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國富民強,是道教發展的黃金時代,與此同時,上承六朝志怪餘緒唐傳奇也逐漸興旺發達,同唐詩交相輝映,形成了唐代文學的另一道風景。“小說”作為敘事文學的一種,具有天然的親民性與市井色彩,這也決定了它必然會對當時的社會生活有所反映。而宗教信仰是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一環,在尊崇道教的唐代,其影響不可能不滲透到唐傳奇中。作為道教神職人員的道士,也自然成為了唐傳奇中經常出現的形象。
1
唐代道教的興盛及其對唐傳奇的影響
唐代道教發展的規模究竟有多大?據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歷代崇道記》記載:從國初已來,所造宮觀約一千九百餘所,度道士計一萬五千餘人,其親王貴主及公卿士庶,或舍宅舍莊為觀,並不在其數,則帝王之盛業,自古至於我朝,莫得而述也。
鑑於唐代狂熱崇道的氣氛,今人仍覺得這個數字略顯保守。據王永平的考證,有唐一代道觀數量應在4000~5700所,道士總數應有28000~39900人,如果算上偽濫的道士和女冠,這個數目可能會更多。無論如何,這些數字都足以說明唐代道教之興盛為歷代所罕見。
同時,由於統治者的推崇,道教的內容甚至進入了科舉。開元二十九年“正月已醜,詔兩京及諸州……置崇玄學。其生徒令習《道德經》及《莊子》《列子》《文子》等,每年準明經例舉送。”在儒家正統之外,對道家思想的學習也成了一條不錯的進身之階,這便從制度上促進了道教在士人間的傳播。
受社會風氣和科舉考試的雙重推動,唐代文人受道教影響的不可謂不多。盧照鄰、王勃、賀知章、李白、張籍、李益和李商隱等唐代詩人都曾慕道、訪道、入道,併為此寫下不少詩篇。其餘被道教思想浸潤、或筆下涉及道教的唐代文人更是數不勝數。作為唐傳奇主要創作群體的文人士子,自然將道教的影響帶進了他們的小說中。
道教本身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並且擁有較為完備的修煉方法和神仙譜系,故唐傳奇可以直接從中擷取素材。同時小說這一文體同詩文一樣作為唐代士子的行卷手段,本身就與科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因此也會不自覺地滲入和科舉有關的道教內容。這些都決定了道教對唐傳奇的影響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縱觀唐人傳奇,提及神仙、仙境、道士、道法、方士、異術者十有六七,受道教思想影響的則要更多,道教內容已然成為了唐傳奇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2
唐傳奇中的道士形象
身懷奇技的“異人”形象
道教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融合了道、墨、儒、陰陽諸家中的神秘思想,同時又吸收了方仙道和黃老道中的方術及少數民族巫術,並以長生成仙作為其修煉的終極目的。這使得道教神秘主義色彩濃厚,且符籙法術眾多,所以在唐人眼中,出身道門的道士也多是身懷奇技的能人異士。這類將道士轉化為奇人形象的傳奇以《長恨歌傳》《鄧甲》《葉靜能》《虯髯客傳》《柳毅傳》等為代表。
