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瀚墨尋夢

    聽過阿炳拉的原曲,也聽了多位當代二胡名家的演奏,從技術和藝術效果上,兩者不可比。

    阿炳是街頭藝人,他沒受正規音樂訓練,只是看別人拉什麼跟著學什麼,街頭演奏也沒有什麼技術上的高要求。

    1950年為他錄音前,他已兩年沒有拉二胡。原因是兩年前他被人力車撞倒,琵琶摔環,二胡蛇皮撞破,晚上弓弦上的馬尾被老鼠咬斷,一天裡發生這些事,他認為不是好兆頭,從此不再拉琴,此時拉曲有些生疏。同時他已病得嚴重,自己身邊也沒合適可拉的二胡,是臨時從樂器店借了把二胡,琵琶也是來錄音的民樂研究員借給他的。演奏已生疏,樂器也不是自己習慣的樂器,當時很難要求他有出色的演秦奏。

    用的是剛從國外買的鋼絲錄音機,當時是很先進,但與現今的音響效果沒法比,我們現在聽到的是阿炳原曲又是從鋼絲錄音機轉錄到唱片上的,效果已打折扣,唱片至今半個多世紀,效果更差。

    當年使用的錄音機

    當時借用的琵笆

    而現今的二胡演奏家,都是少年時即得專業人士培訓,能進音樂學院的只是其中極少數佼佼者,畢業後能成名家的更少,用的二胡質量更好,音樂效果更不必說,聽幾十年前阿炳原曲唱片與聽現今二胡名家的演奏,自然有巨大差別。

    但是,沒有阿炳,就沒有今日的《二泉映月》和另外五首琵笆、二胡曲。

    《二泉映月》能被搶救性保留下來,也有些偶然。

    無錫人黎松壽是阿炳鄰居,喜二胡,曾向阿炳學習,對阿炳拉的曲子十分熟悉。

    黎松壽在學校教音樂,他到南京向二胡名家儲師竹學二胡,上課前無意間活動手指拉了後來定名為《二泉映月》中一段,儲師竹問是什麼曲子,黎說是我們無錫街頭藝人拉的曲子,阿炳說這曲沒有名字,只是瞎拉拉。儲要黎完整拉一遍,聽後激動地說,這是嘔心瀝血傑作,絕不是瞎拉拉能成的。

    正說間,國立音樂學院楊蔭瀏教授進來,講到阿炳,黎松壽講到阿炳現狀,身患重病,日子艱難,楊先生深為其憂。

    不久,南京無錫解放,國立音樂學院改中央音樂學院,搬天津,楊蔭瀏任音樂學院器樂研究所所長。1950年6月學院配發了一臺進口攜帶式鋼絲錄音機,8月暑假時,楊蔭瀏與民樂研究員曹安和到無錫,為阿炳錄音,9月2日,先用5分鐘錄了那首阿炳常拉的曲子,問曲名,阿炳說沒名字,想了很久,說:就叫二泉印月吧。當時廣東音樂《三潭印月》已很流行,估計是由這想到二泉印月吧。楊先生提出用“映月”好,阿炳欣然同意,《二泉映月》從此保留下來。

    錄音機倒帶重放,阿炳聽了,激動不已,問還能不能放,楊先生說,按說明書講放十萬次也不失真,阿炳天真的說:這東西貴不貴,我也想買臺玩玩。

    然後錄了二胡曲《聽松》、《寒春風曲》,第二天錄了琵笆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和《龍船》。

    阿炳覺得演奏的還不夠好,其他曲子待以後再練習練習,熟練後再錄。楊蔭瀏先生同意,想等寒假或明年暑假時再錄。三個月後,阿炳病逝,他那些尚沒錄音的許多樂曲,隨他的離去洇沒世間。

    對阿炳很熟悉的畫家畫的阿炳畫像

    阿炳已去,因錄音而儲存下來的《二泉映月》傳遍全國,走向世界。

    50年代,鋼絲錄音的《二泉映月》灌製唱片,廣銷海內外。

    1959年十週年大慶,對外友協精選十首民間樂曲製成唱片贈參加盛典的外國友人,《二泉映月》是其中之一。

    1985年,在美國獲世界十大音樂經典之一。

    彭修文將此曲編成樂合奏曲,吳祖強改編成絃樂合奏曲,何佔豪等改編成小提琴獨奏曲,丁善德改編成絃樂四重奏等。

    1997年阿炳音樂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2008年,無錫藉二胡演奏家鄧建棟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奏此曲。

    2007年《二泉映月》做為嫦娥一號搭載音樂進入太空。

    阿炳和《二泉映月》在大陸拍成電影,排成芭蕾舞劇、大型舞劇,越劇等。

    人們更多地是能聽到眾多二胡名家演奏的二泉映月。

    可以說,它是影響最大,聽眾最多,最受人們喜愛的民樂曲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去殺豬時血脖的血用盆子接著為什麼往裡面放一些食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