛漸,目光不是落在即將踏上行程的友人身上,卻在楚山上。楚山是不會移動不會離開的,就像自己只能留下來一樣,寫“楚山孤”,其實是寫詩人自己“孤”。
為什麼王昌齡“送客”,而自己更像是懷著一顆落寞孤寂的“客心”呢?前面講到這些年他心情一直比較落寞,再加上辛漸離開,要去的是東都洛陽,而洛陽有很多他們共同的親朋好友。可以說,辛漸離開江寧,是回家,留下來的王昌齡,自然就是“客居他鄉”了。分析至此,“楚山孤”的落寞感,也就很好理解了。
因此,後面兩句也就顯得自自然然:“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洛陽親友一定會問其他,這是詩人心裡盼望著的。真要問起來,那就告訴他們,我王昌齡“一片冰心在玉壺”。
冰心,玉壺,皆有來由。陸機《漢高祖功臣頌》有“心若懷冰”句,比喻心地純潔;鮑照《代白頭吟》有“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玉壺冰”比喻的就是清白的操守。王昌齡要辛漸替他向親友們告白,無論他在哪裡,都是大家曾經熟悉的王昌齡,心還是那顆心,性情還是那樣的性情,冰清玉潔,堅持操守,從沒有辜負大家的信任。
王昌齡的落寞,不僅僅是與親朋好友山川相隔的落寞,還有遭受讒言被人謗議的落寞。這個時候,他想到的是親朋好友對他的擔憂,擔憂他意志消沉,所以才特別叮囑辛漸告訴洛陽的親朋好友,讓大家放心,他初心不改,“一片冰心在玉壺”。
兩首詩,都是由景入手,再轉到直抒胸臆,景由情牽,情由心生,情景相融,意緒綿綿,兩首送別詩,一腔真性情。由是,“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都成為了名句。
《塞下曲》
盧綸的《塞下曲》是一首邊塞詩。這首詩講了一個故事,刻畫了一群形象,表現了一種情懷。
一個故事——御邊退敵的故事。在一個無月的黑夜裡,一群大雁突然鳴叫著飛向高空,將士們馬上想到,一定是敵人趁著夜色要逃跑了。將軍提刀上馬,率領騎兵,奮勇追擊敵人。這時候,天空中飄下大片大片的雪花,落在弓刀上,彷彿是為將士們吶喊助威。
一群形象——唐朝御邊殺敵的將士們,他們行動敏捷,武藝高強,鬥志昂揚,信心滿滿,他們是一群保家衛國的英雄。讀著“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彷彿看見了將士們英姿颯爽的模樣,聽見了馬蹄蕭蕭的聲音,令人心潮澎湃。
一種情懷——當然是英勇殺敵、保家衛國的愛國情懷。
讀這首詩,即使沒有逐句理解詩句的意思,也會有一種豪情油然而生,因為詩歌的節奏、韻律裡,就蘊含著一種昂揚的氣勢,讓人感到一種豪邁的胸襟。
細細品味,則故事、形象、情懷就可觸可感,令人胸襟激盪了。第一句,“月黑”營造了肅穆緊張的氣氛;第二句,接第一句而來,但寫的不是一眼能夠看清的景象,是結合第一句的資訊推斷出來的——月黑而雁驚飛,一定是受到了驚擾。第三句,主角走進了鏡頭裡,一隊輕騎兵,弓刀整齊,英姿勃勃,飛身上馬,急速追擊。第四句,又一次將鏡頭拉開,天地間,突然大雪紛飛,很快就落滿了將士們的盔甲和弓刀,但這樣惡劣的天氣並沒有阻止將士們的決心,他們頂著風雪,朝著敵人遁逃的方向騎馬飛奔……天地雄渾,把將士們的英勇形象襯托得更加鮮明。
盧綸的《塞下曲》組詩一共六首,這是第三首。這一組詩都表現了御邊將士粗獷豪邁的形象和保家衛國鬥志昂揚的精神。其中第二首,很多小學生也很熟悉——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墨梅》
王冕的《墨梅》,借梅花來抒寫自己的品質追求。
一二兩句,曉白如話,用白描手法,將墨梅的樣子呈現在讀者眼前:洗硯池邊,一棵梅花迎風而立,隆冬時節,朵朵花開,不是鮮豔的紅色,而是如點染了淡淡的墨痕,樸素優雅,高潔俊逸。詩人描繪的應該並非屋外真實的梅花,而是畫中的梅花——花朵沒有著色,用淡墨點染而成,形神兼備,高潔端莊。
這兩句裡,還有一個典故:洗硯池。相傳晉代書法家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這個典故的運用,不著痕跡地傳達出詩人、畫家王冕對書畫的熱愛,同時也借王羲之之名,表現出自己書畫境界的不俗——王冕與王羲之都是姓王,詩句開頭稱“我家”,用意巧妙。
