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曇花一現71742

    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治理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變革。新冠肺炎疫情在擾亂社會執行節奏的同時,也引發了教育模式與業態的深刻變革,催生了高等教育發展的嶄新機遇。”近日,在山東大學舉辦的全球大學校長論壇上,山東大學校長樊麗明呼籲,全球高校要增進交流合作,促進未來高等教育的共同發展。


    全球大學校長論壇呼應後疫情時代國內外教育界的共同關切話題,圍繞“面向共同未來的高等教育:迎接全球挑戰”主題,17名境內外高校校長就“後疫情時代的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大學在文化交流和人類共同發展中的責任”“大學與區域創新發展”三個議題,深入探討未來全球高等教育發展趨勢。


    數字化助高校國際合作進入新維度


    “疫情再一次讓我們看到了國際科研合作的重要性,合作才能解決全球面臨的問題,後疫情時代國際合作將成為大學的重要任務。”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副校長馬爾科姆·白特勒提出,高校要增強國際合作以應對全球化挑戰。


    中國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表示,全球抗擊疫情的過程表明,高校在面對社會和環境挑戰方面可以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身處同一個地球村,我們有著共同的需求。在當前嚴重危機中,大學需要擔負起應有的責任。”


    疫情期間,全球高等教育適應性、應變性增強,線上教學等減弱了疫情對學生學習計劃的影響。多名高校校長認為,數字技術將會為未來高等教育發展與交流合作提供新機遇。


    澳洲國立大學校長布萊恩·施密特指出,疫情阻擋了國際交流,而數字化技術正是突破疫情障礙的重要方式。他認為,高校要藉助數字化渠道加強國際合作和交流,為知識創新、科技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同樣,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校長奧列格·亞斯特雷波夫也認為,數字化已經關係到學校發展的方方面面。他提出,未來大學應更重視網路教學,更傾向於實踐性、針對性強的專業素質培養和技能傳授,更加關注大學生群體的多樣性。


    進入後疫情時代,中國大連理工大學校長助理羅鍾鉉表示,學校已經著手透過“線上合作授課,線上同窗共學”“短期交流先行,本研貫通培養”“孿生校園”“同步課堂”等模式,搭建雙向交流與國際合作的平臺。澳洲墨爾本大學校長鄧肯·馬斯克爾也指出,雲端會議、雲端研究等逐漸成為高校合作與交流常態。


    高校跨文化對話助人類建立共識增進理解


    解決和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全球性挑戰需要有良好的合作,而良好的合作就建立在多元文化交流所形成的共識基礎上。中國澳門大學副校長許敬文指出,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世界正變得越來越緊密,高校日益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


    美國耶魯大學副校長伯里克利·劉易斯表示:“大學在文化交流和人類共同發展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耶魯大學的學生來自全球50多個國家,為培養學生人類共同體意識以及全球勝任力,近年來與全球多個大學和機構合作建設了全球衛生研究院、全球事務學院、自然碳捕獲中心。


    “高等教育透過跨文化對話,在不同的人類群體間建立了共識,推動了對彼此的相互理解。”美國羅切斯特大學校長莎拉·曼格爾斯多夫說,高校應重視構建包括國際關係、公共衛生、環境保護和語言教學等在內的全球課程體系,創設更加多元的文化環境,培養具有文化意識、能夠與世界任何地方開展合作的國際化人才。


    中國臺灣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認為,疫情為全球大學提供了一個嘗試開啟跨界學習新平臺的機會。“大學需要思考如何做更好的教育以及如何創造新的價值觀。”潘維大提出,高校應該嘗試開發跨校、跨國、跨文化和跨學科的聯合專案。


    高校“智庫”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活力


    大學作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中心,始終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互為支撐,共生共贏。在分享大學與區域創新發展的思考時,中國吉林大學校長張希認為,高校作為區域發展的“智庫”,需要高度重視當前區域發展提出的人才培養和科研新需求。


    在南韓成均館大學校長申東烈看來,“自我革新,走出孤立的象牙塔”是當前高等教育適應區域經濟和技術發展的重要一步。他提出,東亞地區在傳統價值觀上有更大的共識,可以匯聚前沿尖端技術智慧,進一步創造新的價值觀,創造共同的未來。


    疫情期間,中國四川大學依託華西醫學優勢,為當地和全國其他地方的抗疫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援。四川大學校長李言榮認為,區域與高校要建立校地合作的良性迴圈。“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對高校的支援能力也就越強,高校服務地方的能力也會大大提高,這又會助推區域經濟發展速度加快。”


    在高校服務區域創新發展中,產學研深度融合是關鍵一環。日本九州大學校長石橋達朗認為,大學可以在引領創新、推動多學科知識的融合發展、實現研發成果轉化等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中國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建議,高校產學研融合須將理論學習、學校實踐學習以及社會問題的驅動學習相結合。“高校要面向社會需求,改變學科和專業的設定,打破固化的學科和專業之間的界限,在學科交叉和社會交融中,實現創新發展。”嚴純華說。


    中國西安交通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趙昌昌以科技創新港為例,分享了學校透過實施教研一體、學科交叉、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創新工程,破解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瓶頸問題,推動學校深入融入區域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經驗和做法。


    南韓高麗大學常務副校長李寬榮也分享道:“根據社會的發展和需要,高麗大學已經組建諸如資料科學、半導體工程、城市再生等新的院系和科研機構,推動前沿尖端科技發展。”

  • 2 # 使用者7223305458274

    國際教育,是指以雙語或多語教學為主,採用國際課程體系,為處於K12階段學生出國留學做準備,並且可以在相應階段獲得學歷證明的教育行為。

    目前中國主要使用的國際教育服務主要為留學考培、留學諮詢,傳統留學服務、背景提升等。其中留學考培、留學諮詢仍為主要使用服務,佔比分別高達65.7%、58%。

    從細分市場來看,國際學校、留學考培、留學諮詢等傳統賽道仍是中國國際教育市場的主要組成部分,截至2020年其佔比分別約為64.09%、22.19%、8.91%。但未來隨著使用者需求多樣化,背景提升、就業諮詢等新興賽道佔比將不斷提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武道大帝陸夢瑤哪一章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