《長恨歌傳》及《鄧甲》中的道士是較為典型的身懷絕技的方外之人形象。這些道士方術神妙,能夠作為溝通人間與仙界的橋樑。《長恨歌傳》或者道法高明,可以藥變瓦礫,符召鬼神,且有禁天地蛇術。《鄧甲》這類故事中對道士形象的塑造主要在於法術想象。
《葉靜能》和《虯髯客傳》中的道士則稍有不同,他們一位善於飲酒,另一位則能慧眼識英雄,並沒有涉及到道法方術。這兩位道士類似於《史記》中侯贏、朱亥一類的市井異人形象,道士身份不過是對其稟賦的一種鋪墊和合理化闡釋。
《柳毅傳》中對道士沒有正面描寫,只是提到了一位“太陽道士”。雖然文中沒有直接敘述太陽道士的神異之處,但從其可以與洞庭龍王平起平坐並傳授《火經》,這位道士的道行之深就可以想見了。
扶危濟困的度人者形象
上述幾則唐傳奇對道士神異的描繪起始於“奇”也止步於“奇”,其中的道士只是作為被動的施術者來推動劇情發展,或者僅被視為神秘元素的一種而成為小說的點綴。唐傳奇的作者當然不會滿足於獵奇,小說中無所不能的道士很快被作者寄託了審美理想,他們的所作所為都附帶上一層道德意義,這就是唐傳奇中扶危濟困的道士形象。
在沈既濟所作的傳奇《枕中記》中,道士呂翁以黃粱一夢點化盧生,為其揭示了功名虛幻、寵辱無常的道理。裴鉶在《高昱》一文則塑造了不戀財物,降妖除魔的道士唐勾鱉。無名氏《馮俊》中的主人公由於忠厚老實受到了世外高道的嘉獎,由一介傭工成為一方富豪,且福及子孫。
在這些故事中,道士的行為體現出了作者的價值判斷與道德判斷。《枕中記》包含著道家人生如夢及自然無為的觀念;《馮俊》中一人行善,子孫得福則有道教承負說的影子。這些都體現出了道教對於唐代文人思想上的影響。
3
外丹燒煉者形象
《周易參同契》的重新發現導致了唐代丹道理論的繁榮,同時丹藥煉製技術又有了長足發展,有唐一代外丹流派紛呈,金丹服食成了全國性的風氣。唐傳奇中自然而然地出現了燒煉外丹的道士形象,此類小說以李復言的《杜子春》和裴鉶的《韋自東》為代表。
兩篇小說都以主人公幫助道士煉製丹藥為主要內容,杜子春是由於受人恩惠,韋自東則是承人之請。在燒煉過程中,兩人都經歷了一番歷險,又同樣是因為最後一刻的疏忽而導致功虧一簣。小說的結局都是丹藥不成,無果而終,空餘兩人悔恨自責。
除了表現出唐代外丹術的興盛,這兩篇小說也都曲折地反映了金丹的難成。無論是藥物的定量、爐鼎的火候還是對丹經隱語的理解,只要一個環節出了差錯,整個煉製過程便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這些煉丹中所遇到的困難在小說中被形象地轉化為種種虛幻的神怪,不管是酷刑折磨還是威逼利誘,它們的唯一目的便是破壞丹藥的煉製,而小說結果也多以煉丹的失敗告終。
4
神仙精怪的化身
值得注意的是,唐傳奇中還有一類超離了凡人身份的道士形象。這類道士或已得道成仙,或是一些仙靈精怪的化身,他們的道士形象只是為了說明其神仙譜系的歸屬,或是作為一種代表神秘性的符號。
《許棲巖》《元柳二公》和《峽口道士》中的道士形象屬於前一種。《許棲巖》中的太乙元君早已得道,他與許棲巖坐而論道,同遊太虛,其道士的形象點出了這位神仙的出處。《元柳二公》的情況與此類似,救濟元柳二人的玉虛尊師也是一位仙人,並且將元、柳度化入道。
《峽口道士》則要特殊一些,文中的道士因為得罪上帝而被罰為虎,須要食盡千人。在文章最後,道士贖罪已畢,迴歸天庭,仍然是一位仙人的形象。這些仙人在得道後仍以道士的形象示人,這與道教中神仙可學的思想是分不開的。透過刻苦修行,凡人亦可成仙,“仙之可學致,如黍稷之可播種得,甚炳然耳”,這些仙人的道士形象即是其曾經凡俗身份的一點殘留。