三四兩句,還是“白話”,明寫墨梅的高潔品質,實際表達了詩人自己的精神追求:清氣滿乾坤。
王冕寫墨梅“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表達的是自己人生態度和情操追求。他自幼家貧,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長明燈下苦讀,終於學得滿腹經綸,而且能詩善畫,多才多藝。但他屢試不第,又不願巴結權貴,所以仕途不順,終於厭於追求功名利祿,歸隱浙東九里山,靠作畫易米為生。他正是在九里山自營的梅花屋內,寫下的這首《墨梅》。
借景抒情,借物言志,這是很多詩文作品的表現方法。梅花形象,往往都是高潔不屈的象徵。王安石的《梅花》、陸游的《梅花絕句》《卜算子·詠梅》中的梅花,皆是如此。
《芙蓉樓送辛漸》
解讀:
從詩題來看,這是一首送別詩,題目點明瞭送別的物件——辛漸、送別的地點——芙蓉樓。辛漸是誰?從詩的內容來看,是從洛陽來看望詩人的親友或者是要去洛陽的親友。辛漸與詩人到底什麼關係,為什麼離開鎮江去洛陽,那要查閱資料。但是,關於辛漸的資料很少,都是根據這首詩來判斷他是詩人的一個朋友。查《唐才子傳》,也只有在王昌齡的傳中提到這麼一句話:“與文士王之渙、辛漸交友至深,皆出模範,其名重如此。”但《唐才子傳》中並沒有辛漸的傳。實際上,《芙蓉樓送辛漸》有兩首,另外一首寫的是頭天晚上在芙蓉樓餞別辛漸的情景——
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
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王昌齡當時任江寧(今南京)丞,送別辛漸,頭一天即送到了潤州(今鎮江),晚上在潤州芙蓉樓餞行,第二天天亮才真正分手。由此可見,辛漸並非一般的朋友,交情果然“至深”。從描述頭天晚上餞行的詩句可以看出,王昌齡的心情是很落寞的,所以眼前的景是“秋海陰”“楚雲深”,反映在自己的行動上,是“不能醉”——沒有興致暢飲,最後直抒胸臆是“寂寂寒江明月心”——寒江寂寥,惆悵似水,但一顆對友人的真心卻如朗朗明月。
大概,踐行酒過後,席散了,夜深便下起了雨,所以,就有了第二天清早送別時的“寒雨連江夜入吳”。昨夜遙望的是“寂寂寒江”,今晨是“寒雨連江”,總離不了一個“寒”字。為什麼“寒”,季節入秋,天氣轉寒,再添夜雨,更覺寒涼,這是其一;王昌齡自開元二十六年戊寅(738年,四十一歲)因事獲罪,謫赴嶺南後,一直仕途蹭蹬,此時正在江寧丞任上,心情比較落寞,好友即將北歸入京,想起今後身邊無一知己,落寞心“寒”,這是其二。天氣寒涼,內心亦寒涼,平明送客寒雨中,抬眼望,“楚山孤”——這山,和自己的心一樣孤寂啊。李白送孟浩然,“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那目光,追隨著孟浩然遠去的帆影,久久凝望,依依不捨;王維送元二,“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惦記著的,是元二離開了自己這位好友後的寂寞;而王昌齡送辛漸,目光不是落在即將踏上行程的友人身上,卻在楚山上。楚山是不會移動不會離開的,就像自己只能留下來一樣,寫“楚山孤”,其實是寫詩人自己“孤”。
為什麼王昌齡“送客”,而自己更像是懷著一顆落寞孤寂的“客心”呢?前面講到這些年他心情一直比較落寞,再加上辛漸離開,要去的是東都洛陽,而洛陽有很多他們共同的親朋好友。可以說,辛漸離開江寧,是回家,留下來的王昌齡,自然就是“客居他鄉”了。分析至此,“楚山孤”的落寞感,也就很好理解了。
因此,後面兩句也就顯得自自然然:“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洛陽親友一定會問其他,這是詩人心裡盼望著的。真要問起來,那就告訴他們,我王昌齡“一片冰心在玉壺”。
冰心,玉壺,皆有來由。陸機《漢高祖功臣頌》有“心若懷冰”句,比喻心地純潔;鮑照《代白頭吟》有“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玉壺冰”比喻的就是清白的操守。王昌齡要辛漸替他向親友們告白,無論他在哪裡,都是大家曾經熟悉的王昌齡,心還是那顆心,性情還是那樣的性情,冰清玉潔,堅持操守,從沒有辜負大家的信任。
王昌齡的落寞,不僅僅是與親朋好友山川相隔的落寞,還有遭受讒言被人謗議的落寞。這個時候,他想到的是親朋好友對他的擔憂,擔憂他意志消沉,所以才特別叮囑辛漸告訴洛陽的親朋好友,讓大家放心,他初心不改,“一片冰心在玉壺”。
兩首詩,都是由景入手,再轉到直抒胸臆,景由情牽,情由心生,情景相融,意緒綿綿,兩首送別詩,一腔真性情。由是,“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都成為了名句。
《塞下曲》
解讀:
盧綸的《塞下曲》是一首邊塞詩。這首詩講了一個故事,刻畫了一群形象,表現了一種情懷。
一個故事——御邊退敵的故事。在一個無月的黑夜裡,一群大雁突然鳴叫著飛向高空,將士們馬上想到,一定是敵人趁著夜色要逃跑了。將軍提刀上馬,率領騎兵,奮勇追擊敵人。這時候,天空中飄下大片大片的雪花,落在弓刀上,彷彿是為將士們吶喊助威。
一群形象——唐朝御邊殺敵的將士們,他們行動敏捷,武藝高強,鬥志昂揚,信心滿滿,他們是一群保家衛國的英雄。讀著“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彷彿看見了將士們英姿颯爽的模樣,聽見了馬蹄蕭蕭的聲音,令人心潮澎湃。
一種情懷——當然是英勇殺敵、保家衛國的愛國情懷。
讀這首詩,即使沒有逐句理解詩句的意思,也會有一種豪情油然而生,因為詩歌的節奏、韻律裡,就蘊含著一種昂揚的氣勢,讓人感到一種豪邁的胸襟。
細細品味,則故事、形象、情懷就可觸可感,令人胸襟激盪了。第一句,“月黑”營造了肅穆緊張的氣氛;第二句,接第一句而來,但寫的不是一眼能夠看清的景象,是結合第一句的資訊推斷出來的——月黑而雁驚飛,一定是受到了驚擾。第三句,主角走進了鏡頭裡,一隊輕騎兵,弓刀整齊,英姿勃勃,飛身上馬,急速追擊。第四句,又一次將鏡頭拉開,天地間,突然大雪紛飛,很快就落滿了將士們的盔甲和弓刀,但這樣惡劣的天氣並沒有阻止將士們的決心,他們頂著風雪,朝著敵人遁逃的方向騎馬飛奔……天地雄渾,把將士們的英勇形象襯托得更加鮮明。
盧綸的《塞下曲》組詩一共六首,這是第三首。這一組詩都表現了御邊將士粗獷豪邁的形象和保家衛國鬥志昂揚的精神。其中第二首,很多小學生也很熟悉——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墨梅》
解讀:
王冕的《墨梅》,借梅花來抒寫自己的品質追求。
一二兩句,曉白如話,用白描手法,將墨梅的樣子呈現在讀者眼前:洗硯池邊,一棵梅花迎風而立,隆冬時節,朵朵花開,不是鮮豔的紅色,而是如點染了淡淡的墨痕,樸素優雅,高潔俊逸。詩人描繪的應該並非屋外真實的梅花,而是畫中的梅花——花朵沒有著色,用淡墨點染而成,形神兼備,高潔端莊。
這兩句裡,還有一個典故:洗硯池。相傳晉代書法家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這個典故的運用,不著痕跡地傳達出詩人、畫家王冕對書畫的熱愛,同時也借王羲之之名,表現出自己書畫境界的不俗——王冕與王羲之都是姓王,詩句開頭稱“我家”,用意巧妙。
三四兩句,還是“白話”,明寫墨梅的高潔品質,實際表達了詩人自己的精神追求:清氣滿乾坤。
王冕寫墨梅“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表達的是自己人生態度和情操追求。他自幼家貧,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長明燈下苦讀,終於學得滿腹經綸,而且能詩善畫,多才多藝。但他屢試不第,又不願巴結權貴,所以仕途不順,終於厭於追求功名利祿,歸隱浙東九里山,靠作畫易米為生。他正是在九里山自營的梅花屋內,寫下的這首《墨梅》。
借景抒情,借物言志,這是很多詩文作品的表現方法。梅花形象,往往都是高潔不屈的象徵。王安石的《梅花》、陸游的《梅花絕句》《卜算子·詠梅》中的梅花,皆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