《王居貞》中的道士形象屬於後一種。作者裴鉶沒有言及文中道士變虎的來龍去脈,只是點明瞭其“非人”的身份。這類道士可以看作是仙靈精怪的化身,由於其本身的神異與道士的符籙方術有契合之處,故而選擇了道士形象作為其非人身份的掩護。
5
世俗道士形象
唐傳奇中最後一類道士形象是《閭丘子》和《綠翹》中的世俗道士形象。這些道士既沒有高明的法術也沒有神異的特質,與芸芸眾生一樣,也是困於紅塵中人。但不能因為這些道士形象的平凡就認為其沒有價值,正是由於這些沒有附加作者想象的凡俗道士,我們才可以從中看到唐代道教乃至社會的一些真實情況。
《閭丘子》的主人公鄭又玄出身清貴,極端鄙夷寒門子弟,雖有向道之心又具仙緣,卻為此白白喪失了成仙的機會。文中提及一位以道藝聞名的吳道士,鄭又玄曾拜在吳道士門下,後因為學道之心不堅而離去。鄭又玄常以其士族身份自矜,既厭寒賤又不屑商賈,卻甘願身為僕役侍奉在吳道士左右。除了證明鄭又玄學道心誠,也從側面說明了在唐代階級社會中處於高層計程車人對道士這一群體的接受。
《綠翹》講述了唐代知名女冠魚玄機擊殺婢女一事。魚玄機疑婢女綠翹同客人有私,大加鞭笞之下綠翹殞命。雖然魚玄機多方掩飾,事情終於敗露,最後魚玄機被京兆尹處死。整個故事雖屬悲劇,卻讓我們看到了唐代女冠的一些特點。唐時女性入道成為風氣,長安、洛陽等地的女冠人數甚至超過了男道士。
由於唐代婦女地位的提高和社會風氣開放,唐代女冠的清修生活沒有斷絕她們與社會的交往,反而在脫離了禮法束縛後有了更多的機會接觸異性。其中有不少女冠同文人名士恣意冶遊,甚至給後人留下了“唐代女冠似妓”的印象,《綠翹》中對魚玄機私生活的描寫即是一例。
唐代國富民強,是道教發展的黃金時代,與此同時,上承六朝志怪餘緒唐傳奇也逐漸興旺發達,同唐詩交相輝映,形成了唐代文學的另一道風景。“小說”作為敘事文學的一種,具有天然的親民性與市井色彩,這也決定了它必然會對當時的社會生活有所反映。而宗教信仰是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一環,在尊崇道教的唐代,其影響不可能不滲透到唐傳奇中。作為道教神職人員的道士,也自然成為了唐傳奇中經常出現的形象。
1
唐代道教的興盛及其對唐傳奇的影響
唐代道教發展的規模究竟有多大?據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歷代崇道記》記載:從國初已來,所造宮觀約一千九百餘所,度道士計一萬五千餘人,其親王貴主及公卿士庶,或舍宅舍莊為觀,並不在其數,則帝王之盛業,自古至於我朝,莫得而述也。
鑑於唐代狂熱崇道的氣氛,今人仍覺得這個數字略顯保守。據王永平的考證,有唐一代道觀數量應在4000~5700所,道士總數應有28000~39900人,如果算上偽濫的道士和女冠,這個數目可能會更多。無論如何,這些數字都足以說明唐代道教之興盛為歷代所罕見。
同時,由於統治者的推崇,道教的內容甚至進入了科舉。開元二十九年“正月已醜,詔兩京及諸州……置崇玄學。其生徒令習《道德經》及《莊子》《列子》《文子》等,每年準明經例舉送。”在儒家正統之外,對道家思想的學習也成了一條不錯的進身之階,這便從制度上促進了道教在士人間的傳播。
受社會風氣和科舉考試的雙重推動,唐代文人受道教影響的不可謂不多。盧照鄰、王勃、賀知章、李白、張籍、李益和李商隱等唐代詩人都曾慕道、訪道、入道,併為此寫下不少詩篇。其餘被道教思想浸潤、或筆下涉及道教的唐代文人更是數不勝數。作為唐傳奇主要創作群體的文人士子,自然將道教的影響帶進了他們的小說中。
道教本身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並且擁有較為完備的修煉方法和神仙譜系,故唐傳奇可以直接從中擷取素材。同時小說這一文體同詩文一樣作為唐代士子的行卷手段,本身就與科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因此也會不自覺地滲入和科舉有關的道教內容。這些都決定了道教對唐傳奇的影響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縱觀唐人傳奇,提及神仙、仙境、道士、道法、方士、異術者十有六七,受道教思想影響的則要更多,道教內容已然成為了唐傳奇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2
唐傳奇中的道士形象
1
身懷奇技的“異人”形象
道教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融合了道、墨、儒、陰陽諸家中的神秘思想,同時又吸收了方仙道和黃老道中的方術及少數民族巫術,並以長生成仙作為其修煉的終極目的。這使得道教神秘主義色彩濃厚,且符籙法術眾多,所以在唐人眼中,出身道門的道士也多是身懷奇技的能人異士。這類將道士轉化為奇人形象的傳奇以《長恨歌傳》《鄧甲》《葉靜能》《虯髯客傳》《柳毅傳》等為代表。
《長恨歌傳》及《鄧甲》中的道士是較為典型的身懷絕技的方外之人形象。這些道士方術神妙,能夠作為溝通人間與仙界的橋樑。《長恨歌傳》或者道法高明,可以藥變瓦礫,符召鬼神,且有禁天地蛇術。《鄧甲》這類故事中對道士形象的塑造主要在於法術想象。
《葉靜能》和《虯髯客傳》中的道士則稍有不同,他們一位善於飲酒,另一位則能慧眼識英雄,並沒有涉及到道法方術。這兩位道士類似於《史記》中侯贏、朱亥一類的市井異人形象,道士身份不過是對其稟賦的一種鋪墊和合理化闡釋。
《柳毅傳》中對道士沒有正面描寫,只是提到了一位“太陽道士”。雖然文中沒有直接敘述太陽道士的神異之處,但從其可以與洞庭龍王平起平坐並傳授《火經》,這位道士的道行之深就可以想見了。
2
扶危濟困的度人者形象
上述幾則唐傳奇對道士神異的描繪起始於“奇”也止步於“奇”,其中的道士只是作為被動的施術者來推動劇情發展,或者僅被視為神秘元素的一種而成為小說的點綴。唐傳奇的作者當然不會滿足於獵奇,小說中無所不能的道士很快被作者寄託了審美理想,他們的所作所為都附帶上一層道德意義,這就是唐傳奇中扶危濟困的道士形象。
在沈既濟所作的傳奇《枕中記》中,道士呂翁以黃粱一夢點化盧生,為其揭示了功名虛幻、寵辱無常的道理。裴鉶在《高昱》一文則塑造了不戀財物,降妖除魔的道士唐勾鱉。無名氏《馮俊》中的主人公由於忠厚老實受到了世外高道的嘉獎,由一介傭工成為一方富豪,且福及子孫。
在這些故事中,道士的行為體現出了作者的價值判斷與道德判斷。《枕中記》包含著道家人生如夢及自然無為的觀念;《馮俊》中一人行善,子孫得福則有道教承負說的影子。這些都體現出了道教對於唐代文人思想上的影響。
3
外丹燒煉者形象
《周易參同契》的重新發現導致了唐代丹道理論的繁榮,同時丹藥煉製技術又有了長足發展,有唐一代外丹流派紛呈,金丹服食成了全國性的風氣。唐傳奇中自然而然地出現了燒煉外丹的道士形象,此類小說以李復言的《杜子春》和裴鉶的《韋自東》為代表。
兩篇小說都以主人公幫助道士煉製丹藥為主要內容,杜子春是由於受人恩惠,韋自東則是承人之請。在燒煉過程中,兩人都經歷了一番歷險,又同樣是因為最後一刻的疏忽而導致功虧一簣。小說的結局都是丹藥不成,無果而終,空餘兩人悔恨自責。
除了表現出唐代外丹術的興盛,這兩篇小說也都曲折地反映了金丹的難成。無論是藥物的定量、爐鼎的火候還是對丹經隱語的理解,只要一個環節出了差錯,整個煉製過程便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這些煉丹中所遇到的困難在小說中被形象地轉化為種種虛幻的神怪,不管是酷刑折磨還是威逼利誘,它們的唯一目的便是破壞丹藥的煉製,而小說結果也多以煉丹的失敗告終。
4
神仙精怪的化身
值得注意的是,唐傳奇中還有一類超離了凡人身份的道士形象。這類道士或已得道成仙,或是一些仙靈精怪的化身,他們的道士形象只是為了說明其神仙譜系的歸屬,或是作為一種代表神秘性的符號。
《許棲巖》《元柳二公》和《峽口道士》中的道士形象屬於前一種。《許棲巖》中的太乙元君早已得道,他與許棲巖坐而論道,同遊太虛,其道士的形象點出了這位神仙的出處。《元柳二公》的情況與此類似,救濟元柳二人的玉虛尊師也是一位仙人,並且將元、柳度化入道。
《峽口道士》則要特殊一些,文中的道士因為得罪上帝而被罰為虎,須要食盡千人。在文章最後,道士贖罪已畢,迴歸天庭,仍然是一位仙人的形象。這些仙人在得道後仍以道士的形象示人,這與道教中神仙可學的思想是分不開的。透過刻苦修行,凡人亦可成仙,“仙之可學致,如黍稷之可播種得,甚炳然耳”,這些仙人的道士形象即是其曾經凡俗身份的一點殘留。
《王居貞》中的道士形象屬於後一種。作者裴鉶沒有言及文中道士變虎的來龍去脈,只是點明瞭其“非人”的身份。這類道士可以看作是仙靈精怪的化身,由於其本身的神異與道士的符籙方術有契合之處,故而選擇了道士形象作為其非人身份的掩護。
5
世俗道士形象
唐傳奇中最後一類道士形象是《閭丘子》和《綠翹》中的世俗道士形象。這些道士既沒有高明的法術也沒有神異的特質,與芸芸眾生一樣,也是困於紅塵中人。但不能因為這些道士形象的平凡就認為其沒有價值,正是由於這些沒有附加作者想象的凡俗道士,我們才可以從中看到唐代道教乃至社會的一些真實情況。
《閭丘子》的主人公鄭又玄出身清貴,極端鄙夷寒門子弟,雖有向道之心又具仙緣,卻為此白白喪失了成仙的機會。文中提及一位以道藝聞名的吳道士,鄭又玄曾拜在吳道士門下,後因為學道之心不堅而離去。鄭又玄常以其士族身份自矜,既厭寒賤又不屑商賈,卻甘願身為僕役侍奉在吳道士左右。除了證明鄭又玄學道心誠,也從側面說明了在唐代階級社會中處於高層計程車人對道士這一群體的接受。
《綠翹》講述了唐代知名女冠魚玄機擊殺婢女一事。魚玄機疑婢女綠翹同客人有私,大加鞭笞之下綠翹殞命。雖然魚玄機多方掩飾,事情終於敗露,最後魚玄機被京兆尹處死。整個故事雖屬悲劇,卻讓我們看到了唐代女冠的一些特點。唐時女性入道成為風氣,長安、洛陽等地的女冠人數甚至超過了男道士。
由於唐代婦女地位的提高和社會風氣開放,唐代女冠的清修生活沒有斷絕她們與社會的交往,反而在脫離了禮法束縛後有了更多的機會接觸異性。其中有不少女冠同文人名士恣意冶遊,甚至給後人留下了“唐代女冠似妓”的印象,《綠翹》中對魚玄機私生活的描寫即是一例。